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刷新我的认知,中国的圣人即是入世又是出世,他的人格为“内圣外王”,于内注重内心修养,于外强调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因而我们学习哲学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要养成这种人格,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向这个目标靠近,如金岳霖所说:在认知上永远在摸索着,在实践上,永远在举动着,或者尝试着举动。
自创下司马父子对先秦诸子的分类,我们举个例子,大略盘一盘先哲的思想。
说: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你正溜达,突然冲出一莽汉,不分青红皂白给了你一老拳,此情此景下,先哲们说……
第一位:阴阳家。
作为晚期的宇宙学家,将数术与五行相结合,以一种朴素的研究方式——占卜、观天,试图解释自然或者利用自然,使之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一拳,阴阳家的建议是:未时东南向受人一击,嗯,我们先卜一卜,龟壳?我的龟壳呢?!
冷知识:司马氏祖传世袭的专业是天文历算,归属阴阳家,故而将其列为第一位。
司马迁
第二位:儒家。无需多言,有请代表。
孔子关于个人的修养,核心思想两个字“仁”“义”,实现的方法也是两个字“忠”“恕”,“忠”即“己欲立而立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发展并完善了儒家思想,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荀子,主张“性本恶”,否认骨子里的道德观,(这个针对性也太明显了,吃瓜群众很激动,孟子轻轻一笑: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来,我们一起:“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所以,儒家的建议是:既然挨打不好,你就不要打别人了……虽然挨打有点疼,但是你心智上有了长进啊,吃亏是福,祝你福如东海……
孔子
第三位:墨家。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明,结构严谨的游侠组织。创始人墨子是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提出的口号是“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寻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和谐社会。
就是说:你伤害了我,我可以一笑而过……
墨子
第四位:名家。
名家与辩论家有些类似,以辩论为手段,注重名和实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的逻辑学。
次要领袖之一是“白马非马”说的公孙龙。听说,有一次公孙龙骑马过关,关史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按这个逻辑推断,名家认为,打你的是手,与人无关。
第五位:法家。
法家,反对儒家“礼”,反对贵族垄断,反对世袭,最早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家。
想来法家看到这一幕,会勃然大怒:发生这样的事?成何体统!立法!立法!
韩非子
第六位:道德家,简称道家。
司马父子在评价前秦诸子时,对前五位既有肯定,也有批评,唯独道家学说只要肯定,“道家使人精神专注,动合无形,赡足万物”,“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道家最早的创立者杨朱,只是为了避世保生。
老子发展了道家,提出一系列更科学更辩证的观点,指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且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其自然,遵照天性。
到了庄子,思想境界更进一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时就可以仁顺自然,忘掉本人,不再在意功名。对待事物,能够“以理化情”,不会因情所困,从而获得人生的终极幸福。
那么,我们猜,道家的反应应该是,算了吧,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
老子
上一篇:欺负中国人!安德森怒怼戈贝尔被挥一记老拳,普林斯上前怒推戈贝尔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