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诗词大会考“好雨知时节”,10岁选手答对,蒙曼解析却被专家质疑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不得不说,《中国诗词大会》就像一场视听盛宴,每年春节,都能让爱诗词的我们能沉浸在诗歌的海洋里,那种幸福感,当真是用钱买不来的。

观众们一方面为选手们激烈的比赛而紧张,一方面也为几位嘉宾们精彩的点评鼓掌。但是,人无完人,自然也没有完满的节目。节目播出后,也遭到了一些质疑。除了质疑选手们只知死记硬背外,也有人质疑几位嘉宾的水平。其中,被质疑得最多的就是蒙曼老师。

先是有网友认为,她把“锄禾日当午”理解为中午种庄稼是不对的,认为她不了解种地的过程。在前几期笔者也讨论过这个问题,蒙老师说的种庄稼指的是耕种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单指插秧这一项,她这么说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除了网友有质疑外,福建师范大学的专家孙绍振也认为蒙曼对一些诗的解析是有问题的。蒙曼曾在诗词大会上解析过杜甫的《春夜喜雨》,被孙绍振点名批评。

这件事,要从诗词大会第三季第三场的一道题开始。当时台上是个10岁的选手,考的是从9个字中识别一首五言唐诗。当时小选手轻松地就答出了杜甫的“好雨知时节”,接下来就是嘉宾们的解释了。我们先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当时蒙曼的解析大概是这样的:同时是写雨,但是每个地方的春雨是不一样的。比如康震老家比较干燥,所以春雨珍贵得不得了,所以他们那儿的雨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而江南,则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到了四川的春雨,就是杜甫这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特别火、特别辣,四川火锅那个味道都出来了!

以上就是蒙曼的一段解析,当时在节目中是逗乐了观众的,大家都纷纷鼓掌。孙绍振教授之所以认为这段解析有问题,就在于蒙曼说的这个“火锅味”。他认为,这首诗中的春雨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根本没有火辣辣的感觉。他认为,这场春雨是沉静的、平和的。

两位的理解方式,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对这场春雨的感受不同。虽然笔者也很喜欢蒙曼老师,但是也不得不说这一次她真的理解错了。

首先,此诗写于公元761年,结束了挺长时间的漂泊,年近50的诗圣终于来到蜀中,盖了一间草堂,预备过一段闲适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杜甫亲身耕种,春雨对庄稼的生长是有益的,所以一场春雨才让他如此开怀。就算年少时,杜甫还能写出“火锅味”,但到了他这个年纪,又经历了那么苦楚,他对春雨的体会显然会沉静得多。

其次,杜甫用了几个很高明的字眼来描述这场春雨,比如“随风潜”、“润物”、“细无声”等。这些字眼都看得出来,这场雨并不是瓢泼大雨,而是一场知时节的细雨。若是大雨,你说是火辣辣的火锅在意境上还有几分类似。但这样一场轻盈的细雨,用这个意境来描述就不太合适了。

再次,蒙曼之所以会这样解析,显然是觉得最初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读来诗意挺重。其实这一句,正是杜甫的高明之处。前几句其实都是细写小景,而这一句杜甫把景放得很大。由一朵红艳的花朵,放眼至锦官城所有的花儿,这种以小及大的写法,确实令诗境大开。但是,这一句到底是火辣的感觉,还是沉静呢?若是不带雨,没有其中的“重”字,那肯定是阳光明丽下的春花烂漫,但带上了这两个字,哪怕是开花遍地,也一样是沉静而又厚重的感觉。

但是话说回来,通过蒙曼的这句解析就认为她没水平,显然是不对的!蒙曼之所以会把这首诗解成“火锅味”,缘由是为了和北方的“天街小雨润如酥”、江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相比较,为了突出蜀中春雨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她这样说并没有太大问题。而且对古诗词,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蒙曼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是对的,至于是不是火锅味,她本人能讲出道理来,也就不算错了。对此事,大家怎样看?欢迎讨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