《相思》〔题注:又名《江上赠李龟年》,诗题而知是吟咏友人之间的相思,而非情侣之间,今已泛用。李龟年,号称“大唐乐圣”,696年生,长王维5岁,擅长歌唱,擅长乐器,擅长作曲,唯独文学水平稍微差一些,在他生活的大唐开元、天宝年间,有那么多的顶级诗歌创作者,但这位乐圣似乎偏爱诗佛王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今湖南一带),在湘潭的一次宴会上连唱两首王维的诗作《相思》和《伊州歌》后,因念旧情结,昏厥四日方苏醒,最终郁郁而终。可见二人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本诗创作年代不详。依据记载乐圣流落江南时常唱此曲,可推断本诗应该创作于天宝年间(742年-756年),极有可能是安史之乱(755)爆发后,二人于兵荒马乱中在江上舟船中相遇而作,经乐圣之口而广为传唱,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是最流行的诗篇了。〕
王维(701年-761年,擅长书画,精通音律,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诗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及译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相思木所结之果,又名相思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春来发几枝,一作“秋来发故枝”。)
译文:红豆生长在偏远的南方,入春以来不知道长出多少新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撷,采摘。愿君多采撷,一作“劝君休采撷”。)
译文:希望你多采摘些吧,因为它是相思之情化结而成,看见它就看见了“相思”。
诗词格律:
仄起首句不入韵(中华新韵)
红豆生南国, (国,入声,仄音)
中仄平平仄,
春来发几枝。(发,入声,仄音。韵脚:十三支)
平平仄仄平。
愿君多采撷,(撷,入声,仄音)
中平平仄仄,
此物最相思。(韵脚:十三支)
中仄仄平平。
格律一点问题没有。
赏析与感悟:
1.这是一首借物寄情的五言绝句。借物表达情思的诗词那么多,为什么这首诗能从唐朝流行到现代还家喻户晓,甚至让红豆成为相思的代名词?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研究的地方。
红豆生南国。南国在唐朝应该是相对偏远,荒凉的地方,并不是富庶之地,可偏偏是象征着相思的红豆生长的地方,又偏偏是友人(李龟年)躲避战乱而将要流落的地方。
看似简单的交代一下红豆生长在南国,其中却蕴含着许多信息。
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春天来了,枝头又抽了几枝新芽。真是时光荏苒,旧愁未尽又添新愁。平平淡淡又意味深长。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睹物思人,你(李龟年)应该会采摘很多吧,因为它代表着相思。
李龟年的“相思”是昔日繁华的唐都长安、是赏识自己的唐玄宗、是长安故人、还有知己王维,所以在乐圣在生命的最后的时光仍然吟唱着“相思”,直至昏厥四日,直至郁郁而终。
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有舍不得、放不下的牵挂,它隐藏在记忆的最深处,那就是所谓的“相思”。而红豆就是那勾动“相思”的引子,一篇《相思》让红豆成为“相思”的符号,共情了千年。
2.这首诗得到最多的评语就是“语浅情深”,我还要加上一句“直击心灵”,写作中要做到“语浅情深、直击心灵”真是太难了,可见诗佛的文学功力深厚无比。
3.为了理解诗文,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还是用我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相关知识吧。
李龟年,比王维大五岁,京都娱乐界顶级网红,大唐宫廷唱诗班当红领唱,当年李白最巅峰的场景:龙巾拭吐、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就亲眼目睹。当时李白宿醉未醒,现场创作《清平调词三首》,唐玄宗当即命宫廷唱诗班演唱,主唱就是李龟年。
王维,十五岁进京,以一手好诗画,一身音律天赋轰动京都,此时李龟年二十岁,京都娱乐界当红小生,二人应该在此时就相识相交。诗佛文学方面更出众,乐圣音律方面更出色,二人没有竞争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王维三十一岁状元及第,官封太乐丞。品级虽才从八品下,但却是掌乐之官,相当于在朝廷负责礼乐方面事宜的官职。二人此时联系应该更加紧密,感情也愈加深厚。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也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富有音乐才华,对唐朝音乐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等百余首乐曲。大唐音乐潮流引领者,对李龟年有知遇之恩。
#唐诗#
上一篇:你听过,王维的《相思》吗?
下一篇:经典唐诗赏析系列-相思•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