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上下班,必听广播。喜欢每天这一节中男主播充满磁性的嗓音,更喜欢他每天分享的精妙的诗词。
今天赏析的诗词是《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中的名句“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听的让人拍案叫绝,
你看,同样是相思,人家古人就可以表达的如此文气,如此情意缠绵。你就只能写下“我想你啊,我真的好想你啊”之类毫无神韵的句子。同样是写文字的人,这就是差距啊。
一大早上的,听了这两句美好的诗词,内心波涛崎岖,感慨本人还是读书太少,记得太少。
于是,赶紧细心查查这首诗,要把这首诗珍藏起来。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作者:唐寅 明代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写得多好啊。一看是唐伯虎写的,不愧是大才子。
出人意料的是,我竟然发现旧事专业学子那就挂在嘴边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竟然最早的出处是在唐伯虎这里。
虽然这句话,追溯的话,是李大钊的文字。但是我却是在无意之间发现,唐伯虎有一首类似的诗句。
无题
作者:唐寅 明代
铁肩担道义,生为人杰。
巨笔着文章,死亦鬼雄。
两者比较,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能说,古诗词,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啊。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听到的一个疑问:
你看,论物质财富,现代人不晓得要比古人富足多少倍,但是论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现代人与古人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现代人也鲜少出现古代那种先贤大儒,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扯远了。回归正题。
此前,看连叔的文字,答一个学生的疑问,文中说,文科类的专业,是没有多少巧的,需要大量记忆,比如语文、历史、政治等,背诵是基本的。
在这方面,我也很喜欢,遇到好的文字,总是忍不住要多读几遍,恨不得能直接抄录下来,但是年龄渐长,记忆变差,尤其是现在33岁的年纪,健忘更是达到了常常本人都无法忍耐的地步。
以至于,经常看一本书,前脚看完,后脚就忘得一干二净。
但这些读过的、看过的东西,有用吗?当然有用。最少丰富了本人的内心啊。
其实,不只是古诗词,古人的很多书,都很有意思。
比如,昨天刚听的樊登读书中西安交大的韩鹏杰教授讲的《道德经说什么》一书。此前总觉得《道德经》特别高深莫测,看得人云里雾里,尤其是一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到底讲的是啥,一下子就让人懵圈了。
但通过韩鹏杰教授的讲述,会发现,原来这真的是一本风趣又有用的好书。所以,打算找来,好好看一看。
上一篇:《经典咏流传》:中国人为什么要读古诗,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