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宸妈碎碎念
这是宸妈2022年发布的第36篇原创内容
全文共计1389字,大约需要2-4分钟时间阅读
宸妈坐标成都,每当雨过天晴遇到好天气,成都人的朋友圈就会被“窗含西岭千秋雪”这幅景象刷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是的,虽然现在的杜甫草堂附近已经没有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码头,但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景象一年还是可以看到几次的。
绝句景色
对于成都人而言,杜甫在这首《绝句》中描写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随着现在的公园城市进程不断深入,是随便哪个湿地公园都可以和河滩都可以见到的寻常样子。所以对于成都的孩子而言,杜甫在成都时所著的一系列诗歌就格外的容易被理解。
《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封面
在网红知名科普作家安迪斯晨风《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这套书里,我读到了这首《绝句》背后更多的博物学常识。
比如,这首《绝句》是杜甫逃到梓州(现三台县)一年后,再度回到成都,修补好茅屋后,望向窗外的美景心情大好,挥笔写就的。
我们都晓得,解读古诗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基本文学常识,可是这么详细的背景解读,我是第一次关联上。
内页
而这套《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是安迪斯晨风在每首古诗词的相关背景引见后,还特意用“诗词大侦探”这个环节来扩展了一个相关的博物学知识。
比如这首《绝句》中拓展的就是“有人能听懂鸟儿说话吗?”这个奇奇怪怪的知识点,实际上,不管是鸟类还是哺乳动物,都没有真正的“言语”,言语是我们人类独有的。
一套四本
这套《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全套共4册,分为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天文地理和人文器物四个不同的主题,共收录了120首传诵度广、知名度高的古诗词。
目录
安迪斯晨风擅长用风趣好玩的写法为大众引见科学与文化知识,所以《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也是一套非常风趣好读的“异类”古诗词读物书。
内页
每首古诗词都有一个专属“灵魂拷问”,这个灵魂拷问在“诗词大侦探”的环节来拓展博物学知识;而在这之前,是诗词原文、正文、译文的常规流程;“你晓得吗”这个环节是相关的人物背景知识引见。三环相扣,搭配童趣的插图,古诗词里的大学问,可以以这样轻松的方式得到拓展,厉害!
再比如杜甫另外一首经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灵魂拷问问题就是“为什么古人要用茅草盖房子?”。
内页
在“你晓得吗?”里,安迪斯晨风引见了杜甫中年的不幸遭遇,杜甫在成都的茅屋是求助亲友帮忙盖的,可是由于太过简陋,秋天的大风刮跑了屋顶上的几层茅草,下大雨的时候,杜甫一家只能受风吹雨淋之苦,由己思国,杜甫写下了这首诗。
至于杜甫家为什么要用茅草盖房子?
那是因为古代既没有现代建筑常用的钢筋混凝土,也没有结实的砖瓦,聪明的古人利用“白茅”这种植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将茅草作为房子的基本材料,用下来的树干搭出房子的骨架,用土坯块垒好墙壁,在房顶铺上一层厚厚的茅草,讲究一点的会用麻绳将茅草捆住,再抹上一层泥,这样一间能够遮挡阳光和雨靴的茅屋就建好了。内页
当时的杜甫家实在太穷,茅屋是彼时的他们能够拥有的独一安身之所。
大语文时代,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单靠死记硬背是事倍功半的一件苦差事,我更赞同的智慧学习是利用风趣又有料的趣味课外阅读来协助孩子拓宽知识面。
《藏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就是这样的一套适合9-12岁孩子熟悉古诗词又拓宽知识面的课外读物,安利给你们!
我是宸妈,2021年读书247本、一周至多读4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