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雪儿”和“我”相依相伴,但最终“我”还是送走了雪儿。请大家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在读)
师:请大家自在发表意见。
生:老师,我读懂了“终于”这个词,它说明“雪儿”养伤的时间很长。
生:“终于”这个词还说明了这时“我”很高兴。
师:一个词语读出了几层含义,大家真爱动脑筋!
生:“啊,我为雪儿喝彩!”从这一句我看出小作者很惊喜。
师: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为雪儿喝彩?
生:啊,雪儿会飞了!
生:雪儿,你恢复自在了!
生:雪儿,你可以重返蓝天、自在翱翔啦!
生:雪儿,你又能当一名出色的“蓝天信使”啦!
师:大家说得多好!请加上动作,为“雪儿”喝彩吧!
(生兴味盎然,自在喝彩)
生:我还看出了“雪儿”的飞行姿势轻盈、优美!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感情朗读)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的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师:不错你读的很细心。
师:现在老师来读读这句话,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雪儿在空中是怎样飞翔的。(示范读课文,生闭上眼睛想象)
生:雪儿的飞举动作真像划了一道弧线,太美了!(生自我沉醉)
师:如果你是雪儿,你会怎样飞翔?(学生纷纷做动作)
谁原以为大家表演一下?(生纷纷举手。指名表演)
师:表演的真不错,大家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雪儿飞行的优美潇洒,说明它的伤已经痊愈,可以放飞了。
师:好,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生自在朗读)
师:请大家默读第五自然段写“我”和雪儿分别时的情景。看看,你又能读懂什么。(学生默读,认真思考)
生:我从“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愿”等词句看出雪儿舍不得离开我。
师:从雪儿的叫声中,你听懂了什么?(生想象片刻)
生:我听到它在说,小主人,感激你我敷药疗伤,感激你这些天的细心照料。
生:大恩人,是你救了我,你的恩情,我永远难忘。
生:如果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定不孤负你的期望,当一名出色的蓝天信使。
师:从“我”的言语、动作中,你有读懂了什么?
生:从“喃喃说道”可以看出“我”舍不得雪儿离开。
师:你晓得“喃喃”是什么意思?
生:(迟疑)“喃喃”是不是描述说话的声音小?
师:对。“喃喃”指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我”“喃喃”地对雪儿说了什么?
生:“我”说的是:“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
师:老师有点不明白了,送雪儿飞上蓝天,是“我”多日的心愿。说这话时,应该高兴地、大声地说呀,为什么要“喃喃”说呢?
生:“我”这时心情很矛盾,嘴里说“你去吧”,心里又舍不得。
生:“我”和雪儿相处久了有点难舍难分。
师:讲得真好!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学生兴味盎然,表情朗读)
案例分析:
《雪儿》是一篇抽象鲜明、感人至深的充满爱心的故事,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言语,真诚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次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自主探究,平等多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本片段中,师生围绕“我送雪儿”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善于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自主进行研读,积极参与探究,获得逼真体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互动,交流信息,在对话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对话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以读带讲,激励创新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片段教学中,教师没有四分五裂的分析,没有细致入微的讲解,甚至有没有“独具匠心”的点拨,有的只是充满期待的眼神,发自内心的赞誉温暖灿烂的浅笑。让所有的学生在积极自动的思维和宽松愉悦的气氛中,朗读、档次、积累、内化,从而使学生遭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真正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精彩发言中,我们晓得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实践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真是鲜活的,同时又是多元的和独特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股清新的“春风!”
三、移情体验,启发想象
“入境始于亲。”教学时,引导学生批文入境,进入角色,移情感受,获得体验才会愈加深刻。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如果你是小作者,会怎样为雪儿喝彩?”“从雪儿咕咕的叫声中,你听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在表达逼真感受“我”与“雪儿”之间的深厚情谊,从而激发了学习兴味,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正如新课标所言:“在发展言语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