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大清皇帝的圣旨,竟然成了一张废纸,被地方督抚视为“乱命”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四日,朝廷发布了一道重要上谕,慈禧太后公然向各国列强宣战。第二天,直隶总督荣禄把宣战的消息电传给两广总督李鸿章,而此时掌管电报局的盛宣怀也获悉了,他立即电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建议扣押上谕,并指示各电报局接到有关上谕后,只能密呈督抚,不准声张。

各位想必都晓得,这就是光秃秃的抗旨行为,在封建时代,任何一个朝廷官员可以贪污、渎职、腐化、堕落,也可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是杀人放火,卖国求荣。但有一个准绳绝对不能违背,那就是不能抗朝廷的旨,这等同于谋反。

如果一个官员敢于公然抗旨,那么他的脑袋就要搬家,即便侥幸逃脱,四周人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历史也会给他一个“逆臣”的骂名。

但是,这次朝廷的上谕,竟然被这些江南督抚们集体给“抗旨”了,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到底是什么缘由呢?其背后还有什么样的深层意义?

事情还得从义和团说起。也就是在同年,即光绪二十六年,拳民大规模反抗义和团。

于此同时,他们与各国的驻上海领事联络,筹议“互保”。他们担心义和团在南方衰亡,可能引起各国列强干涉,因而向各国驻上海领事等保证中国“自认保护”南方,不需各国“干涉”,列强也担心义和团进入南方会损害他们的巨大商业利益,在得到李鸿章、张之洞等“自认保护”的保证后,也表示不在南方进行干涉,只担任保护租界。

这就是著名的“东南互保”。互保的谈判在江南几位总督与外国领事间进行,但总督们并未直接参与谈判,而是以盛宣怀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进行联络。

也就是说,江南的这几位督抚们,在没有经过朝廷的许可,暗地秘密地与各国列强进行了互保谈判,这一切慈禧太后被蒙在了鼓里,而之后朝廷的这道宣战上谕发出以后,“东南互保”的条约已经达成共识。

面对这样的局面,盛宣怀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他对各督抚们说:“北事不久必坏,留东南三大帅以救社稷苍生,似非人权不可,若一拘泥,不只东南同毁,挽回全局亦难”。张之洞、刘坤一等被逐个说服,李鸿章也复电表示支持,并第一个说出了决不奉行宣战“伪诏”,并对朝廷要求各省派兵“北上勤王”的圣旨的回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作出了榜样,让南方督抚们有了主心骨,他们决心将大清南方各省联合在一起,抗旨到底。这在大清国历史上,一半的封疆大吏竟然公开责备朝廷的圣旨是错误的,是乱命,这无疑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督抚们抗旨的结果,就是慈禧太后携着光绪帝一行西逃,当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不断效忠的老佛爷和皇上仓皇奔逃时,他们就能心安理得吗?一向强势的慈禧在回到北京后,难道就没有作出反应吗?

反应肯定是有的,不过有点太不测。慈禧太后其实也并不想与列强开战,她是在得到那份列强叫她归政的“照会”后,一怒之下才宣战的,过两天她就后悔了。荣禄对慈禧的脾气最为了解,所以暗中支持东南互保,并经常与南方督抚们通气,协调立场。

所以,当山西巡抚毓弹劾盛宣怀秘密实行的东南互保后,慈禧太后出奇的冷静,只是回答了一句“晓得了”,等于默认了约款。而且完全不追查督抚们事先不奏请,违反朝廷纲纪的责任,就连公然抗旨这么大的罪过,也当没有发生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