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生民》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雅.生民之什》中的第一篇就是《生民》叙述的是周始祖后稷的事情,是周人自述其创业之史的一首史诗篇,其中又包含了一段神话传说,在这篇诗中能够看到西周初年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制度的运转以及我们华夏祖先对于起源的思考。

《生民》是一篇具有叙述性质的史实,首先是西周先民对于祖先起源的深刻而又“单纯”的思考,其次是对西周农业生产活动的详细描写,最初是对于祭祀通灵的描述,给人展示的西周时期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现实不只仅有利于了解那一段历史,它有利于从中吸取我们中国老祖宗的高深的智慧和高远的思想。

《生民》这篇文章首先写到的是姜嫄神奇地受孕,其中“履帝武敏歆”这句话尤其重要,翻译过来就是姜嫄勤勉地按照天帝的旨意与规则生活行事,《吴越春秋》记载姜嫄因为踩进了野人(巨人或是天帝)的脚印而受孕,与此类似的,在西方中只要一个特例就是《圣经.新约》中记载圣母玛利亚因圣神(灵)受孕诞下了耶稣,中国的这一种神学思想比西方足足提前了至多七百余年,二者受孕出生的过程,似乎有些类似之处,我不是神学家对二者存在的联系和研究所知甚少,但是我认为之后的故事诉说是截然不同的,《圣经》记载耶稣在十二岁传道之前就不断有着本人父母的陪伴,虽然他生活的耶路撒冷、西奈或者是埃及条件十分的艰难困苦,面对追杀东躲西藏。但至多还有本人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爱,有东方三贤的朝拜,在《圣经》中给耶稣提供的是一种艰难困苦,但实际冥冥之中是安全的,受保护的,但后稷不是后稷出世之后被三废于陋巷里,森林中,寒冰上。在面对诸多生死挑战,后稷是硬生生的挺了过来,不难发现,后稷之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冥冥中存在的某种联系,西方神话所展示体现着西方人在面对困难中存在着极强的侥幸心理,而中华的神话故事截然不同,中国人民在面对灾难或者是困苦时,绝不抱也从不抱任何的侥幸。中国人民向来都是敢于直面苦难和波折的。《诗经》里的中国人民从未将困难归结于上天的惩罚,相反他们将困难视为一个民族进步的必然阶段,因而作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总结和论断,中国人民是周代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决心骄傲感。周代人在先前就已经把本人,把本人的民族定义为“上天最喜爱的”了,由此可观之,不断以来,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上天所眷顾的民族。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根本,《生民》讲述了“农业始祖”后稷带领周人进行农业生产的活动和故事,首先,我们能够发现早在后稷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五谷之术”,我想其实这并非后继一人之功劳,而是千千万万先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智慧的结晶,附加于后稷这个人罢了,中国早在四千年以前,在今天的中原地区就已经掌握了许多农业技术,我深信文章里的后稷,不是单独的一个个体,而是千千万万,周代先民的精神化身和总和,他们通过劳动和实践找到了农耕的方法,他们辨明土质有法道,挑选嘉禾播种好。使得禾苗细细网上冒,谷粒饱满质量高,周代的先民们在农业的技术上有巨大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推断出当时的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并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这一社会大分工的过程中,我发现《生民》中周代的先人已经建立了一系列一整套农业制度,并在其农业的基础上建立了职官制度,并为后来的井田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文中虽然没有太多的描写,但可以侧面的体现出周代先人在农业技术上的伟大成就,甚至不难看出周代先人已经开始关注人与自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

《毛诗序》曾言“《生民》,尊祖也。”中国人历来就有尊祖的传统,特别是在后文,着重的描写了关于尊祖祭祀的场面和故事,他所祭祀的祭祀上天也是本人的祖先,祭祀上天表达了周的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敬。祭祀祖先是周代先民对祖先对有贡献之人的深切缅怀,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西方祭祀的对象无非就是神仙罢了,到如今西方二千年来,所祭祀的对象从未改变,而中国却不同,华夏起初祭祀对象是神灵,后来又发展成为了祭祖祭古代之名人,这种是在世界祭祀文化中,华夏祭祀最独特的一个亮点。“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这里的祭祀对象是神灵,古代的人们为了感激大自然所赐予的恩惠,因而将其视为神灵来感激,他为了让其降福他们免灾而祭祀,在第二次大丰收之后,后稷去感恩了上天的眷顾,其中文中对祭品也做出了极其详尽的描写,体现出了周代先民对神灵有所追求,有所感恩,甚至情愿拿出本人最好的东西贡献出来,以博取神灵的欢心,因而我发现周代人的先民祭祀的初衷并非要求本人去获得什么恩惠恩泽,而是感激上天,感激自然的眷顾,感激先人的智慧和遗产,这是一种理想化功能而衍生出来的顶礼膜拜文化。为之后华夏四千年的祭祀文化和传统奠定了强无力的基础。

初读《生民》才发现不到五百多字的文章是如何的难懂,《生民》所涵盖的内容绝对不是我简单概括的这三点,其在哲学,农业,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生产活动,思想上仍有许许多多的难题有待我们处理,但有一点我敢肯定的是,读过《生民》这篇文章的人绝对会被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所折服,这是一篇在中华文化方面具有高度自信性和骄傲感的文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