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优秀历法——《大衍历》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历史开讲#

以实测为基础进行历法改革,是我国天文学工作的优秀传统。古代的优秀历法可以说都是通过实测编制出来的。我国历史上晚期的成文历法——汉代的《太初历》就是由一批天文学家经实测编制的。后来祖冲之为了编制《大明历》曾整年立杆测影。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张送(一行)承继了这个传统,他带领人制造了新的仪器,长期进行天文观测,又派出测量队分赴南北各地测量北极出地高度和“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冬至和夏至)正午时 8尺标杆的影长和昼、夜的长度等,同时认真研究前人的历法,经过 6年的攻关,编制出了优秀的《大衍历》。

张遂的《大衍历》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历议》,另一部分叫《历术》或叫《历经》。《历议》次要讲历法理论,而《历术》则次要讲历法的计算方法问题。

张遂将历法的计算方法安排得井井有条,纲目清晰。他把过去没有统一格式的我国历法归纳成 7个部分:(1)计算节气和朔望的时间;(2)计算72 候(五日算一候,用鸟兽草木的变化来描述气候的变化):(3)计算太阳的运转;(4)计算月亮的运转:(5)计算时辰;(6)计算日食和月食:(7)计算五大行星的运转。这种编写方法,内容系统,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在我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承继了古代天文学研究的优点,但又不完全受旧传统的限制。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视运转速度的变化规律。自先秦以来,天文学家们都不断认为太阳的运动速度是均匀的,因而,他们把全年 365.25 日分为相同的度数,认为太阳是每天等速度地走一度,由此把全年均分为 21个“气”,称为“平气”或“恒气”。北齐天文学家张子信经过长期观测,首先发现太阳每天的视运动是不均匀的。隋代天文学家刘煌吸取了张子信的研究成果,并发明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用来推算每天的太阳视运动速度,这在天文学上是一个创举。可是用时间间距相等的方法来定节气存在着缺点。张遂在制定《大衍历》时,又向前进了一大步。他经过研究,发明了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按照他的推算,从冬至到春分 88.89 日间太阳运转了 91.31 度,交了六个“气”,从春分到夏至的93.73日间,也是运转 91.31 度。秋分前后的情况和春分前后的情况相同。这样,在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日距却不同。这种计算符合天文实际,这在天文学史上是一个严重的进步。

张遂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历法。当时日本派到中国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回国时所带的重要典籍中就有《大衍历经》和《大衍历立成》。日本自公元 763 年开始采用《大衍历》,使用了近百年。

原创文字/头条首发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