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读《诗经·大雅·板》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1上帝板板,下民卒癉。

板癉押韵。

析字:

板当作版。说文有版无板,段注云:「凡施於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古叚爲反字。大雅:上帝板板。傳云:板板,反也。謂版卽反之叚借也。」迷按:版不必为反之假借。其一,版从片从反,从片则片面偏私,从反则反复无常。卒从一,癉从单。片则偏曲,一则周全;反则无常,单则有正。上下对应。其二,片为形旁,对应下文牖字。其三,说文训判木为片,对应下文辟字。又辟之于则,犹僻之于侧。辟从辛,则从刀,对应判木之判。其四,版,图也。图,谋也。对应下文的犹。

《周禮·天官·司會》:「凡在書契版圖者之貳。」漢·鄭玄·注:「版,戶籍也。」

《論語·鄉黨》:「式負版者。」三國魏·何晏·集解:「負版者,持邦國之圖籍。」

上帝对应下民,上帝为在上之帝,下民为在下之民。上帝非天神之谓,注家特指周厉王,泛指在上王者,若在上者如此,则在下者这般,或非因一实人实事而发。上帝下民,譬之一国,则如君主民,譬之一人,则如心主身。心不正,则身不修。君不正,则国不治。卒,或非虚字,而是通假鞠躬尽瘁的瘁字。瘁,劳其精为瘁。精则粹,不纯为襍。卒,古文从衣从一。卒,粹也。说文训不襍为粹。襍,从衣从集。混集成衣为襍,纯一成衣为卒。卒,又引申为士卒役卒,或以卒者衣着有统一制式故也。瘁癉并文,就病理看,瘁为外冷,癉为内热,就文字看,瘁是不一,癉是不单。事有终始,终始相继为用,多则难,一则易;物有本末,本末互续为体,复则繁,单则简。系辞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在上之帝,政令繁多,片面偏私且反复无常,则在下之民,劳役繁多,以致危乱。多危则惧,繁乱则惑,既惧且惑,内疾身与家而外病国与世,以致瘁癉。神淬则瘁,精殚则癉。无德征伐,损卒败戰,下必瘁癉。

登高臨深,遠見之樂,臺榭不如丘山所見高也;平原廣望,博觀之樂,沼池不如川澤所見博也。勞心苦思,從欲極好,靡財傷情,毀名損壽,悲夫傷哉!窮君之反於是道,而愁百姓。《詩》曰:「上帝板板,下民卒癉。」(《韩诗外传》)

昔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明帝不許,賜錢千萬。所以輕厚賜,重薄位者,為官人失才,害及百姓也。竊聞長水司馬武宣、開陽城門候羊迪等,無它功德,初拜便真。此雖小失,而漸壞舊章。先聖法度,所宜堅守,政教一跌,百年不復。《詩》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刺周王變祖法度,故使下民將盡病也。(《后汉书·李杜列传》)

古人引此句多就反字上发挥,或失察于本字形旁的片字。版字为题,当有思虑图谋意义,起句上帝版版,暗指人君失察于无为。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俗语谓客户就是上帝,如果产品需求不断变更,版本多多,从事开发之下民不亦卒癉。

卒从衣从一。一衣,服于一。衣者,依也。伊尹还政太甲,作《咸有一德》以戒,其曰: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可谓上下依服。下文有服字,衣服为文,衣以保内,服以御外。诗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衣保内宗;服御外宗。保,褒也,以袍包子。加衣为褒,减服为贬。

伊尹既復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于德。曰:「嗚呼!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監于萬方,啟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祐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德唯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終始唯一,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唯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俾萬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綏先王之祿,永厎烝民之生。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尚书·咸有一德》)

迷按:帝谛民怋。怋昬通假,昬昏古今字。言心为形旁字常可对文,如:谨慎,記憶,谛惶,説恨等。《鄘風·柏舟》以“它”对“慝”,其实是詑字的假借,詑慝都表示欺瞒,一个在言一个在心。中庸说君子胡不慥慥乎,对应的是詐,都表示匆忙之间,一个随心一个随言。集韻以怋惽湣为通假。玉篇以闷训怋,谓不明也。上帝处高而明,故帝者谛也。下民处卑而暗,故民者怋也。以"帝谛民怋"意象,可发明下文“天之牖民”意思。

1.2 出話不然,為猶不遠。

然遠压韵。

出话不然,言行不一,反而失信;为犹不远,偏听近谗,片而失智。

古人以斤斧断草木譬喻自动运用理性克制情感,性干冷如金,情湿热如木,故曰金性木情。薛宝钗属金,林黛玉属木。孙悟空称金公,猪八戒称木母。红楼西游皆以此隐喻。孔子临终逍遥于门而歌:「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愚人其萎乎!」孔子墓“三斬板而以封,為偃斧之形”,当是自诩伐木匠。古人不仕则耕读渔樵,古琴曲有《渔樵问答》,邵雍作《渔樵问对》,西游有張稍李定渔樵对诗。庄子作《山林》,又作《渔父》,渔父篇虚设渔者教孔子归真皈道。大抵上,儒樵道渔。儒者伐木何为?莫使燕雀建筑巢也。又去支留干,以作栋梁。判木为二,左爿右片,则伤其本才。才圆版方。圆,又作圜。古文从囗瞏聲,瞏从目从袁。圜遠德声于袁。去支留干以圆其才,意象对应下文的管壎篪乐器字。

古书引诗不见此句,然而诗经中“出话”“为犹”句亦有所引。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詩》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大雅》曰:『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礼记·緇衣》)

陳靈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陳其亡矣!吾驟諫君,君不吾聽而愈失威儀。夫上之化下,猶風靡草,東風則草靡而西,西風則草靡而東,在風所由而草為之靡,是故人君之動不可不慎也。夫樹曲木者惡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號,垂顯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於身,加於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動而萬物變化。《詩》曰:『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此之謂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縱恣焉,不亡必弒。」靈公聞之,以泄冶為妖言而殺之,後果弒於徵舒。(《说苑·君道》)

以上两则引诗出自《荡之什》,该诗另一句亦有引用,含义与“慎尔出话”相若,如下:

口者,關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四馬不能追也。口者,關也;舌者,兵也;出言不當,反自傷也。言出於己,不可止於人;行發於邇,不可止於遠。夫言行者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本也,可不慎乎?故蒯子羽曰:「言猶射也。栝既離弦,雖有所悔焉,不可從而追已。」《詩》曰:「白珪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说苑·谈业》)

冬,十月,里克殺奚齊于次,書曰,殺其君之子,未葬也,荀息將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輔之,荀息立公子卓以葬,十一月,里克殺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君子曰,詩所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荀息有焉。(《左传·僖公九年》)

猶,注书训谋。猶,非谋,或可谓谋之一种。古书常见,犹疑对文。老子曰: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犹疑或为二兽,说文云:犹玃属,豫象属。猴子敏捷而性急,大象迟钝而行缓。猶畏四邻,当止而不止,豫若冬涉川,当行而不行。犹在图终,豫在谋始。图终为远,谋始为近。为犹当志远,为犹不远,无大志也。凡事只计较个人得失,谓之近,能考虑众人集体利益,谓之远。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为犹不远,无远虑也。既不关怀他人,也不兼听众人意见,“維邇言是聽”。下文“詢于芻蕘”,可谓远矣。

扇水都尉所言,當時之權,一切之術也,不可以久行而傳世,此非明王所以君國子民之道也。《詩》云:『哀哉為猶,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聽。』此詩人刺不通於王道,而善為權利者。(《铁盐论》)

為猶將多、爾居徒幾何。(《小旻之什·巧言》:)

1.3 靡聖管管,不實於亶。

管亶压韵。

注疏多以靡聖为非圣,为偏正词。怪哉,圣何来分得善圣恶圣!迷按:诗经中,靡训无,后跟名词时多与不字连用,靡什么不怎样。以上两小句或当连读。“管管不實於亶”连读,意谓“管管而實於亶”,表褒义。本来是“靡聖不管管而實於亶”,或作“圣人皆管管,靡不实于亶”,“管管之圣,靡不亶实”,出于诗律而分作两个四字小句。

诗经用字,匪作非,靡作无。(no,non of those)

何谓管管?

注疏通常训为悹,即悺,解作憂,又通假为懽,即歡字,解作喜,将管管解作“违法任情,以心自恣,无所依系”,作贬义解。迷按:管管当为褒义。管本为乐器,对应下文如壎如篪。按字面解,所谓管管就是既要管本人也要管别人,天下事无不忧无不喜,无不管。觀音又称觀世音,世间众生劳苦心音千里之外莫不听闻。管管者,可谓觀世音。老子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此之谓乎。

實从宀从贯。说文:宀,交覆深屋也。可训为有。有正为定,有贯为实。一贯如此,确切经验,谓之实。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又谓吾道一以贯之。

亶从㐭旦聲。日出为旦,俗语云信誓旦旦,谓言出必行,如日出之有常。日出有常,易传谦卦彖曰“天道下济而光明”,正应下文天之牖民。注疏训亶为诚。然,管以中虚为乐。注家未解其谦虚之意。“人道惡盈而好謙”,君不知谦之道,谏难进,臣不知谦之道,谏亦难成。说文:㐭,穀所振入;从入,回象屋形,中有戶牖。本字或作廩或廪。说文,禀,赐穀也。禀赋禀告之禀。㐭,从回。智慧之慧从彗星之彗,彗者,久而能回。贯回二字相应。

1.4 猶之未遠、是用大諫。

遠諫押韵。

依《管子》小匡篇“使鮑叔牙為大諫,王子城父為將,弦子旗為理,甯戚為田”云云,所谓大諫,则官职也。以将为司马,理为司寇,田为司空,则大諫为司徒。如后世之宰相。又篇末管仲临终吩咐小白:「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上一篇《民劳》之末句:王欲玉女,是用大諫。以大諫作官职,可见上句意思,非郑签所云:「王乎!我欲令女如玉然,故作是诗,用大谏正女。」

《列女传·楚江乙母》引此句,谓之“善以微喻”,当本正义“言大谏,谓其谏之深”之说。或非本义。有大谏,无小谏,何来小大精粗之别。然故事颇风趣味,传摘如下:

楚大夫江乙之母也。當恭王之時,乙為郢大夫。有入王宮中盜者,令尹以罪乙,請於王而絀之。處家無幾何,其母亡布八尋,乃往言於王曰:「妾夜亡布八尋,令尹盜之。」王方在小曲之臺,令尹侍焉。王謂母曰:「令尹信盜之,寡人不為其富貴而不行法焉。若不盜而誣之,楚國有常法。」母曰:「令尹不身盜之也,乃使人盜之。」王曰:「其使人盜柰何?」對曰:「昔孫叔敖之為令尹也,道不拾遺,門不閉關,而盜賊自息。今令尹之治也,耳目不明,盜賊公行,是故使盜得盜妾之布,是與使人盜何以異也?」王曰:「令尹在上,寇盜在下,令尹不知有何罪焉?」母曰:「吁,何大王之言過也!昔日妾之子為郢大夫,有盜王宮中之物者,妾子坐而絀,妾子亦豈知之哉!然終坐之,令尹獨何人,而不以是為過也?昔者周武王有言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上不明則下不治,相不賢則國不寧。所謂國無人者,非無人也,無理人者也。王其察之。」王曰:「善。非徒譏令尹,又譏寡人。」命吏償母之布,因賜金十鎰,母讓金布曰:「妾豈貪貨而干大王哉,怨令尹之治也。」遂去,不肯受。王曰:「母智若此,其子必不愚。」乃復召江乙而用之。君子謂乙母善以微喻。《詩》云:「猷之未遠,是用大諫。」此之謂也。頌曰:江乙失位,乙母動心,既歸家處,亡布八尋,指責令尹,辭甚有度,王復用乙,賜母金布。

諫若果有大小,则大諫者,非必大臣谏小君之类。伊尹作《咸有一德》以诫太甲,周公作《無逸》以诫成王。伊尹周公,摄政而信,太保诫少主,可用大諫。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2.1 天之方難,無然憲憲。

難憲押韵。

意译:

王初即位,德未称位,诸事多难,不宜施号发令。

象解:

易经有屯卦。彖曰: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序曰:屯者,物之始生也。物之始生皆难,新王初即位,不亦如此乎。建元立极,如改天换地,德行未昭,且威信不足。权未健,则不威;势未顺,则不严。德不称位,教化非时。彖曰: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板诗下句谓“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正是不宁意思。外宜建侯,故三年不鸣,内怀不宁,崇德进善,方有以得一鸣惊人也。不宁为闲散浮云,方有以成气候。故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屯六三之阳谓既济。未济而屯仁,是以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既济而蒙义,是以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析字:

古文難从鳥,说文释为鸟属,段注云今爲難易字而本義隱矣。难读去声,古无平去,难易字今读平声,此非难易之难。周礼秋官以"九禁之难"为文,可见:难,有所禁也;所以憲者,法也。

掌交:掌以節與幣巡邦國之諸侯,及其萬民之所聚者,道王之德意志慮,使咸知王之好惡,辟行之。使和諸侯之好,達萬民之說。掌邦國之通事而結其交好,以諭九稅之利、九禮之親、九牧之維、九禁之難、九戎之威。(《周礼·秋官司寇》)

憲,简化为宪。有先为宪。宪,法也。法律条文,有言在先,诸多先例,章而表之,广而告之,明而禁之。諡法谓博聞多記曰憲,正合条例详明之义,说文解憲为敏,亦相附和。中庸引詩憲憲令德,毛诗作顯顯令德,以憲憲爲顯顯。注疏有云「憲謂表縣之,若今新有法令也。」「憲,表也,言爲文武之表式也。」者,皆合显明之义。康熙字典脱文为解曰:「懸法示人曰憲。从害省,从心从目。觀於法象,使人曉然知不善之害。接於目,怵於心,凜乎不可犯也。」

说文,害从从宀从口丯声。丯字,古拜切,读若介,似丰而非丰,音不同而义相通。丯谓散乱丛生如杂草。多而乱谓之丯。庄子养生主:砉然嚮然,奏刀騞然。騞然者,谓撞击声如马蹄疾驰于乱石之道。丰亦多也,而未必乱。丯为贬而丰为褒,故曰丰富丰盛丰收。

大雅板与小雅桑扈,有不少文字相同,此句中的难与憲,下文中的屏与翰,辟亦板诗下文用字。戢与下文之輯亦声同而义通。小雅以戢難对文,可知字义相关。说文:戢,藏兵也。迷按:暗止于内谓之戢,明禁于外谓之難。又,暗中荫蔽为屏声,高扬明告为翰音。戢与難,分说内外近远;翰与屏,则分上下明暗。屏翰者,声也。戢難者,色也。是故论语曰色难。

之屏之翰、百辟為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小雅·桑扈》)

意图。又见克伐怨欲及恥字,足以关联大雅板诗此句:天之方難,無然憲憲。原宪有两问,而并作一章记落,足见此两问当有所相关。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克伐怨欲,可以为难,难之只是明禁,知难而进恶,是外力约束,知耻而进善,是为仁由己,由内自发。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刑齐政,外教以憊也;以礼齐德,内化以耻也。

《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子张问之于孔子,论语家语礼记皆有记载。后世多以为典故,教喻重言。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諒闇,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懼,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唯恐言之不類也,茲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無遺者。(《吕览·重言》)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论语·憲问》)

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歡。』有諸?」仲尼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聽於冢宰三年。」(《礼记·檀弓下》)

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有諸?」孔子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則世子委政於冢宰三年。成湯既歿,太甲聽於伊尹。武王既喪,成王聽於周公。其義一也。」(《孔子家语·正论解》)

周公作《無逸》以诫成王,列举殷商君王在位年数,其中三位任期比较长的,中宗75年,高宗59年,祖甲33年,都非常体恤民情,即位之前,“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与民众一起劳作,了解民生需求,即位之后,“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此后的其他君王,”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所以任期都比较短,通常在十年以内。也许是因为论语的引用,三位有道君王中,高宗武丁成了代表。史书多有三年不鸣一鸣惊天的段子,其本源或出于高宗。

易经有高宗伐鬼方的典故。可发明"天之方难无然宪宪”之义。屯六三之阳为既济。屯卦彖辞曰刚柔始交而难生,可谓“天之方难”。“高宗諒陰,三年不言”,可谓“君子舍之”,“无然憲憲”。“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可谓既济,既济而后征伐,屯之六三,高宗諒陰,既济九三,高宗憊阳。憊,备也,责也。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象傳:即鹿无虞,以縱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象傳:三年克之,憊也。

天之方蹶,無然泄泄。

蹶泄押韵。

与“天之方難無然憲憲”上下呼应,

天之方難,新王即位。無然憲憲,顺天休命。

天之方蹶,先王退位。無然泄泄,不废旧章。

上句天之方難無然憲憲,教建候退恶;

下句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教不宁进善。

上句应屯,下句应小过。易曰:飛鳥遺之音。诗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易六十四,始于乾坤,终于二济。乾坤之后为屯,二济之前为小过。在易,屯蒙可谓本末,中孚小过,可谓终始。孔子云: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率由舊章,以其中(去声)孚,经验可信也。

难,干初备而支未具。物有本末,本末互续为体。君本臣末。臣随君而成政体。

蹶,旧已过而新未经。事有终始,终始相继为用。父终子始。父蛊子以为教用。

雏鹰學習,數飛乃熟。

成语一蹶不振,以反例教人遭到挫败不要气馁,语出说苑:「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迷按:失意因小过,尚可;失志为大过,且莫。得志不得意,易;失意不失志,难。

孟子離婁下篇,先引“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后引“天之方蹶,無然泄泄”,足见其意。“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与“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同出大雅假樂,中庸引作憲憲令德。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2.3 辭之輯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 。

輯洽押韵。

辭之輯矣,民之洽矣。于易则应乎䷼中孚。

洽,適也,合理故适。虽远而適。其卦曰:豚魚吉,利涉大川。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辭之懌矣,民之莫矣 。于易则应乎䷃蒙。

莫,慕也,同感故慕。虽暗而慕。其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怋民童蒙,懌乎同感,其慕之之谓邪!

辭,讼也。言公为讼。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其公之之谓也。

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辭谏对文。

上懦则下进谏。下讼则上出辞。

谏,说也,由下而上;辞,令也,由上而下。尚书周礼多辞字,可参照发明。

易有需讼,需,懦也。懦是天性私心,讼是常识公言。

懦非弱,懦未必弱,而懦弱只是因懦而弱。

大学云:「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大禹謨谓:奉辭伐罪。

太甲上谓:欽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懌,萬世有辭。

说文注云:輯,車輿也。亦即车箱,其车所以载物也。又古书有云:合材爲車咸相得謂之輯。注疏又谓:和睦聚敛。迷按:辑,读集,其义亦通,如编辑专辑等。从车咠声,说文注云:「咠,聶語也。耳部曰:聶,附耳私小語也。按:聶,取㒳耳附一耳。咠,取口附耳也。」凡以咠为声旁字,义多为集。如:揖,合手。偮,人众貌。戢,臧兵也。箿,織竹器緣。緝,用縷以縫衣。葺,累草覆屋。鍓,古同鏶。諿, 外善言辯,内藏才智。楫,当为檝,义取戢,以木桨藏于舟故也。

輯洽为文。輯,集也;洽,合也。不怒。退恶。亢龙有悔,谦则退。

懌莫为文。懌,悦也;莫,慕也。有喜。进善。潜龙勿用,豫则进。

䷉履,履虎尾,不咥人。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

䷈小畜,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君子以懿文德

輯懌为文。輯,止也;懌,择也。

逻理于一思谓之輯。选感于一觉谓之择。

据逻辑思理,志於道而據於德,崇德以退恶,艮为思,坤为理,应易之䷖剥,其象曰:山附地上,剝;上以厚下,安宅。

依感觉选择,依於仁而游於藝,辨惑以进善,兑为感,巽为觉,应易之䷛大過,其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上輯,故下洽。帝谛而思理,言有逻辑,则下民能和应融洽。

輯为艮止,懌为兑说。上说,故下慕。莫,通慕。皇惶以感觉,下民慕之。

我雖異事、及爾同僚。

僚,古作寮,本作竂,从穴从尞。说文,穿也。

待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