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崂山,

山海钟秀,人杰地灵,

历史底蕴深厚,

吸引了名贤文豪前来驻足,

留下了绚丽华彩的诗词

和脍炙人口的文章。

崂山的千年文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也浓缩在一首首佳作中流传。

特别策划《跟着诗词游崂山》,

让我们在诗词中畅游崂山之美。

本期,

就让我们与诗歌同行,

跟随诗仙李白,

开启一场诗意文化之旅。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李白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于仙人扫落花。

李白与崂山的千年情缘

崂山,以其山海钟秀,人杰地灵的仙山姿势而著称于世,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历代名人慕名而来,其中当然少不了以“谪仙人”自称的大诗人——李白。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崂山旅游的游客,一定会听到崂山与李白的故事。李白与崂山的不解之缘源自他的一首名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图丨从垭口出发,沿蟠桃峰石梯北上,便能见到李白这首诗的石刻。此诗共13行,每行5字,竖排,字径25厘米,刻石面积8平方米,由青岛市书法家高小岩书。

想了解李白与崂山的故事,首先要理解这首诗的含义。李白被誉为“诗仙”,又号“青莲居士”,他的一生都与道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首诗前四句“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描写了李白所见到的崂山仙气环绕的景象,又在山中见到了“千岁翁”安期生,品尝如瓜一般大的“仙枣”,将崂山“海上仙山”的气质表达的淋漓尽致。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刘明元

后两句“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则表达了本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态。

最初两句,“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则可以明确的看出此时的李白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仕途无望,有了出世修道之想。

诗仙李白在诗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抒写了对名山崂山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达了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在的思想情怀。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王华

所以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机缘巧合,才会在崂山写下了充满人生感慨的这首诗呢?

崂山,古称劳山、不其山、劳盛山、牢山、辅唐山,所以李白的诗中称为“劳山”。(点击此处查看崂山名称的变迁)

据考证,此诗作于唐代天宝年间,相传李白受好友所邀,经鹤山(今即墨区)来崂山,登白云洞,沐浴海风,手翻紫霞,恍入仙境。

图丨蟠桃峰上的“太白石”三个大字,是后人为留念李白而镌刻

相传从白云洞离开,李白翻山越岭来到太清宫,他的好友道士吴筠已在此等候多时,吴筠带着《九弦琴谱》正在教授太清宫道士,李白来到之后,便为其演奏,李白颇为赞赏。

一天,吴筠邀李白于蟠桃峰下饮酒,两人坐于巨石之上,上有松如华盖,四周风吹松鸣,松涛海涛交错成曲。

酒逢知己,千杯嫌少。

吴筠说,如此良辰美景,何不赋吟一首,我来为你谱曲。于是李白一边饮酒,一边写了一阙《清平调·咏蟠桃峰》。

回到太清官,吴筠拨弄着琴弦,立即谱写了曲子,在他的指点下,太清宫的道士们都学会了演奏。李白和吴筠离开崂山以后,这首曲子便流传了下来。

道士们每天晚上演奏一次,时间久了曲名流传为《步虚》,不断流传到近代。李白和吴筠还把《三涂五苦颂》曲牌传给了崂山道士。崂山的道教音乐曾负盛名,至今仍传,可惜《步虚》只存曲而词已失。

图丨摄影 王元德

后来李白离开崂山,与杜甫渡过黄河前往王屋山寻访高道,结果却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孟大融,于是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赠予好友。

相传李白咏颂崂山的诗传到京城后,唐玄宗读完后对崂山仙境产生浓厚兴味,于天宝七年(748年)派道王旻、李华周和孙昙来崂山采药,他们落脚在明道观,现在崂山招风岭前仍存有“敕孙昙采药山房”等石刻。

图丨摄影 朱博文

就是那次采药,孙昙写下了《棋盘石明道观自咏》一诗,“日上万峰雪渐消,负笈携铲不辞劳。一生采得长生药,救生济苦疾病消。”此后,崂山被改称“辅唐山”。

现在我们再来看李白写给崂山的那首诗,可以说,崂山用“闲与仙人扫落花”的仙人之境,给了李白最向往的山海归隐、修仙想象。

历史为本,文化为魂

在岁月长河中走过千年的崂山

与诗歌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一起跟着诗歌游崂山!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