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都是这样英姿勃发吗?
长歌君按
形体相貌、声音举止、精神气质是每个人的客观存在,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外在特征,也是人与人区别的次要标志,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关于人形貌的文字言语描述记载比比皆是,不足为奇。但在中国古代有关帝王形貌特征和气质风度的记述,往往只是寥寥数语,着墨不多,但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其记述的内容和角度也随时代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梳理历代史书对帝王的记述描写,盘点史书中古代帝王形貌及其演变,揭开帝王形貌的奥秘面纱,观一观古代帝王形貌到底和常人有什么不一样。
长歌君引
中国古代帝王的形貌,在书籍或影视作品中经常看见和听见,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比如刘备的“长手大耳”,武则天的“龙睛凤颈”,朱元璋的“其骨贯顶”,但说到其他帝王,大家可能知之不多。下文长歌君将史书中有代表性的帝王形貌记载胪列,以供读者诸君阅之。
一、秦汉时期的帝王抽象
秦始皇塑像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关于秦始皇形貌的记载见于《史记》,言秦王(即秦始皇未称帝前)这个人,高鼻梁,细长眼睛,鸡胸,豺一样的声音,刻薄少恩,虎狼一样的心肠。谦虚时不惮屈身于人,得意时把人吃了不吐骨头。
影视作品中陈道明扮演的刘邦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史记·高祖本纪》
关于汉高祖形貌的记载也见于《史记》,言高祖这个人高鼻梁,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右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
光武帝刘秀塑像
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后汉书·光武帝纪》
关于汉光武帝刘秀形貌的记载见于《后汉书》,言光武帝身高七尺三寸,胡须眉毛长得很漂亮,嘴大,鼻子高高的,额头宽大。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抽象
七尺五寸,垂手下膝,自顾见其耳。——《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关于刘备形貌的记载见于《三国志》,言刘备身高七尺五寸,手垂下来长过膝盖,回头能看得见他本人的耳朵。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抽象
晋武帝司马炎
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晋书·武帝纪》
关于晋武帝司马炎形貌的记载见于《晋书》,言晋武帝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的才能,头发长得能拖到地上,手垂下来长过膝盖,这不是人臣的相貌。
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宋书·武帝纪》
关于南朝宋武帝刘裕形貌的记载见于沈约《宋书》,非常简约,言刘裕身高七尺六寸,风度奇怪特别,并不常见。
清人绘陈霸先像
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须,垂手过膝。——《陈书·高祖纪上》
关于南齐陈霸先形貌的记载见于姚思廉《陈书》,言陈霸先身高七尺五寸,额骨地方隐隐隆起,长有龙须,手垂下来超过膝盖。
资表英异,龙颡钟声,长七尺五寸,鳞纹遍体。——《南史·齐本纪上》
关于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形貌的记载见于李延寿《南史》,言萧道成天资聪慧英明,脑门高高凸起,声音好像钟声般洪亮,身高七尺五寸,全身长有鱼鳞。
梁武帝萧衍画像
状貌殊特,日角龙颜,重岳虎顾,舌文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影,两胯骈骨,项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帝为儿时,能蹈空行走。——《南史·梁本纪上》
关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形貌的记载见于《南史》,言萧衍相貌很特别,额骨地方隐隐隆起,面色如龙颜,额头长得像堆叠的山岳和老虎回头一般,舌头上写八个字,颈项上有浮光,身子在白天日光照射下没有影子,两胯有并列骨,脖子上隆起,右手上有文字“武”,萧衍在儿时,能踩空行走。
道武帝拓跋珪塑像
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广颡大耳。——《北史·魏本纪》
关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形貌的记载见于《北史》,言拓跋珪幼儿的时候就能说话,眼睛有光芒,宽额头,大耳朵。
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少有人杰表。——《北齐书·沈武纪上》
关于北齐神武帝高欢形貌的记载见于李白药《北齐书》,言高欢眼睛发光,高颧骨长头大脸,牙齿洁白如玉,少有人长的像他那样杰出英俊。
身长八尺,方颡广额,美须髯,发长委地,垂手过膝,背有黑子,含蓄若龙盘之形,而又紫光。——《周书·文帝纪》
关于北周文帝宇文泰形貌记载见于令狐德等著的《周书》,言宇文泰身高八尺,额头方正宽广,漂亮的胡须,长发垂地,垂手过膝,背上有黑痣,转身像龙盘的外形,而且伴有紫光。
三、隋唐至明清的帝王抽象
杨坚漫画抽象
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沉深严重。——《隋书·文帝纪上》
关于隋文帝杨坚容貌的记载见于《隋书》,言杨坚长得有像骊龙一样的下巴,额头上有五柱直入天灵盖,目光外射,手上长有“王”字。上身长下身短,整个身材显得深沉稳重。
李渊画像
高祖生长安,紫气冲庭,神光照室,体有三乳,左腋下有紫志如龙。初有善相者史良言于高祖,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郭弘道,公天中伏犀,下相接于眉,此非人臣之相。(《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一引《唐书》)
关于唐高祖李渊形貌的记载见于《太平御览》,言李渊在长安出生的时候,紫气冲庭,神光照射室内,李渊身体有三乳,左腋下有紫痣像龙。当初有善于看相的人史良对高祖说:公骨骼奇异,将来必为人主。……郭弘说:“公天中隐藏有犀角,与眉毛相互衔接,这不是人臣的相貌。”
龙凤之资,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旧唐书·太宗纪》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形貌的记载见于《旧唐书》,言李世民有龙凤的天资,出众的人才,长到二十岁以后,一定能济世安民。
影视作品中的武则天剧照
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旧唐书·袁天罡传》
关于武则天形貌的记载见于《旧唐书》,言武则天长得有龙一样的眼睛和凤一样的脖子,这是富贵到了极点的人的容貌。
宋太祖赵匡胤
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宋史·太祖本纪一》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形貌的记载见于《宋史》,言赵匡胤容貌雄伟,气度豁达,有认识他的人都晓得他不是一般人。
隆准龙颜,望人知为大人,俨如也。——《宋史·太宗本纪一》
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天平天子。——《宋史·太祖本纪三》
关于宋太宗形貌的记载见于《宋史》,言宋太宗长相高鼻龙颜,看到他的人都晓得是他像个大人物;走起路来像龙行虎步一样,出生的时候天有异象,很多人说他以后必成为太平天子。
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辽史·太祖本纪上》
关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形貌的记载见于《辽史》,言耶律阿保机身高九尺,上身长下身短,目光非常尖锐有神。
朱元璋画像,可能没有比这个更丑的皇帝画像了!
资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明史·太祖本纪上》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形貌的记载见于《明史》,言朱元璋长得资貌雄杰,奇骨贯顶,思想开阔,深不可测。
影视作品中的朱棣抽象
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明史·成祖本纪一》
关于明成祖朱棣形貌的记载见于《明史》,言朱棣相貌奇伟,长有美髯,有雄才大略,能知人善任。
顺治皇帝
生有异禀,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智天授。——《清史稿·世祖本纪一》
生而神灵,天日之表,龙凤之资,仪范端凝,见者慑服。——《顺治朝实录》
关于清世祖福临形貌的记载见于《清史稿》和《顺治朝实录》,言福临生的时候天象异禀,顶发挺拔而起,呈龙章凤姿势,仪范严肃,有上天亲授的神智,看见他的人都慑服于他。
长歌君探
纵观秦至清帝王的史书记载,关于帝王的形貌举止、精神气度都与常人不同,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诸多形貌特征,或面貌奇异,或身材高大,或长发,或长手,并总要与龙扯上一点关系。就上文胪列记载而言,同样是长相奇特,但在不同的时代,所关注的身体形貌的部位和特征是不同的。
一、秦汉时期史书记载帝王形貌描述次要关注面部
古代的面部十二宫图
史书中秦汉时期的帝王抽象的文字记载,关注点次要在面部,突出鼻、口、眼、额头、胡须、眉毛及面部的特征,如“隆准”、大口、长目、美须眉等,全体而言还不十分奇异,突出表现了面部特征中比较好的一面,如高鼻、阔额、大口、下颌宽大等。当然如果帝王长得仅仅比普通人好看一些,那就不足以显出其独特和神圣了,于是史书中的记载的秦汉帝王长相也有与常人不同的地方,比如帝王有普通人相貌中没有的“日角”、“龙颜”等,就连黑痣,也是长在左大腿上,而且还有七十二颗。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史书记载帝王形貌描述遍及全身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帝王的形貌记载有了明显的不同,除了前代所关注的“日角”、“龙颜”以及“钟声”、“鳞纹”外,还出现了一些前代所没有的新内容,首先史特别关注身高,这时的帝王都长得较高,刘裕、陈霸先、宇文泰等,往往都身高七尺或八尺以上;其次是关注手臂,帝王的手臂都很长,垂下来大多都超过膝盖,如司马炎、陈霸先、宇文泰都“垂手过膝”;再次是头发,司马炎、 都“长发委地”,也就是说人站起来头发都能垂到地上;又次是耳朵,很多帝王的耳朵都很大,如拓跋珪“大耳”等;其余如“齿白如玉”、“项有浮光”这样的记载是前代没有的。从这一时段的记载全体来看,对帝王形貌的关注较前代大增,其形貌往往都表现出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一些奇异特征,不在集中于面部,而是分布于全身。
三、隋唐至明清时期史书中记载的帝王形貌描述注重头面部骨骼
古代看相之人言贵之人面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
隋唐至明清的史书中记载的帝王抽象,不再如前一时期那样奇特神异,虽然也有不同于常人之处,但全体上描写客观了许多。关注的重心相对集中于头面部,言语也愈加简约概括,对面部骨骼愈加注重起来,如“眉骨隆起”,“天中伏犀下相接于眉”,“奇骨贯顶”之类的用语较多。
长歌君观
中国古代史书中关于帝王形貌的奇异描写记载,受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以及古代相人术的等思想方术的影响,是为了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君权正统思想的需要,也是史家神话帝王的一种伎俩。当然,如果你拿史书中关于帝王形貌描写的文字当真,以为古代帝王就如史家描写的长相尊容,那就要上大当了。
长歌君戏
当你错误地笃信古代史书中关于帝王形貌的描述记载时,古代帝王或许会在九泉之下唱起大壮歌曲里的歌词:
参考材料: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3. 冯铨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感激图片制造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长歌君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