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道家著作,作者不详,传为战国时期楚国隐士鹖冠子所作。
原著一篇不分篇,后世因内容而分篇,最终定为十九篇。“无为”理论亦是《鹖冠子》阐述的一大主题。在道家“无为”理论指点下提出了“帝制神化(影响了张湛神惠论)”的政治观点。
《汉书·艺文志》称作者是“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也说:“鹖冠氏﹐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鹖冠子著书。”《鹖冠子》一书大多阐述道家思想,也有天学、宇宙论等方面的内容。《汉书‧艺文志》着录一篇,列之于道家清人王人俊辑《鹖冠子佚文》一卷。
唐代柳宗元作《辩鹖冠子》一文,认为此书“尽鄙浅言也,吾意好事者伪为其书。”遂论断它是伪书。自是以来,《鹖冠子》是伪书几成定论。由于柳宗元的影响力,敢于发声为其翻案的几乎没有,后世多认同此为伪书。近代学者吕思勉指出:“此书词古意茂,决非后世所能伪为,全书多道、法二家论,与《管子》最类似。”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帛书,有学者研究发现,《老子》乙本卷前的古佚书有里不见于别书而与《鹖冠子》相合的内容,证明了《鹖冠子》是战国时著作。证明此书并非伪书。确属黄老一派道家著作。
博选第一
《博选》,即广博地选择,只要广博地选择与人相处,才能是一个贤能圣明的人。
所谓的王斧,即是指法制,意谓帝王的法制有如刀斧一样锋利有威势。那么谁来掌握王斧呢?鹖冠子认为,要以人为本的人,以贤能圣明为本的人,以广博选择为本的人。也就是说,治国安邦,要广泛地遴选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因而,我们与什么样的人相处,也就很重要了。所以帝者与老师相处,王者与朋友相处,灭亡的君主与侍奉本人的人相处。
而我们普通人,大部分与小人相处,以至于最初我们也就成为了小人。这也就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己经晓得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
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
权人有五至: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厮役,五曰徒隶。
所谓天者,物理情者也,所谓地者,常弗去者也,所谓人者,恶死乐生者也,所谓命者,靡不在君者也。
君也者,端神明者也,神明者,以人为本者也,人者,以贤圣为本者也,贤圣者,以博选为本者也,博选者,以五至为本者也。
故北面而事之,则伯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役者至,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故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主与徒处。
故德万人者谓之隽,德千人者谓之豪,德百人者谓之英。德音者,所谓声也,未闻音出而响过其声者也。
贵者有知,富者有财,贫者有身。信符不合,事举不成。不死不生,不断不成。计功而偿,权德而言,王鈇在此,孰能使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