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诗经》今译 - 邶风(乱世贵族生活面面观,诗歌艺术的杰作)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之后接着就是邶(bèi)风。周人出关征东,击败商纣王之后,并没有把商人赶尽杀绝,而是把他们迁到北部(河北邯郸附近),并让纣的儿子武庚当老大,这就是邶国。

所以邶国之人大部都是殷商遗民,文化上开化远早于商人(这种事情历史上一再的发生,比如元降服宋,北方蛮族攻占罗马),这个在他们的诗就能明显的看出来。

邶国持续时间不长,因为很快武庚反叛,被周公东征给消灭了。但周人仍然没有对商人赶尽杀绝,而是又把他们分迁入卫,宋等国,其中宋国仍然是殷人(纣的哥哥微子启当诸侯)当老大,卫国就不是了。

所以邶国只存在了10年(公元前1122年~前1112年),但邶风竟然有19首之多,让人称奇。当然很多注本也都解释了,邶鄘卫三国靠得很近,这三国风在某些诗经传本里面其实是合在一起单成“卫风”的。

邶风(十九篇)柏舟 - 贵族陷于痛苦的思想斗争,而不敢有所举动。咏怀诗的鼻祖,3000年前的Hamlet。绿衣 - 悼亡诗的鼻祖和杰作,巧妙的以丝、葛两种材质比拟亡妻对本人德行和生活方面的助益。燕燕 - 王兄送二妹和亲远嫁,二妹叮嘱兄长勿忘先君(王)。是勿忘先君临终的吩咐,还是勿忘他的成就要奋发无为以匹敌之?不知也。日月 - 弃妇的哀歌,参召南*江有汜。终风 - 弃妇的哀歌,但有意思多了,“想你会让你打喷嚏”。击鼓 - 边塞诗的鼻祖。贵族随大军出征,想念海誓山盟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出处。凯风 - 咏母诗的鼻祖,感念母亲辛劳带大了七兄弟,自惭没有成就。雄雉 - 已婚女子思念在外宦游的丈夫,但是却是埋怨高位者不慧眼识珠,不让丈夫受重用,用后世的说法就是入世的儒家思想。和周南*卷耳、汝坟两篇出世的道家思想完全不同。所以你跟我说整个《诗经》是儒家经典,我是不会同意的。匏有苦叶 - 女子急嫁,意象生动,远胜召南*摽有梅。谷风 - 弃妇的哀歌,超长的纪实性杰作,目前遇到的最长的一首诗,有点类似杜甫的排律,比如说《丽人行》。对比邶风里的日月、终风,召南*江有汜等短篇的弃妇诗,差距巨大。式微 - 打工人的悲哀,那时候office环境差,只能一脚泥一身露的。对比召南*小星,那里是有希望的底层公务员。旄丘 - 贵族逃亡到邶国(卫国),但是遭亲戚们冷眼相待。简兮 - “公孙大娘oh no,大哥舞剑器”,“琵琶行”等描述乐舞类诗的鼻祖,还有结尾真诚热烈的爱情呼喊。泉水 - 视角独特,外嫁的卫国公主对卫国的思念,正好和“燕燕”参看。北门 - 打工人的悲哀,难了3000年。北风 - 贵族相约逃亡。写景配合极佳,比林冲风雪山神庙还要佳。静女 - 绝妙的爱情诗。“我觉得这东西好美!不是东西美,而是美人你送的”。这样肉麻的cliché陈腔滥调原来发端于此。新台 - 政治讽喻诗的鼻祖。二子乘舟 - 送行诗的鼻祖,“孤帆远影碧空尽”就从这里来的。

由上可见,“邶风”各篇主题非常宽广深沉,不再局限于周南的男婚女嫁,多子多孙,也不局限于召南的内卷生活画面的哭喊。试做总结:

5首贵族各种生活侧面。“柏舟”对“知易行难”的思考,“北风”相约逃亡和“旄丘”里逃亡后的世态炎凉,咏母(“凯风”)对本人功业未成的自惭,泉水”写远嫁公主对卫国的思念,好像作者就是“燕燕”里面那位远嫁的王家二妹。唉,贵族们也很难。2首士人阶层(底层公务员)的艰苦,“式微”描写工作环境的恶劣,“北门”描写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家庭也不是宁静的小港湾。唉,士人们更难。4首爱情诗,但都是通过生活的各个侧面来描写贵族/士人的爱情世界,悼亡(绿衣),边塞(击鼓),观舞(简兮),约会和赠礼(静女),名言金句迭出。你看,上层社会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3首弃妇的哀歌(日月,终风,谷风)。对比召南1首(江有汜),周南0首,完全不成比例的多。我猜想可能是卫地为殷遗民聚居地,男性贵族战死极多,所以导致后面几代人女多男少(参二战后苏联人口性别占比),贵族女子婚姻幸福的比较少,当然了邶风里面绿衣、击鼓和静女(不排除婚后变成那个样子啊)都是极漂亮真诚的感情。2首送行诗,分别是“燕燕”王兄送妹和亲,和“二子乘舟”送友乘舟远行。1首政治讽喻,“新台”把抢占儿媳妇的卫宣公比作癞蛤蟆,我觉得这肯定不是老百姓操心的事情,说不定就是卫宣公被夺走媳妇的那个儿子找门下养的士人写的。1首思念宦游丈夫(雄稚),这本是周召二南常见主题(各有2篇),但邶风里面却只要1篇,说明卫地重要职位都在周人手里面,殷遗民混得很惨,没啥官做了。1首女子急嫁(匏有苦叶),参召南*摽有梅。越是内卷的地方,大城市剩女越多,这点邶国和召南是一样的。

邶风最明显的特点是没有贺人婚嫁主题,当然也没有祝人子孙众多。反而多了逃亡主题两首,大量的弃妇主题和送行主题,说明当地的殷商遗民都生活在极度压抑困难的境地。但是漂亮的情诗也是最多的,说明商人的文化感悟力比较发达,对思想的表达也更为自在,表达能力也要高一些。

邶风各篇主题的深度、宽阔度,还有文学水平都远超周召二南。我觉得是因为“商遗民的文明程度远高于来自于西方的落后的降服者周人”,当然也是因为这些遗民类似宋末皇室和明末文人,处于乱世和朝代、文化更迭的风暴之眼,写出了深重的国仇家很。

当然了,经过八百年的发展,周人吸收了商人的文明并进一步发展而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邶风*柏舟(3000年前的Hamlet)

泛彼柏舟, 乘那柏舟,

亦泛其流。 浮于中流。

耿耿不寐, 辗转不寐,

如有隐忧。 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 我非无酒(浇愁),

以敖以游。 暂且遨游。

我心匪鉴, 我心非镜,

不可以茹。 随意照入。

亦有兄弟, 也有兄弟,

不可以据。 不可倚据。

薄言往愬, 欲往倾诉,

逢彼之怒。 兄亦愁怒。

我心匪石, 我心非石,

不可转也。 不可盘转。

我心匪席, 我心非席,

不可卷也。 不可绕卷。

威仪棣棣, 仪容堂堂,

不可选也。 万夫之选。

忧心悄然, 忧心悄然

愠于群小。 怨于群小。*1

觏闵既多, 遇仇既多,

受侮不少。 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 静静思索,

寤辟有摽。 捶胸欲爆。

日居月诸! 日月光华,*2

胡迭而微? 迭复交替。

心之忧矣, 中心之忧,

如匪浣衣。 左右搓衣。*3

静言思之, 不能奋发,

不能奋飞。 静思靡及!*4

这首诗最早的毛诗序就说是“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这显然就是最正确的理解。仁人不遇,但是又不晓得怎样举动来改变,只是内心忧虑不已,活脱脱的一个Hamlet的抽象。但是后人因为不理解“匪浣衣”,因为“群小”纷纷作各种歪解。朱熹说“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我的妈呀,哪个女人把本人比作一条硬木做的小舟的,我是服了他了。闻一多说:“柏舟,嫡(妻)见侮于众妾也。”我说这些小心眼的男人一个个都是小老婆养多了吧。“日居月诸”为《诗经》常用语,比如“邶风*日月”里面开头就是“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而”日月“显然是弃妇诉苦之诗。但不能因为大家都用了日月这个最常见的意象,不能因为句式统一成”日居月诸“就说都是弃妇诗吧,这岂不是太搞笑。《诗经》显然是经过整理的,很多常见表达法都经过了统一化。本篇里面的”胡迭而微“显然就比”照临下土“这种直白描写更深刻,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本人陷于思索,不敢举动而时间白白流逝的惋惜和自责。很早之前,各注本把“匪浣衣”理解成“没洗的脏衣服”,也就是说忧思的心不干净,像脏衣服。好像是高亨最早把“匪”解作“彼”而不是“非”,但是高亨没有理解“浣衣”这个动作,就是左右手前后往复搓动(比喻心理活动的剧烈),但是并没有真实前进(不能奋飞无为)。而且”浣衣“还有层意思是疼。我小时候搓过衣服,不管是两手互搓还是在搓衣板上搓,手都会很疼。当然这些文科的大专家们都是不用本人洗衣服的啊,只会觉得脏。那你会说那古代的贵族会本人洗衣服吗?显然他们也不会,但是会写诗的贵族会积极去体验生活去感知生活。高亨在《诗经今注》里面竟然接着把“浣衣”谐音解成“翰音”,说是古语(周易和礼记)里的鸡,什么接上了下文的不能奋飞。这就太滑稽了,因为“不能奋飞”本来就是比喻啊,又不是说真的不能飞。然后把忧思的心情比作“鸡”这也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这些搞文科的大学者有时候也是太搞笑了,太钻牛角尖而不会到生活的脚踏实地。好在很多新的译本(王雪梅的中华书局指掌本和张凌翔本)都理解了这个意思,但他们都没有清楚的指出这首诗和Hamlet的极度的相似性。如果你还看不出来这首诗就是Hamlet,把最初两句话颠倒一下就再清楚不过了。诗的作者不断都在静思,当然脑海中在做剧烈的抗争,但是他迟迟不能奋飞,也就是付诸于举动,所以现实也不可能向好的方向变化。Hamlet不断在思考,在问本人to be or not to be,但延误了最关键的举动(杀死他的叔叔),所以最初形成许多无辜的人死去的悲剧,包括他爱(或者只是比较更多一点的喜欢吧)的Ophelia。柏舟开篇明义,奠定了整个邶风,乃至鄘风、卫风整个殷商遗民故地地区诗篇沉郁顿挫,自伤身世,不敢举动无为的悲凉基调。亡国之音?沉思之音?咏怀之音?兼而有之吧。

邶风*绿衣(悼亡诗的杰作)

绿兮衣兮, 绿衣绿衣,

绿衣黄里。 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 中心之忧,

曷维其已? 何时停止?

绿兮衣兮, 绿衣绿衣,

绿衣黄裳。 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 中心之忧,

曷维其亡? 何时消亡?

绿兮丝兮, 丝质绿衣,(丝质外套)

女所治兮。 你所纺织。

我思古人, 我思故人,

俾无訧兮。 使我无疵。*1

絺兮绤兮, 粗细葛巾,(做里和裳)

凄其以风。 透气风侵。*2

我思古人, 我思故人,

实获我心。 实获我心。*3外衣为绿色丝质,视觉效果高华无瑕疵,同时比喻亡妻的劝谏使我少犯错误。内衣(里)和下裙(裳,古时男子也穿裙,现在苏格兰仍然穿)用黄色葛布制造,透气吸汗材质低廉也容易更换,同时比喻亡妻和我贴心获得我的心(但也暗喻风汗侵凄之而不能偕老)。本诗写法极其高妙,把衣服两种材质的使用特点和亡妻在德行和生活两方面对本人协助巧妙的联系起来。可惜我看诸多注本都并没有清楚的指出这一点。程注竟然说这个“凄其以风”是秋天穿着太凉爽了,还有点冷。我的天,衣服穿着都不够暖和,那还有啥好喜欢的,好思念做衣服的那个人的。这些文科的专家有时候真是不懂诗啊,你好歹写个诗是兴之所至,歌以咏之啊。想着亡妻,夸了半天,突然去埋怨她做的衣服不够保暖。我的天,我是快要吐了。

邶风*燕燕(王侯亦有兄妹情)

燕燕于飞, 燕子翻飞,

差池其羽。 参差燕羽。

之子于归, 妹子嫁远,

远送于野。 相送于野。

展望弗及, 远望不及,

泣涕如雨。 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 燕子纷飞,

颉之颃之。 上下灵动。

之子于归, 此女远嫁,

远于将之。 出城相送。

展望弗及, 远望不见,

伫立以泣。 泪流满面。

燕燕于飞, 燕子分飞,

下上其音。 舞动其音。

之子于归, 此女嫁远,

远送于南。 南送于林。

展望弗及, 消失不见,

实劳我心。 从此挂心。

仲氏任只, 二妹和亲,

其心塞渊。 重担在身。

终温且惠, 温良贤惠,

淑慎其身。 德淑行慎。

先君之思, 临行勉嘱,

以勖寡人。 勿忘先君!*1“先君之思”,是思念先王临终的嘱托,恢复旧国?还是思念先王的功业,以他作为楷模?其实可能也是恢复旧国吧。此首可以和第一首“柏舟”和第七首“凯风”互相参看,邶国贵族的沉重命运显现无疑。

邶风*日月(弃妇的哀歌,参召南*江有汜)

日居月诸, 日月光华,

照临下土。 照临下土。*1

乃如之人兮, 这位先生啊,

逝不古处? 旧日不如!

胡能有定? 怎样心定?

宁不我顾。 对我不顾。

日居月诸, 日月光华,

下土是冒。 上下照射

乃如之人兮, 像这种人啊,

逝不相好。 不再相好。

胡能有定? 怎样安心?

宁不我报。 不再拥抱。*2

日居月诸, 日月光华,

出自东方。 出于东方。

乃如之人兮, 这个人渣啊,

德音无良。 德行不良。*3

胡能有定? 怎样心定?

俾也可忘。 把我全忘!

日居月诸, 日啊月啊,

东方自出。 东方而出。

父兮母兮, 爹啊娘啊,

畜我不卒。 此情不足。*4

胡能有定? 怎样安定?

报我不述。 弃我于路。*5召南*江有汜的写法是用江有分流来起兴,暗喻丈夫娶了新妇。本篇里面通篇未提丈夫能否有了新欢小三,而是单方面的哭喊旧情不再。但是男子变心还能有啥缘由啊。“报”字有多解,有说不答理的,有说古代风俗兄死后娶寡嫂为妻即为“报”所以“报”引申为好意的。拎不清,干脆简单的翻译成拥抱。“定”字也有多解,本人心定的,丈夫坏行为停止的。我觉得还是心定好理解一点吧。“德音”也有多解,有说“好话”的,有说德行的。随便翻一下,感觉区别不重要。“畜”:畜养也,对其好的意思。就是说丈夫之前畜她,现在不畜了。“报”这里再次出现,所以前面解成娶寡嫂之“好”意似乎不通。那就是“搭理”,报信,报告行程,就像现在怀疑对方不忠时不时发个微信过去查考勤。这篇的文学水平和思想水平都觉得对不起“邶风”的全体水平,而且很多词义在各注本都不能统一也不太深入讲解,可能那些专家也不太关注这首。邶风收这么多弃妇诗一个可能是当地现实情况,再一个可能是故意形成“卫声淫”的印象以嘲讽殷商遗民生活作风,丑化他们。

邶风*终风(同样弃妇的哀歌,却风趣多了,“想你会让你打喷嚏的哦”)

终风且暴, 大风狂暴,

顾我则笑。 回首一笑。

谑浪笑敖, 放纵谑笑,

中心是悼。 我心惶躁。*1

终风且霾, 大风扬霾,

惠然肯来? 还爱我来?

莫往莫来, 如今不来,

悠悠我思。 思念挂怀。

终风且曀, 大风不息,

不日有曀。 暗无天日。

寤言不寐, 长思不止,

愿言则嚏。 当打喷嚏。*2

曀曀其阴, 天色阴阴,

虺虺其雷。 雷声隐隐。

寤言不寐, 想你不睡,

愿言则怀。 愿你回心。*3这首虽然同样是弃妇的哀歌,但就有意思多了。这首的作者甚至都未必和那位男子已经成亲,也许只是在约会的阶段。首节对轻浮男子又爱又恨(怕得到爱而恨)的描写非常传神。用风暴起兴,又很传神的暗喻男子的行为做派。这个因为被人念想而会打喷嚏的风俗原来竟然这么久远,而且被这首诗记载了下来,真是太风趣了。这首弃妇的哀歌是少有的情绪逐步平息而不是越来越激动和愤怒的。说明关系尚不深入,也可能是并未完全断绝。

邶风*击鼓(边塞诗的鼻祖,金句出处)

击鼓其镗, 击鼓铮铮,

积极用兵。 国家用兵。

土国城漕, 他修漕城,

我独南行。 我独南征。

从孙子仲, 跟从孙仲,

平陈与宋。 已平陈宋。

不我以归, 不能返乡,

忧心有忡! 忧心忡忡。

爰居爰处? 驻营何处?

爰丧其马? 马失何处?

于以求之? 马寻何处?

于林之下。 密林深处。

死生契阔, 生死与共,*1

与子成说。 与你誓盟。

执子之手, 与你携手,

与子偕老。 共赴白头。*2

于嗟阔兮, 太远去国,

不我活兮。 怎生存活?

于嗟洵兮, 太久离分,

不我信兮! 如何守信?*3“死生契阔”怎样解?大部分注本其实都语焉未详,都把“契”解为“合”,“阔”解为“分开”(见尾节“于嗟阔兮”)。但是“契”的合是“契合、投合、切合”之意,并不是与分开相对应的“合并、和合”之意。我觉得为啥不能把“契”就解释为契约的契,“死生契阔”也就是“阔契死生”,在分别的时候订立“生死(相依)的盟约,如果将来我活下来,会回来和你执手偕老,如果战死他乡两人的魂魄也会执手偕老。倒装一下把“阔”字放在结尾只是为了押韵而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句太有名,但此篇似乎并不怎样传诵。可能是尾节的现实主义色彩降低了此句的浪漫气味。上节还说生死与共,白头偕老,这里一下子就对现实服软了,分离太久和太远对本人的誓言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是谁有可能不能存活?当然是远征的将士。但是不能守信的一定是远征的将士吗?那倒未必,对不对?

邶风*凯风(应为商贵族遗民七兄弟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复国无望,感怀母恩而自伤也)

凯风自南, 南风习习,

吹彼棘心。 吹育小棘。

棘心夭夭, 棘树繁茂,

母氏劬劳。 母亲辛劳。

凯风自南, 南风暖暖,

吹彼棘薪。 长成大棘。

母氏圣善, 母亲明善,

我无令人。 我等未器。

爰有寒泉, 寒泉在哪?

在浚之下。 浚县邻处。

有子七人, 养子七人,

母氏劳苦。 母亲劳苦。

睍睍黄鸟, 黄鸟啾啾,

载好其音。 尚有好音。

有子七人, 兄弟七人,

莫慰母心。 莫慰母心。*1此篇和第一篇“柏舟”以及第三篇“燕燕”参看,即可明白邶国贵族自惭之因。毛诗序,还有宋之腐儒朱熹搞笑到认为“莫慰母心”竟然是母亲想改嫁,说什么“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其子作此诗(讽谏其母)”。我是真要给朱熹搞到恶心得要吐了。从邶风我们可以看到殷商遗民居住地卫地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周召二南,所以周人就要讥其为“淫”,扣上一顶恶臭的帽子,让商人再也不能翻身,然后把里面的诗也各种歪曲主题,往丑化殷商遗民的方向走。朱熹连这都看不明白,或者不敢去看明白,这种傻脑子,难怪给宋宁宗讲了40多天《大学》,就被赶走了,实在是蠢之极也。而后之儒士竟然奉他编的四书注本为神明圭臬,于是中华文化万劫不复也。

邶风*雄雉(女子思念宦游丈夫,但是却是埋怨不受重用。对比周南*卷耳)

雄雉于飞, 雄野鸡飞,

泄泄其羽。 羽毛漂漂。*1

我之怀矣, 我思夫君,

自诒伊阻! 自寻烦恼。

雄雉于飞, 雄野鸡飞,

下上其音。 舞动其音。*2

展矣君子, 善良夫君,

实劳我心! 牵动我心!

瞻彼日月, 看那日月,

悠悠我思! 我思挂怀。

道之云远, 道路悠远,

曷云能来? 何日归来?

百尔君子, 在位大人,

不知德行? 不知贤良?

不忮不求, 不坏不贪,

何用不臧? 为何掩藏?*3“泄泄(读作yi四声)”有多解,飞行缓慢貌,羽毛有光泽貌。我觉得显然是后者。因为起兴的目的是为了比喻在外宦游的丈夫有颜值(羽毛好看)有才能(声音好听)。然后到第四节抱怨丈夫不受重用才显得合理。“下上其音”已见于“燕燕”篇。这首也很有意思,特别是这个结尾。我的夫君不害人,也不贪污腐败,但是你们偏偏不(重)用这样的好人。在周召二南中女子对宦游丈夫的劝谏(周南*卷耳、汝坟,召南*草虫、殷其雷)却完全不一样,那里是劝老公赶紧回家过小日子。我觉得还是那个缘由,卫地的殷商遗民遭到很大的压制,有无形的天花板存在,做不到很大的官。

邶风*匏有苦叶(女子急嫁,意象生动,远胜召南*摽有梅)

匏有苦叶, 匏叶已枯,*1

济有深涉。 济水能渡。

深则厉, 深就游,

浅则揭。 浅就趟。*2

有瀰济盈, 济水深盈,

有鷕雉鸣。 雌雉啼鸣。

济盈不濡轨, 深不没车轴,

雉鸣求其牡。 雉鸣在求偶。*3

雍雍鸣雁, 雁鸣长空,

旭日始旦。 东方始红。

士如归妻, 您要娶妻,

迨冰未泮。 赶紧举动!*4

招招舟子, 船夫招呼,

人涉卬否。 人家摆渡。

人涉卬否, 人渡我不!

卬须我友。 等未婚夫!“苦叶”,就是枯叶。苦通假枯,匏(葫芦)的叶子枯了,也就是秋天到了,葫芦果实成熟了,可以摘下来系在腰上当游泳圈过河用了。明晓得是通假,我不晓得为什么《诗经》的现代版本不能把这个“苦”字印成“枯”字。有葫芦了,济水再深也不是什么借口了,赶紧过来娶媳妇吧。济水不深啊,别找借口。母野鸡也在求偶啊。再次起兴或者说是暗喻(拟人的反面,就是用动植物,自然界的行为来比拟人的行为,这说明古代先民和自然界的联系更为紧密)。把本篇和召南*摽有梅比较一下,那首就太大白话了一些,远不如本篇文学水平高,意象丰富而生动。“泮(读作判)”说是冰溶解。那现在是秋天,都还没结冰没有冰,如何就直接到冰溶解呢?我觉得这是诗人夸张的手法,您再磨蹭,就秋天磨蹭到冬天,又磨蹭到明年开春去了。今译完全意译,照顾押韵。

邶风*谷风(弃妇的哀歌,超长,杜甫《丽人行》的水平,对比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邶风*终风)

习习谷风, 谷风习习,*1

以阴以雨。 又阴又雨。

黾勉同心, 勉励同心,

不宜有怒。 不应动怒。

采葑采菲, 采摘萝卜,

无以下体? 根茎要不?*2

德音莫违, 山盟莫违,*3

及尔同死。 与你共赴。

行道迟迟, 出门迟疑,

中心有违。 违背心意。

不远伊迩, 不求远送,

薄送我畿。 门口即止。

谁谓荼苦? 苦菜苦吗?

其甘如荠。 甜美如荠!*4

宴尔新昏, 你俩新婚,

如兄如弟。 如胶似漆。*5

泾以渭浊, 渭水浊泾,

湜湜其沚。 泾底尚清。*6

宴尔新昏, 新婚快乐,

不我屑矣。 不再睬我。

毋逝我梁, 别来鱼坝,

毋发我笱。 别开鱼篓。

我躬不阅, 现在不容,

遑恤我后! 哪管以后!“谷风”,山谷里来的大风。“下体”,萝卜,蔓菁等块茎类食物的根茎部分,因为埋在土里面,采摘的时候是位于下部的物体,沾着泥(老妻)当然不如在上面的萝卜叶(新妇)好看。但是你挖萝卜可不是只需萝卜叶不要萝卜的吧。这个词也体现了《诗经》今译的重要性。因为这个词你解释得再清楚明白,在现代汉语里面的词义和联想变化太大了。“德音”,在日月篇里面也有,那里是“德音无良”,和这里“德音莫违”似乎不一样。“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谁说苦菜苦,和我的苦日子比起来,那就跟荠菜那么甜了啊。这个文学手法后代显然也在大量使用,滥觞于此。“如兄如弟”,把新婚男女腻歪在一起的关系比作兄弟,非常新奇,但是在古代男女不一起上学上班距离远比现在大的年代其实也非常容易理解。这里当然要意象变换,意译成“如胶似漆”。我们晓得泾渭分明,就是说山西境内这两条重要的大河 - 渭水流经南部关中平原黄土区,比较混,泾水则流经北部高原区比较清,两水交汇的时候渭水流入泾水,泾水表面也被弄混了,但底部还是清的。这要是老妻自拟吧。

就其深矣, 河水深时,

方之舟之。 舟筏摆渡。*1

就其浅矣, 河水浅时,

泳之游之。 徒手泅渡。

何有何亡, 有这没那,

黾勉求之。 努力置办。

凡民有丧, 邻里有难,

匍匐救之。 奔走施援。*2

不我能慉, 不爱罢了,*3

反以我为雠。 反以我为仇。

既阻我德, 阻我好意,

贾用不售。 好物不售。

昔育恐育鞫, 从前生活苦,

及尔颠覆。 你共背负。*4

既生既育, 日子渐舒,

比予于毒。 嫌我如毒。

我有旨蓄, 干菜腌菜,*5

亦以御冬。 备好过冬。

宴尔新昏, 你俩新婚,

以我御穷。 拿我挡穷。

有洸有溃, 粗声恶气,

既诒我肄。 劳作不已。*6

不念昔者, 不念往昔,

伊余来塈。 不复爱意。*7“方”,又见“汉水广矣,不能方之”,竹筏。“匍匐”,这个词原来这么早就有了,但显然和我们的匍匐前进意思也不一样了。“慉”,显然和“日月”篇里面的“畜我不卒”同一个词,同一个意思,爱。“颠覆”,患难,显然和现代意思也不一样。“旨蓄”,可不是养老金账户存款,就是古人储存以过冬的干菜,腌菜,可能还有腊肉吧。“诒”,留给。“肄”,劳苦的工作。“暨”,爱。“伊”,句首语气助词。“伊余来塈”就是维我爱,也就是说刚结婚的时候可是只爱我一个的。

邶风*式微(卑微的邶国底层公务员、打工人)

式微式微, 天将微黑,

胡不归? 还不回?

微君之故, 不为君故,

胡为乎中露? 为嘛沾身露?!*1

式微式微, 天已微黑,

胡不归, 还不回?

微君之躬, 不为君事,

胡为乎泥中? 为甚满身泥?!*2好多注解本都喜欢抓住本篇,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说,看,这就是《诗经》的战役性和平民性,这首诗是被压迫的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控诉。这显然是瞎扯淡!如果是服苦役的农奴,贱民,还有家可回吗?还能把本人做的事情上升到“君王”的水平吗?本诗显然只是底层公务员的抱怨而已。那时候公务员工作的office环境太差了,免不得一身路上一脚泥的而已。本篇和后面的“北门”一起构成了邶国贵族底层公务员的凄惨抽象,和召南*小星里面召南地区披星戴月加班的底层公务员一对比,就惨多了。“小星”篇里面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味,为公家拼命是值得的,有前途的,就跟天边的小星会有变成日月大星的希望一样。但邶风两篇底层公务员抽象惨淡得没有前途。

邶风*旄丘(逃亡求助者的悲歌,世态炎凉冷暖)

旄丘之葛兮, 旄丘上的葛,

何诞之节兮。 节延得好长。*1

叔兮伯兮, 叔啊伯啊,

何多日也? 还不帮忙?

何其处也? 为啥安处?

必有与也! 诺有协助

何其久也? 为啥延后?

必有以也! 必有原由。

狐裘蒙戎, 狐裘蓬松,

匪车不东。 车不往东。

叔兮伯兮, 叔啊伯啊,

靡所与同。 心不相同。

琐兮尾兮, 渺小卑微,

流离之子。 流离无依。

叔兮伯兮, 叔啊伯啊,

褎如充耳。 不闻充耳。“诞”字为“延”字通假,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延”字。

邶风*简兮(公孙大娘oh no,大哥舞剑器)

简兮简兮, 鼓声咚咚,*1

方将万舞。 将率众舞。

日之方中, 日升正中,

在前上处。 站于前处。

硕人俣俣, 高大健硕,*2

公庭万舞。 宫廷领舞。

无力如虎, 猛力如虎,

执辔如组。 迅捷如鹿。*3

左手执蘥, 左手持笛,

右手秉翟。 右手执羽。

赫如渥赭, 脸红如赭,*4

公言锡爵。 公言赐酒。

山有榛, 山有榛,

隰有苓。 泽有莲。*5

云谁之思? 心里想谁?

西方美人。 西周帅哥。*6

彼美人兮, 那帅哥哟,

西方之人兮! 西周来的哦!“简”,击鼓的声音,显然和我们后世的鼓声不一样。可能那时候制鼓还不会蒙牛皮中空形成回想。而只是击打青铜硬物发出铿铿这样的声音。“硕人”,后面的卫风有一篇名为“硕人”,是描写女性美丽很有名的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这里显然是指男性的领舞者。所以你看上古人类的审美是对男性、女性兼而有之的,大家晓得古希腊/罗马也是如此。“执辔如组”,原意应该是拿着马缰绳,有如五彩丝绳,应该是舞师在模仿驾车的动作。意译出。跳舞过后,血液流动加速,脸红耳热。“山有啥,隰有啥”为《诗经》中常见起兴手法。“榛莲”刚好谐音“真怜”,真应爱怜。“美人”,和硕人一样,男女均可。上古人类的男女平等意识比我们强多了。再次鄙视宋儒的迂腐自闭。

邶风*泉水(情真意切,写法高妙的思乡诗)

毖彼泉水, 泉流不息,*1

亦流于淇。 源流于淇。*2

有怀于卫, 想念我卫,

靡日不思。 无日不思。

娈彼诸姬, 陪嫁姐妹,*3

聊与之谋。 暂且聊及。

出宿于泲, 嫁时过泲,*4

饮饯于祢, 践行在祢。

女子有行, 女儿出嫁,

远父母兄弟。 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 问候诸姑,

遂及伯姊。 还有姐妹。

出宿于干, 回去宿干,*5

饮饯于言。 践行在言。

载脂载舝, 车轴上油,

还车言迈。 跑得愉快

遄臻于卫, 急奔回卫,

不瑕无害? 没啥大害。*6

我思肥泉, 想那肥泉,

兹之永叹。 心中感叹。

思须与漕, 想须与漕,*7

我心悠悠。 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 驾车出游,

以写我忧。 暂解我忧。本诗奇妙的可以和“燕燕”对看,构成一个小型的组诗,展现了这对兄妹高超的文学水平。泉水就是第四节所称的“肥泉”。“淇”,淇水,在卫国,今河南。“诸姬”,古时公侯嫁女,会有同姓女子若干名作为陪嫁,以让尊贵之人在异国不会太孤单。卫国国姓为姬(同周),陪嫁过去的女子们都姓姬,所以称诸姬。“泲(读作记)”和袮(读作你)都是卫国地名。“干”和“言”都是该女所嫁国地名。“不瑕无害”在“二子同舟”也有用。“须”与“漕”均为卫国地名。

邶风*北门(打工人难了3000年)

出自北门, 北门收摊,

忧心殷殷。 忧心惨惨。

终窭且贫, 困顿贫寒,

莫知我艰。 不知我难。

已焉哉, 算了吧,

天实为之, 老天干的,

谓之何哉! 我能咋办!

王事适我, 王事给我,*1

政事一埤益我。 政事也交给我。*2

我入自外, 外头回来,

室人交遍谪我。 家人也责备我。

已焉哉, 算逑去,

天实为之, 老天如此,

谓之何哉! 我能说啥!

王事敦我, 王事催我,

政事一埤遗我。政事也逼迫我。

我入自外, 回到家里,

室人交遍摧我。 家人也侮辱我。

已焉哉, 罢罢罢,

天实为之, 天要治俺,

谓之何哉! 俺能咋办?王事是国君家事私事,后世一般称为内廷事务。政事当然就是国家公事,外廷事务。这位公务员同时兼任内廷和外廷的事务,这要是在后来的朝代,那可是不得了的重要职位。但是他仍然混得很惨,家庭生活也无法改善。我看周史,好像那个时候任公职确实没有薪水或者很少,次要靠国君赐地收地租才有收益。显然本诗作者没有分到地。很有可能是卫地的殷商遗民被剥夺了封地要给降服者周人,但是他们的才艺又让他们继续在政府服务。

邶风*北风(乱世贵族逃亡图)

北风其凉, 北风寒凉,

雨雪其雱。 雨雪茫茫。

惠而好我, 好友同心,

携手同行。 携手逃亡。*1

其虚其邪? 岂能延缓,

既亟只且! 情势危乱!

北风其喈, 北风不歇,

雨雪其霏。 雨雪霏霏。

惠而好我, 好友同心,

携手同归。 不处邦危。

其虚其邪? 岂能延误,

既亟只且! 方式急促!

莫赤匪狐, 狐狸都坏,

莫黑匪乌。 乌鸦都黑。

惠而好我, 好友同心,

携手同车。 远走高飞!

其虚其邪? 不要犹疑

既亟只且! 这就上路!周召二南完全看不到这个主题对吧,贵族竟然还要逃亡?!所以这个完全就是卫地的特色,殷商遗民在这里活得太惨了。本篇和“柏舟”,“凯风”,“雄雉”,“式微”,“北门”,“二子乘舟”构成了一个无机全体,勾画出了一个殷商遗民凄惨生存景象。难怪他们后来在武庚的带领下很快反叛,并被周公带兵二次出关东征反抗

邶风*静女(美丽的情诗)

静女其姝, 美女静好,

俟我于城隅。 约会在城角。

薆而不见, 躲着不见,

搔首踟蹰。 把头直挠。

静女其娈, 美女静婉,

贻我彤管。 赠我彤管(草)。

彤管有炜, 彤管斑斓,

说怿女美。 心里喜欢。

自牧归荑, 采茅来赠,

洵美且异。 异美纷呈。

匪女之为美, 不真是茅美,

美人之贻。 美人所赠。*1“亲,你送我的东西好漂漂啊!不是东西漂漂,而是东西是亲你送的啊。”这种情侣之间肉麻的陈腔滥调,原来出自于此。肉麻了3000年,你还跟我说《诗经》是腐儒经典??

邶风*新台(讽刺诗鼻祖)

新台有泚, 新台明亮,

河水瀰瀰。 大河茫茫。

燕婉之求, 想嫁美男,

蘧篨不鲜! 蛤蟆容貌!*1

新台有洒, 新台高宽,

河水瀰瀰。 大河慢慢

燕婉之求, 想嫁美男,

蘧篨不殄! 化作金蟾!

鱼网之设, 设个鱼网,

鸿则离之。 野雁抓瞎。

燕婉之求, 想嫁美男,

得此戚施。 遇只蛤蟆!本篇应该是《诗经》里面少见的比较明确的实事诗,内容为依傍讽刺卫宣公从齐国为儿子找了个儿媳妇,迎娶进门的时候发现太漂亮,结果就自个儿娶了不给儿子了。这位美女后来叫“宣姜”(姜是娘家姓,齐国国姓,宣是老公的谥号),好像在卫国政治史上还闹出不少事来。这事儿就现代人眼光来说不免太荒唐搞笑,不过历史上也未必少见吧,我记得西欧那帮贵族这种事也不少。宣姜之所以情愿显然对她来说身份是有提高的,毕竟东宫地位太不稳当了,将来还不晓得咋样呢。后来唐高宗李治续娶武昭仪反其道而行之也算是反者道之动。所以这首诗的作者我觉得也不会是老百姓,那不是吃饱了撑着啊,咸吃萝卜淡操心,显然是没娶到宣姜的太子或者他的手下写的。

邶风*二子乘舟 (送别诗鼻祖,孤帆远影碧空尽)

二子乘舟, 二友乘船,*1

泛泛其景。 飘向远方。

愿言思子, 思念沉重,

中心养养。 心中忧伤。

二子乘舟, 二友乘船,

泛泛其逝。 远入碧空。*2

愿言思子, 深深思念,

不瑕无害? 一路顺风!*3邶风里有两首送别诗,“燕燕”讲的是王兄送别二妹和亲远嫁,有特殊的人物和故事背景,而本篇却是非常的普适,开后世送别诗之滥觞。“逝”,从飘流的船是一个景色“其景”到“其逝”,写尽目送友人之船飘流而下碧空尽,蒙太奇的写法,诗经的诗分节就有这样的艺术特点。“不瑕(通遐)无害”,参上面的“泉水”篇。不会有什么祸害,害处。

一言以蔽之,《邶风》,妥妥的诗歌艺术的杰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