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大戴礼记译注》出版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大戴礼记译注》

黄怀信 译注

简体横排

精装 32开

定价 48元

2019年11月

-ONE-

前 言

,是古人的行为规范。记,就是记录。所谓 “礼记”,就是与礼有关的记录。据《隋书·经籍志》及郑玄 《六艺论》(《礼记正义》引),《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今传本阙第一至第三十八、第四十三至第四十五、第六十一、第八十二至第八十五,共四十六篇;存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第四十六至第六十、第六十二至第八十一(其中两第七十三,又误分第六十六篇为二),共三十九篇。三十九篇中,记孔子言语行事者七篇、引孔子语者二篇,记曾子语及行事者十篇,评论孔门人物者一篇、陈古礼者六篇、通论礼者二篇、记古事者四篇、记上古帝王世系者二篇、其他论文四篇;另有专记时令物候及天象的 《夏小正》一篇,相传是夏代遗书。可见其确有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上古历史、自然科学史以及孔子与曾子思想的重要材料。

《大戴礼记》一书最早见著于《隋书·经籍志》,而《礼记正义》引郑康成 《六艺论》则曰:

戴德传 《记》八十五篇,则 《大戴礼》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则此 《礼记》是也。

可见《汉书·艺文志》虽未著录,而郑玄之时已传其书。今考《艺文志》虽不著录二戴之书,但关于戴德称大戴、戴圣称小戴而传《礼》,《汉书·儒林传》则有明确记载。《儒林传》曰:

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仓、鲁闾丘卿。仓说《礼》数万言,号曰 《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德延君、戴圣次君、沛庆普孝公。孝公为东平太傅。德号大戴,为信都太傅。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通汉以太子舍人论石渠,至中山中尉。普授鲁夏侯敬,又传族子咸,为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传业。小戴授梁人桥仁季卿、杨荣子孙。仁为大鸿胪,家世传业。荣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桥、杨氏之学。

可见二戴确曾传《礼》,而大戴、小戴,分别是戴德、戴圣的号。戴德既号大戴,那么其所传之《礼》自然可以名为《大戴礼》;若为 “记”,自然就可以名为《大戴礼记》。

晚近以来的学人多不信《大戴礼记》为戴德所编、《小戴礼记》为戴圣所编,缘由是《汉书》没有提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认为戴德、戴圣所传只是 《礼》,即《仪礼》。然而我们细心分析 《儒林传》之文就会发现,二戴所传并非只要《礼》:后仓说 《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而授戴德、戴圣,那么戴德、戴圣所传之 《礼》,亦必为说《礼》之 “记”,或者至多包括 “记”。洪业先生于 《

(戴)圣又问通汉曰:“…… 《曲礼》曰:‘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此孤而言冠,何也?’”对曰:“…… 《记》曰:‘父母存,冠衣不纯素;父母殁,冠衣不纯采’”云。

正是其证。而 《汉书·艺文志》亦曰:

汉兴,鲁高堂生传 《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

无疑,此说与《儒林传》所记并不矛盾,只是简略而已。那么也就是说,当时立于学官的戴德、戴圣、庆普三家《礼》,必含有“记”。可见二戴有《礼记》,《汉书》并非没有记载。

另有一事,亦可证明《大戴礼记》之纂集者有可能就是戴德。据《汉书·儒林传》,知戴德为梁人。如众所知,梁地近楚而远齐。今 《保傅》篇将贾谊《新书》“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之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也,犹生长于楚之不能不楚言也”,改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使本谓不正之楚言变为正言,说明其编者偏袒、回护楚,正与戴德为梁人之实际相吻合。

总上可知,《大戴礼记》确当为西汉戴德所辑传之书,只是当时没有明确称为《大戴礼记》,而称之为《大戴礼》而已。而到了《隋书·经籍志》,便以其实而正式题著为《大戴礼记》了。所以,关于 《大戴礼记》及其名目之由来,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怀疑。

另外,自晋以来有“小戴删大戴”之说,亦无直接证据。而且大、小戴二家当时皆立于学官,若小戴之书真由删大戴书而来,那么小戴就无立官之必要。所以到了《初学记》,又有如下说法:

《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其所闻也。……至汉宣帝世,东海后仓善说礼于曲台殿,撰礼一百八十篇,号曰《后氏曲台记》。后仓传于梁国戴德及德从子圣。德乃删后氏《记》为八十五篇,名为 《大戴礼》。圣又删 《大戴礼》为四十六篇,名《小戴礼》。

于理虽通,然而后氏《记》于《汉志》者只要 “[四十]九篇”,而非一百八十篇。此言一百八十篇,无疑是欲合 “删其繁重”之说,所以又未可尽信。

清代学者戴震、钱大昕等人,亦曾疑“小戴删大戴”之说。所以,所谓 “小戴删大戴”的说法,今已不可再信。

那么二戴之书本来又有何不同呢?《后汉书·桥玄传》载: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七世祖仁,从同郡戴德学,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曰 “桥君学”。

从戴德学而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说明戴德原传亦必四十九篇,与小戴同。又《后汉书·曹褒传》曰: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父充,持 《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从巡狩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显宗即位,充上言:“汉再受命,仍有封禅之事,而礼乐崩阙,不可为后嗣法。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大汉自制礼,以示百世。”……拜充侍中。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 《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行于世。

如前所说,庆普所受,亦为后仓所授说 《礼》之《后氏曲台记》。此言传 《礼记》四十九篇者,亦必后仓之书。传后仓书而曰 “庆氏学遂行于世”,是庆氏所传亦必为四十九篇。即以曹褒所传《礼记》四十九篇为小戴之书,那么庆氏、小戴所传及大戴原传既皆四十九篇,则其所从受之《后氏曲台记》亦必为四十九篇。今《汉志》“《曲台后仓》九篇”,盖脱 “四十”二字,因为九篇文字,必不能有 “数万言”(见前引《汉书·儒林传》)之众。庆氏、小戴及大戴原传皆四十九篇,而又各自为学且行于世,则三家之四十九又必有不同。其不同,盖于各篇内容亦 “各有损益”而已。

大戴所受及原传皆四十九篇,而后成八十五篇,则非自增之又何所来乎?不待言也。

那么今本 《大戴礼记》所佚四十六篇究为何文耶?愚谓即今本 《礼记》除《哀公问于孔子》《投壶》等篇外的次要篇章。其之所以 “佚”,盖因其文同而抄书者省之也。古者抄书不易,小戴书既有其篇,则于大戴无需更抄,故抄者省之,自是情理中事。不然,则何以佚其第一至第三十八、第四十三至第四十五、第六十一、第八十二至第八十五,而存其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第四十六至第六十、第六十二至第八十一,间杂错出,似是人为?《哀公问于孔子》《投壶》二篇之所以两出,盖“各有损益”之故。至于其他两见而文字多异者,或系传闻不同,而正其各自为家之又一故也。总之,二戴原书即篇不同名,内容亦不必悬殊;大戴书虽多出三十九篇,内容亦不必尽在小戴书之外。

总上可知,不惟小戴未删大戴,大戴亦未曾删后仓;相反,大戴乃在后仓基础之上又有所增益;而小戴乃墨守后仓所传而稍有“损益”而已;大戴之所增,实亦是对后仓所传本之调整充实。如出《曾子大孝》篇于《祭义》,出《诸侯衅庙》篇于《杂记》之类。

《大戴礼记》自《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十三卷”,《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亦皆因之而曰“十三卷”,不言所存篇数。司马贞 《史记索隐》云三十八篇,盖除 《夏小正》单行外,又尚未分出《明堂》篇之故。或云当时《曾子制言》不分上、中、下而作一篇,则未必然。北宋庆历(1041-1048)中所修 《崇文总目》著有 “十卷(或疑脱 “三”字)三十五篇”和 “三十三篇”两个本子。南宋淳熙二年(1175),颍川韩元吉在建安郡斋所刊则题 “十三卷四十篇”,有可能就是《崇文总目》所著二本之删合。

今传本可考之最早者为宋韩元吉本和元至副本。明代刻本次要有袁氏嘉趣堂重雕韩元吉本、《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秘书九种》本及《永乐大典》本。清代刻本传世较多,乾隆以前者次要有朱氏自修斋所刻《白文端公藏书》本、《雅雨堂藏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书》、《四库全书》本等。

宋人治及《大戴礼记》而传今者有三家:朱熹、杨简、王应麟。朱熹撰 《仪礼经传通解》,收解 《大戴礼记》之 《夏小正》《保傅》《曾子事父母》《武王践阼》《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朝事》《投壶》《公冠》九篇。其书以言义理为主,故于文字校释发明不多。杨简字敬仲,南宋慈溪人,乾道进士,官至宝谟阁学士,有《礼》学著作多种。其《先圣大训》收注《大戴礼记》之《主言》《五义》《哀公问》《卫将军文子》《子张问入官》《本命》《三朝记》等篇,于正文间有发明,尤其是其本与后世所传多有异文,清代注家多有所引。王应麟字伯厚,号厚斋,南宋庆元人,淳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著作有 《困学纪闻》等多种。撰 《践祚篇集解》,收卢辩以下诸儒之解。

元代治及《大戴》者亦三家:吴澄《三礼考注》于《仪礼》经后取《大戴》之 《投壶》《公冠》《迁庙》《衅庙》《朝事》五篇,为 《仪礼》逸经,《续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吴澄《校正大戴礼记》三十四卷,今不传;杨守陈《三礼私抄》,“仿朱子而析经附传,仿吴氏而类序乱篇,亦以二戴记之不附经者,别自为记。然传取二戴有正附之异,不能尽同于朱子类序诸篇,自以意次;又不能尽同于吴氏。……至于传注,虽择抄诸家,而识见庸愚”(《经义考》引其自序语),今佚;董彝《二戴礼解》,亦佚。

清代研治《大戴礼记》者不下数十家,其中著有专书或传有专篇的次要有:

1.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

2.汪照《大戴礼记注补》;

3.汪中《大戴礼记正误》;

4.王念孙、王引之 《大戴礼记》校释(见 《经义述闻》);

5.王聘珍 《大戴礼记解诂》;

6.洪颐煊 《孔子三朝记注》;

7.俞樾 《大戴礼记平议》;

8.王树楠 《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

9.孙诒让 《大戴礼记斠补》;

10.于鬯 《大戴礼记校》;

11.戴礼 《大戴礼记集注》

除上述十一家外,清代治《大戴》之书尚有郝懿行《大戴礼记补注》、叶大庄 《大戴礼记审议》、仁兆麟《大戴礼记注》、罗登选《大戴礼记直解》、陆奎勋 《戴礼绪言》、朱骏声《大戴礼记校正》、丁宗洛《大戴礼记管笺》等,或内容无几,或无大发明,价值不大。虽见著录而今存佚不详者尚有:方苞《评点大戴礼记》、姜兆锡《大戴礼删翼》、陈以刚《大戴礼注》、阮元《大戴礼记补注》、丁杰《大戴礼记释》、王浩《大戴礼注补校增》、汪喜孙《大戴礼记补注》、蒋倬《武王践祚篇详注》、胡培系《大戴礼记笺证》、董沛《大戴礼疏》、徐荣《大戴礼记补注》等,以及单治一篇或数篇者多家。南京师范大学王锷先生《三礼研究论著提要》对之考稽甚详,可以参阅。

当代治《大戴礼记》之书,次要有中华书局所印行的王聘珍先生所撰 《大戴礼记解诂》、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高明先生所撰《大戴礼记今注今译》,以及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笔者所主撰的《大戴礼记汇校集注》。此次译注,即在《汇校集注》之基础上进行,希望对推广使用《大戴礼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协助,谬误之处,尚祁方家批评指正。

-TWO-

目 录

前言

凡例

卷一

主言第三十九

哀公问五义第四十

哀公问于孔子第四十一

礼三本第四十二

卷二

礼察第四十六

夏小正第四十七

卷三

保傅第四十八

卷四

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曾子本孝第五十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曾子事父母第五十三

卷五

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曾子制言下第五十六

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曾子天圆第五十八

卷六

武王践阼第五十九

卫将军文子第六十

卷七

五帝德第六十二

帝系第六十三

劝学第六十四

卷八

子张问入官第六十五

盛德第六十六

卷九

明堂第六十七

千乘第六十八

四代第六十九

虞戴德第七十

诰志第七十一

卷十

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诸侯迁庙第七十三

诸侯衅庙第七十三

卷十一

小辨第七十四

用兵第七十五

少闲第七十六

卷十二

朝事第七十七

投壶第七十八

卷十三

公冠第七十九

本命第八十

易本命第八十一

-THREE-

当当网

京东

《大戴礼记译注 》

黄怀信 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

定价:48.00元

上海古籍出版社

传播千年文明 奉献传世好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