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53 多年后苏轼值夜班时 心心念念的仍是武昌西山
元丰八年(1085),心比天高,总想着变法图强的神宗皇帝驾崩。
元祐元年(1086),苏轼受诏回归地方。
一晚,他和翰林学士邓圣求不断在玉堂值夜班时闲聊。老邓提起,嘉祐年间,他在武昌任县令时常游西山。由此,苏轼也忆起这些年本人的西山游历。
(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试馆职,与圣求会宿玉堂,偶话旧事。)
在黄州的几个春天,每当江水退潮,新柳初绿,苏轼都要带上葡萄美酒从樊口登西山赏野梅。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
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从山脚下开始算起,苏轼可以一口气爬上十五里路,这时已经来到半山处,同游的朋友们都累了,就坐在九曲岭上休息,只要他的体力依然很好,出了一身汗,把外衣一脱,继续向上爬,见到了当年东吴孙权的避暑宫遗址,基本就到山顶了。
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
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无犀之谈
站在西山之巅北望,目力所及,苏轼心中念念不忘的中原根本没有踪影,眼前只要在尘土中的一轮落日。
那一刻,苏轼的心情是寥落的,乘兴而上,却因北望中原而再度伤感,有些沮丧地下山,走到解剑亭前,看到山间的悬崖穿入云雾之中。
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
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崖半入云涛堆。
由此,苏轼想到,唐代名士元结(字次山,号浪士,故称浪翁)当年曾在西山醉饮,但他的酒器早已不在了。
当年,元结隐居西山时,曾修筑了一处石洼用来藏酒,还写了一篇《抔樽铭》。为了留念先贤,老邓曾作一篇《元次山洼尊铭》,刻于西山曲折山路间的崖石。
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杯饮无樽罍。
尔来古意谁复嗣,公有妙语留山隈。
想来这位老邓当年在武昌为官时,口碑应该不错,这么多年过去了,武昌百姓经常来此地除草,把这块刻有铭文的石头维护得很好。
只可惜二人复古的这一刻,身在金銮殿外,已经回不去西山了。
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
当时相望不可见,玉堂正对金銮开。
两个老头儿一起值夜班,话当年,总有说不完的话。
不知不觉间,天空已经破晓,原来这老哥儿俩一起做了一个长江边上的旧梦,环顾四周,却仍身处于身不由己的庙堂之内,陪伴左右的,只要铜制门环和白玉门锁,一声春雷,好梦惊断。
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摧。
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
再回首,徒生感慨。虽已回归到正常的仕途轨道上,但已到知命之年的苏轼,最想念的,还是当年西山上的野猿仙鹤,以及江面上空的鸿雁。
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
请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
《武昌西山》诗成。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点或事件为节,每月讲述苏轼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我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苏轼这样一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已不枉余生每日之“苏写时间”。
是为日跋
本篇插图为明代无名氏作《耆英胜会图》,其中体现的正是北宋神宗年间熙宁变法中反对派的文人士大夫抽象,涵盖了宋人饮茶、服饰等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