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96年,周定王十一年期间。次要记述了五件事:一是齐军征伐莒国。二是楚庄王征伐宋国。三是赤狄人征伐晋国。四是晋国人追查邲地的失败和清地战役的责任,归罪于先穀而杀死他,把他的族人全部杀死。五是晋国想讨伐卫国,但孔达自愿承担责任。
《宣公十四年》即公元前595年,周定王十二年期间。次要记述了五件事:一是卫国孔达他杀,卫国人以此避免被讨伐,但卫国人厚待了孔达的子孙。二是晋景公征伐郑国。三是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而不向宋国借路,宋国的华元杀死申舟,楚庄王大怒,随后征伐宋国。四年鲁国的公孙归父与晏桓子讨论鲁国礼乐,被怀疑怀念鲁国。五是孟献子向鲁宣公出谋划策,打算向楚国屈服。
《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周定王十三年期间。次要记述了七件事:一是鲁国的公孙归父在宋国会见楚庄王。二是宋国人希望晋国去救援,但晋景公听从伯宗的话,派解扬去宋国安慰,而解扬却被郑国人抓获献给楚庄王,楚庄王逼迫解扬传达假话,解扬却宁死不屈,后被楚庄王赦免。宋国派华元夜入楚军,逼迫子反退兵三十里,子反怕死,答应退兵,于是两国媾和。三是狄国的鄷舒叛乱,晋国人经过反复讨论,于是出兵打败鄷舒,灭掉潞国。四是秦桓公征伐晋国,晋景公率军从狄地前往,派魏颗在辅氏打败秦军。五是晋景公赏赐没有任何战功的羊舌职,是因为他推荐了士伯,使晋国人取得胜利。六是鲁国改变了纳税制度。七是鲁国在冬季出现蝗虫,由于缺乏食物,蝗虫没有成灾。
【经】十有三年春,齐师伐莒。夏,楚子伐宋。秋,螽。冬,晋杀其大夫先縠。
【传】十三年春,齐师伐莒,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夏,楚子伐宋,以其救萧也。君子曰:「清丘之盟,唯宋可以免焉。」
秋,赤狄伐晋,及清,先縠召之也。
冬,晋人讨邲之败,与清之师,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君子曰:「恶之来也,己则取之,其先縠之谓乎。」清丘之盟,晋以卫之救陈也讨焉。使人弗去,曰:「罪无所归,将加而师。」孔达曰:「苟利社稷,请以我说。罪我之由。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将以谁任?我则死之。」
【经】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达。夏五月壬申,曹伯寿卒。晋侯伐郑。秋九月,楚子围宋。葬曹文公。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
【传】十四年春,孔达缢而死。卫人以说于晋而免。遂告于诸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达,构我敝邑于大国,既伏其罪矣,敢告。」卫人以为成劳,复室其子,使复其位。
夏,晋侯伐郑,为邲故也。告于诸侯,搜焉而还。中行桓子之谋也。曰:「示之以整,使谋而来。」郑人惧,使子张代子良于楚。郑伯如楚,谋晋故也。郑以子良为有礼,故召之。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秋九月,楚子围宋。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与之言鲁乐。桓子告高宣子曰:「子家其亡乎,怀于鲁矣。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孟献子言于公曰:「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功,于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货。谋其不免也。诛而荐贿,则无及也。今楚在宋,君其图之。」公说。
【经】十有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秦人伐晋。王札子杀召伯、毛伯。秋,螽。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初,税亩。冬,蝝生。饥。
【传】十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员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晋侯将伐之,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俊才,不如待后之人。」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兹益罪也。后之人或者将敬奉德义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待之?不讨有罪,曰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毋乃不可乎?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尽在狄矣。」晋侯从之。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酆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使王子捷杀召戴公及毛伯卫。卒立召襄。
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羊舌职说是赏也,曰:「《周书》所谓『庸庸祗祗』者,谓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谓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不是过也。故《诗》曰:『陈锡哉周。』能施也。率是道也,其何不济?」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冬,蝝生,饥。幸之也。
译文
十三年春,齐军征伐莒国,是因为莒国依仗晋国而不侍奉齐国的缘故。
夏,楚庄王征伐宋国,是因为其救援萧国。君子说:“清丘结盟,唯有宋国可以免除非议。”
秋,赤狄人征伐晋国,到达清地,是先穀把他们召来的。
冬,晋国人追查邲地的失败和清地战役的责任,归罪于先穀而杀死他,把他的族人全部杀死。君子说:“‘罪恶的来到,都是本人召来的。’说的就是先穀吧。”清丘结盟,晋国由于卫国救援陈国,就讨伐之。使者不去,说:“罪责无所归属,就将军队加于你们。”孔达说:“如果有利于社稷,就用我的死作为解脱,罪过由于我,我在执政,抵御大国的讨伐,这个罪责推给谁呢?我愿为此而死。”
十四年春,孔达上吊他杀死去,卫国人以此向晋国解说而免于被讨伐。于是通告诸侯说:“我们君主有一个不听命令的臣子孔达,在敝邑和大国之间制造事端,已经伏罪了,胆敢以此通告。”卫国人因为孔达过去的成就与功劳,为他的儿子娶妻,让他接替父亲的职位。
夏,晋景公征伐郑国,是因为邲地的缘故。通告诸侯,阅兵后回国。这是中行桓子的计谋,他说:“显示武装的整肃,使其知晓计谋而来归附。”郑国人畏惧,派子张代替子良留驻楚国。郑襄公去楚国,图谋晋国的缘故。郑国以为子良懂得礼仪,所以召回来。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说:“不要向宋国借路。”也派公子冯访问晋国,不向郑国借路。申舟由于孟诸战役厌恶宋国,说:“郑国昭明宋国昏聩,去郑国的使者无损害,我去宋国必然会死。”楚庄王说:“他们杀你,我就征伐。”申舟让儿子犀见到楚庄王后就出使了。到了宋国,宋国人制止他,华元说:“经过我国境而不向我们借路,就是鄙视我们;鄙视我们,就是死路一条。但杀死使者,楚国必然征伐我们。征伐我们,我们也是死路一条。反正一样是灭亡。”于是杀死申舟。楚庄王听闻后,一甩袖子站起来,随从追到院子里才送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送上佩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辆。
秋九月,楚庄王包围宋国。
冬,公孙归父在穀地会见齐襄公,见到晏桓子,跟他谈论鲁国的礼乐。晏桓子告诉高宣子说:“归父可能会逃亡吧。他怀念鲁国了。怀念必然贪图,贪图必然谋划别人;谋划别人,别人也会谋划本人。一国之人都谋划,怎么不会逃亡呢?”孟献子对鲁宣公说:“臣听闻小国能免罪于大国的方法,访问而奉献礼物,因而就有庭院中陈列百样礼物,朝拜而贡献功劳,于是就有五颜六色的装饰品,而且加有财物,谋求免除本来不能赦免的罪过。如果诛伐后才送上财物,那就来不及了。如今楚国正屯兵于宋国,君次要及早图谋。”鲁宣公喜悦。
十五年春,鲁国的公孙归父在宋国会见楚庄王。宋国人派乐婴齐到晋国报告急难,晋景公打算救援。伯宗说:“不可以。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也打不到马肚子。’上天正保佑楚国,不可与他们相争。虽然晋国很强,能违背上天吗?谚语说:‘高下在于心。’川泽容纳污水,山林草丛藏纳疫疾,美玉中藏匿暇疵,国君忍耐诟骂,这是天的道路。君主还是等待吧。”于是停止。派解扬去宋国,让宋国不要投降楚国,告诉他们说:“晋军已经出发,就快到了。”郑国人囚禁了解扬而献给楚国。楚庄王重重贿赂他,让他把话反过来说。解扬不同意,三次劝说后才答应。解扬登上楼车,呼叫宋国人而告诉他们,解扬就乘机告诉晋君的命令。楚国人打算杀死他,派人告诉他说:“你既然答应了我不穀而又反复,什么缘故?并不是我不守信誉,而是你丢弃了信誉,快去接受刑罚吧。”解扬回答说:“我听说,君主能够制定命令为最佳行为方式,臣子能够秉承命令为有诚信,诚信承载了最佳行为方式而行为就能够有利。谋划不得到利益以保卫社稷,就是民众的主人。最佳行为方式没有两种诚信,诚信中没有两种命令。君主之送礼物给臣下,就是不知晓命令。接受命令而出去办事,宁死也不会堕落,又可以贿赂吗?臣子之答应君主,就是为了完成命令。死去而能完成命令,就是臣下的福禄。我们君主有诚信的臣子,下臣死得其所,又复何求?”楚庄王于是赦免他放他回国。
夏五月,楚军预备离开宋国,申犀在楚庄王马前叩头,说:“无畏知晓死而不敢废弃王命,君王抛弃了本人说的话。”楚庄王不能回答。申叔时正为楚庄王驾车,说:“修筑房屋让耕者返,宋国必然听从命令。”申犀于是跟从。宋国人畏惧,派华元夜里进入楚军,登上子反的床,叫他起来,说:“我们君主派我来报告病情,说:‘敝邑人互相交换儿子杀死吃掉,把尸骨拆散了烧火。虽然如此,城下之盟,就是亡国,因而不能从命。离开我国三十里,惟命是从。”子反畏惧,与之盟约,而告诉楚庄王。于是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媾和。华元作为人质留在楚国。盟约上说:“我不欺诈你,你不防备我。”潞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狄国的鄷舒执政后杀了她,还伤了潞子的眼睛。晋景公打算征伐他,大夫们都说:“不可以。鄷舒有三个人才,不如等待后人。”伯宗说:“必须征伐他。狄国有五项罪过,俊才虽然多,又有何补益呢?不祭祀,是一项罪过;嗜酒,是二项罪过;抛弃仲章而夺取黎氏的土地,是三项罪过;虐害我们伯姬,是四项罪过;伤害国君眼睛,是五项罪过;依仗杰出人才,而不丰茂规律,这就更添加了罪过。后来的人或者敬奉规律及最佳行为方式以侍奉神灵,而巩固了其命运,我们又怎样对待呢?不讨伐有罪,且说‘等待后人’,后人有了说辞而再去讨伐,恐怕不可以吧?依仗才能和人多,就是亡国的道路。商纣王这样做,所以灭亡了。天违反时令就是灾祸,地违反物性就是妖邪,民众违反规律就是混乱。混乱那么妖孽灾祸就会产生。所以在文字上正字反过来就是乏字,这些都出现在狄国。”晋景公听从了。六月癸卯日,晋国的荀林父在曲梁打败赤狄人。辛亥日,灭潞国。鄷舒逃奔到卫国,卫国人把他送到晋国,晋国人杀了他。王孙苏与召氏、毛氏抢夺政权,派王子捷杀死召戴公及毛伯卫,最初立召襄执政。
秋七月,秦桓公征伐晋国,驻扎在辅氏。壬午日,晋景公在稷地训练军队,以经略狄国土地,立黎侯后而回国。到达洛水,魏颗在辅氏打败秦军,俘获杜回,他是秦国的大力士。当初,魏武子有宠妾,没有生儿子。武子生病,命令魏颗说:“我死后必须嫁了她。”病危时,则说:“必须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去世,魏颗就把她嫁了,说:“病危就混乱了,我听从他清醒时的话。”等到辅氏战役,魏颗见一老人结草以抵御杜回,杜回绊倒在地,所以俘获了他。夜里梦见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女人的父亲,你使用先人清醒时的话,我以此为报答。”晋景公赏赐给桓子一千家狄人奴隶,也赏赐给士伯瓜衍县,说:“我获得狄国土地,是先生的功劳。不是先生,我就丧失伯氏了。”羊舌职很高兴得到这些赏赐,说:“《周书》上所谓‘使用可使用的,恭敬可恭敬的’,说的就是这个吧。士伯使用中行伯,君主信任,也使用士伯,这就称之为明白规律。文王之所以创造了周朝,也不过是这样吧。所以《诗经》上说:‘呈现赐与赠邦周,’是说能施恩,遵照这个道路,还有什么不能成功呢?”晋景公派赵同把俘虏献给成周,表现得不恭敬。刘康公说:“不到十年,原叔必然有大灾难。上天会夺走他的魂魄。”鲁国开始按田亩纳税,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稻谷不能超过登记的数量,以丰厚财物。
冬,蝗虫出生,由于饥饿而死。这是侥幸。
正文
1.蒐:(sōu收)《周礼·大司马》:“遂以蒐田。”《管子·小匡》:“春以田,曰蒐,振旅。”《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左传·成公十六年》:“蒐乘补卒,秣马利兵。”《谷梁传·昭公八年》:“秋,蒐于红。”《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这里用为春天打猎阅兵、带有检阅之意。
2.薮:(sǒu叟)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或指山林草丛。《管子·揆度》:“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郭璞《奏请平刑书》:“密迩奸薮。”
3.霣:(yǔn陨)古通“陨”。《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不善政之所失于下,霣坠下民者众矣。”《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冬十二月,霣霜,不杀菽。”《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临坻注壑,浼爵霣坠。”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霣,假借为陨。”这里用为陨落、降下之意。
4.爨:(cuàn窜)《诗·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管子·幼官》:“饮于黄后之井,以倮兽之火爨。”《管子·参患》:“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则攻之自拔者也。”《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庄子·徐无鬼》:“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说文系传》:“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广雅》:“爨,炊也。”这里用为烧火做饭之意。
5.嬖:(bi壁)《管子·君臣上》:“妇人嬖宠,假于男之知,以援外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说文》:“便嬖,爱也。”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6.踬:(zhì志)《列子·说符》:“其行足踬株埳,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韩非子·六反》:“不踬于山,而踬于垤。”《说文》:“踬,蛤也。”《论衡·命禄》:“举之过一钧,则踬仆矣。”这里用为被绊倒之意。
7.蝝:(yuán元)即蝻,蝗的幼虫。《左传·宣公十五年》:“冬,蝝生,饥。幸之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