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夹镜鸣琴:圆明园中最有诗意的仙境?琤琮自鸣,犹识成连遗响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者:飞行的书卷

地点:北京圆明园夹镜鸣琴

时间:2022年8月26日

夹镜鸣琴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始建于雍正年间,位于福海南岸,由夹镜鸣琴、广育宫、南屏晚钟、聚远楼、西山入画、山容水态、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等景观组成。东为南屏晚钟、西山入画、山容水态,西有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

如今,圆明园“南屏晚钟”景观不再,其西侧的广育宫也已无踪影,只剩下标有“广育宫”的石座。

夹镜鸣琴名字由来,取自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诗意。这个取名,和我先前多个视频反复提到的颐和园西堤六桥中的“镜桥”一样,也是来自这两句诗。

游颐和园镜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奇特发现:颐和园西堤上的镜桥能否是阴阳分界线?北边都是花骨朵

西堤三月穿镜桥:带你领略北京最美湖光桃花

落虹夹水江南路:再游颐和园镜桥

颐和园镜桥奇迹:傍晚时分,这里突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鸟巢!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夹镜鸣琴被焚毁,其遗址上尚有灰土桥墩在。

夹镜鸣琴主景是一座横跨水上的重檐四坡攒尖顶高台桥亭,亭子上挂乾隆御书“夹镜鸣琴”匾额。所谓“夹镜”,是因为这里北面福海的广大水面,南衔内港,而且二者之间以圆形拱洞的桥亭飞跨,结合水面倒影,正象一面圆形的镜子;所谓“鸣琴”,是指东边山崖上有流泉跌落,冲激于乱石中,发出鸣琴般的声音。

无论是拾级登上桥亭,或策舟穿过桥洞,桥上桥下,都可以领略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一边是福海,开阔平展,范围广大;一边是港湾,回转曲折,面积狭小。两者对比使得气氛悬殊。有人甚至认为,“夹镜鸣琴”是圆明园中最有诗意和仙境的景点

在清宫廷画家沈源、唐岱所绘《圆明园四十景图.夹镜鸣琴》中,乾隆专门为该景题写图咏《调寄水仙子》,明确提到了创作“夹镜鸣琴”的初衷:“取李青莲‘两水夹明镜’诗意,架虹桥一道,上构杰阁,俯瞰澄泓,画栏倒影,旁崖悬瀑水,冲激石罅,琤琮自鸣,犹识成连遗响。”

在词中他写到:

“垂丝风里木兰船, 拍拍飞凫破渚烟。临渊无意渔人羡, 空明水与天。 琴心莫说当年。 移情远, 不在弦, 付与成连。”

李白那两句诗来自《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全诗摘录如下: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上文中垂柳、和风、水面、舟船(常代表遁世)、鸣琴(实际是水声)、夹镜(实际是水面倒影)、洞天(正是古代隐逸的意味)、飞凫、渚烟、捕鱼、临渊等场景元素交相掩映,并面对契合于成连故事中蓬莱山场景的福海蓬莱三岛,视觉与听觉浑然一体,交错成声情并茂的隐逸情感图卷。

细细品尝,这首词字里行间包含了多个典故,“垂丝”,源于李白诗句“垂丝百尺挂雕楹”以及雍陶诗“烟柳风丝拂岸斜”;“风里”,源于来鹄诗句“落花风里数声笛”;“木兰船”,语出《述异记》“鲁班刻木兰为舟,在七里舟中。诗家所云木兰舟本此。”以及李商隐诗句“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拍拍飞凫”,出自苏轼诗句“春风在流水,凫雁先拍拍”,以及倪瓒诗句“九霄晨露浥飞凫”;“破渚烟”,源于范成大诗句“日脚烘晴已破烟”。以及刘禹锡诗句“渚烟蕙兰动”;“临渊无意渔人羡”,源于《汉书.董仲舒传》中所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及《列子》中“无意则心同”之说;“空明水与天”,源于苏轼《赤壁赋》“击空明兮泝流光”,以及米芾《净明斋记》“水天鉴湛而博望弭槎”。

“琴”是中国士文化中的重要表征符号,是表达文人“宠辱皆忘”的闲适心态的典型工具,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多次出现琴的题材。“琴心”,语出道家《黄庭内景经》中的“是为黄庭曰内篇,琴心三叠舞胎仙”,以及李咸用《水仙操》中的“琴心不喜亦不惊”;“当年”,语出《南史.张绪传》所述“武帝植柳灵和殿前,常曰: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

视频:夹镜鸣琴指示牌及内湖、福海实拍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诗文中旁征博引了李白、苏轼、李商隐等各位名家诗作里的情怀,但都敌不过一句“琴心莫说当年”。最初的“移情远,不在弦,付与成连。”是整首诗的点睛之意。

要明白乾隆爷的意思,就要先搞清楚“移情”与重点提到的“成连”是指什么?

视频:夹镜鸣琴内湖实拍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成连”是著名琴师俞伯牙的授业恩师。俞伯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里面那个弹琴的人,是中国古代最牛的琴师。他的牛与恩师“成连”有直接关系,因为“成连”是名师,且教学方法很独特。出自于《乐府古题要解》中的故事,其中有云:“伯牙学鼓琴于成连 先生(春秋时人),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志向专注,尚未能也。成连云:君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延望,无人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然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水泊浸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在灵魂遭到感发激荡之后,伯牙“乃援琴歌之”。曲终,成连坐船回来,师徒相见。伯牙经了这一番陶冶,才终于成为天下抚琴妙手。

视频:夹镜鸣琴遗址桃树及桥墩遗址实拍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上述故事的大意是:俞伯牙学艺三年后,技术完全过关了,但情感总是差那么一丢丢。“成连”掰开了揉碎了讲,俞伯牙好像都明白了,可就是表达不出来。俞伯牙本人都要放弃了,“成连”就说带他去见一下本人的老师。“成连”的老师住在东海蓬莱山,就是传说中的仙山,秦始皇和汉武帝等众多帝王,都一直没找到的地方。

视频:夹镜鸣琴石碑、福海及桥墩遗址行走实拍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成连”和俞伯牙来到蓬莱山后,就让俞伯牙先练习一下,本人去请老师。俞伯牙开始还有点紧张,一会儿就放松了下来。耳边听到的都是海水拍击海岸的声音,各种海鸟的悲号的声音,风吹过树木的声音,林中鸟儿鸣唱的声音……听着听着感觉来了,就把本人的感受和耳中的声音都通过琴声表达了出来。他刚弹完,“成连”就回来了,根本就没有别的人。俞伯牙也明白了老师的用心良苦,终成一代大师。

可惜后来因为听说知音钟子期死了,就不再弹琴了。

乾隆爷用这个典故是说明这里不只景色优美,更有悦耳的声音,有仙境。坐在桥上,耳中有天籁之声,眼前是福海和海中的蓬岛瑶台,难道没有一些神仙的感觉吗?在这里,典故作为一种富于历史浪漫色彩的思维意识的活动,它游离于历史的时空当中,很自然也很容易成为审美主体寄情的工具,在不断被诠释中典故也获得不断的升华。

几句诗词,组织浓缩了充满感情色彩的片断,借着中国古代文言模棱而灵活的语法词法安排,以及词句与审美主体之间不确定的自在的互动关系,展示出优美动人的画面。“夹镜鸣琴”正是紧紧围绕着成连移情的典故进行再创造,使人仿佛置身于伯牙的境地,调动发挥着读者想象的空间。

园林中的自然美往往仅是表象性的审美关系,分析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理想才是理解园林的关键。“夹镜鸣琴”当中有五座匾额,它们分别是:恩光仁照,西山入画,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结合这些题匾内容以及图咏中所运用的典故,可以明显地看出审美主体所追求的一种古君子隐逸思想。

圆明园“夹镜鸣琴”景区安排借空间环境言语与点景题名相指引,隐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摹写,内涵了追求高洁人生的人格憧憬,弹拨出深远而悠长的时空绝响,表达出卓尔不凡的园林意境,充分体现出解释美学挥洒在园林审美中的无穷魅力,彰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设计传统。

另外,夹镜鸣琴里有一座广育宫,其遗址范围较大,虽然属于夹镜鸣琴景区范围内,实际可以单独成景。本人已另做视频及游记,兹不赘述。

游圆明园广育宫:清朝皇家专门奉祀碧霞元君娘娘的地方(游記)

圆明园广育宫:清帝将泰山之神碧霞元君,请进了圆明园专门祭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