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访千童故里 品秦汉神韵】 可爱的盐山(18)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第六章 历 史 人 物

盐山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群星璀璨、人才辈出。从上古时期少昊帝诞生的美丽传说,到近代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在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医学、武术等各领域都涌现出不少对当地乃至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的精英和才俊。这是盐山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为盐山人,我们理应感到骄傲

第十八节 名宦乡贤(上)

一、奸佞大臣鲍子都

鲍宣(公元?~3年)字子都,西汉时期渤海郡高成县(今河北盐山)人。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饱读经史。因学识渊博,品行高洁,朝廷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不久又派他到河南一带担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豫州牧)。当时朝政腐败,外戚专权,排挤能臣廉吏,满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只要鲍宣多次上书劝谏皇上。

鲍(bào)宣是当时天下闻名的大儒,公元前2年,被提升为司隶校尉(京城最高军政长官),位同“三公”(司徒、司马、司空),能够弹劾朝廷百官。但他忠正耿直,不畏强权,得罪了当时的丞相孔光,孔丞相多次在皇帝面前说鲍宣坏话,昏庸的汉哀帝竟然把鲍宣抓进监狱判了死刑。消息传到太学(国家公立大学),有个太学生愤愤不平地在学校门口树起一面旗帜,大声呼喊:”想去救鲍大人的快烈呼吁下,汉哀帝只得把鲍宣免了死罪,但仍对他处以“髡钳”之刑(削去头发,铁索锁颈),流放边地。

新编历史剧《鲍宣》剧照

西汉后期,外戚王莽专权,想篡夺汉朝江山,于是对朝内外忠于汉室不肯依附于本人耿直大臣,他都想除掉。公元3年(元始三年),鲍宣被王莽收捕入狱。鲍宣是位高洁之士,不甘受辱,遂在狱中他杀。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登上皇位,下诏褒扬鲍宣。后来,鲍宣的儿子鲍永和孙子鲍昱(yù),先后都被任命为司隶校尉。

【阅读链接】成语共挽鹿车”的来历

成语“共挽鹿车”指夫妻同心,安贫乐道。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这一成语出自《后汉书·鲍宣妻传》。鲍宣的妻子,姓桓,名少君。鲍宣曾经向桓少君的父亲求学,少君的父亲赞赏鲍宣虽出身贫苦而为人洁白,决定把女儿嫁给他,陪嫁的物品相当丰盛。可鲍宣见了并不高兴,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于穿金戴银,衣饰华丽,可是我家很贫穷,恐怕我们不合适。”少君说:“我父亲因为你严于律己,品行高洁,安贫乐道,所以才让我嫁给你。既然我乐意嫁给你,你的意见我都接受。”鲍宣笑了,说:“你能够这样,我很高兴。”少君于是脱去身上华美的服饰,换上一身粗布衣裳,和鲍宣一起赶着小车回到家乡。少君拜见婆母后,就提着水瓮去汲水,奉行做媳妇的礼节,鲍宣家乡的人都交口称赞她。

二、天下卧虎巴恭祖

巴肃(? -169年),字恭祖,东汉年间渤海郡高成县(今河北盐山)人。自幼博学多才,凡事好辨明是非。年轻时“举孝廉”,出任县令,因郡府的长官都不是正派官员,于是他愤而称病辞职而去。后来被朝廷又任命为议郎,出任颍川太守。

东汉后期,朝政混乱不堪,巴肃与郭泰、夏馥等八人不畏豪强,对无恶不作的宦官集团进行猛烈抨击,历史上称他们为“八顾”。特别是巴肃,为人刚毅耿直,执法严明,被世人誉为“天下卧虎巴恭祖”。公元166年(东汉延熹九年),宦官诬告巴肃结党营私,诽谤朝廷。汉桓帝下令逮捕巴肃等二百余人下狱。不久巴肃虽遇赦归家,但终身不得为官。

公元167年,桓帝死,汉灵帝即位,皇太后窦氏临朝听政,起用外戚窦武,预备诛杀宦官,巴肃亦参与了谋划,但因计划不周透露了风声。第二年九月,宦官假传圣旨,杀死大将军窦武等人,并下令搜捕巴肃。

巴肃听说后,本人自动到高成县衙投案自首。高城县令见他自投罗网,十分惊讶,平时又十分敬重巴肃的为人,于是决定弃官不做,跟巴肃一起外逃。可巴肃不愿连累别人,坚决拒绝,于是被宦官杀害。

三、后唐贤相李愚

李愚(?—935年),字子晦,唐朝末年沧州无棣县李太仆家村(今盐山县庆云镇西关村)人。为人谨慎,寡言少语,刻苦读书,通晓经史,成年后被任命为安陵县主簿。

公元905年(唐天祐二年),权臣朱温为篡夺大唐江山,杀死了忠于唐朝的大臣三十余人,把尸体都投进河里,史称“白马之祸”。两年后,朱温逼迫唐朝最初一任皇帝唐哀帝禅位,改国号“梁”(历史上称为“后梁”),存在了290年的唐朝灭亡了。因“白马之祸”,李愚避难回到家乡,埋头创作,写出了《仲尼遇》、《颜回寿》、《夷齐非饿人》、《白沙集》10卷、《五书》1卷、《丘光业诗》1卷等众多作品。他的文章落笔高远,情韵悠扬,逍逸旷达,析理确凿,震惊了朝廷内外。

大将李存勖(xù)起兵重建唐朝,灭掉后梁,历史上称作“后唐”,李存勖就是唐庄宗。李愚在文坛上的声誉和婉言敢谏、刚正不阿的性情遭到李存勖的赏识。923年,唐庄宗李存勖任命李愚为翰林院学士。两年后李愚以都统判官的身份,随招讨使兵马大元帅郭宗韬讨伐前蜀。众人都认为蜀道艰险不易讨伐,等蜀地发生内乱时再讨伐不迟。李愚则认为前蜀皇帝王衍荒淫无道,老百姓怨声载道,时机已经成熟,宜速不宜缓。郭宗韬听其计策,举兵征讨,后唐兵所到之处,蜀将纷纷献城归降,前蜀很快灭亡。

930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李愚被封为太常卿,不久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从此,李愚辅佐唐明宗(后唐第二任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撤销了政府中一些名存实亡无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并且战乱减少,连年丰收,百姓逐步富有起来。李愚为相期间是我国五代时期最为安康繁荣的一段时间。

931年(后唐长兴二年),李愚领衔修成《创业功臣传》30卷。932年他又与大臣冯道一起上奏朝廷,要求大规模雕版印刷《监本九经》。这是我国历史上官方对印刷术的第一次使用,是我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用印刷代替手抄、刻石等笨拙方式,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李愚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严重贡献。

【小材料】“亲家”一词的由来

因子女联姻而使两个家庭结为“亲家”。“亲家”之称最早始于唐代。《新唐书·萧嵩传》载:“子衡,尚(娶)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唐玄宗)呼为亲家。”起初这一称呼只流行于皇亲国戚的联姻上。五代时,又出现了亲家翁的敬称。《五代史·刘煦传》说,刘煦与冯道是儿女亲家,二人并任宰相。冯道罢官后,李愚代替了他。李愚向来嫌恶老滑头冯道的为人,接任后,每当稽查出冯道的过失差错时,就当着刘煦的面讥笑冯道说:“这是您亲家翁干的好事。”后来,亲家称呼通行到了民间,一般老百姓也开始使用这一称呼,并不断沿用到今天。

李愚为相,生活俭朴,不修宅第,不建相府。933年,李愚患病,唐明宗派人前去探望,见他家炕上铺的都是旧毡破席,四壁空空,唐明宗感叹不己,赐给他帷帐钱米等物,以缓解他家的困苦。935年,李愚不幸病故,安葬于今庆云镇西边一里处李氏墓地。

李愚生于动乱年代,忠君爱国,心怀坦荡,勤于职守,严于律己,且学识渊博,传播儒学,保护经典,虽身居高位,但为官清廉,甘守清贫,鞠躬尽瘁,无怨无悔。其文章隽秀,有唐朝韩愈、柳宗元的风格。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并开创了我国雕版印刷的先河,被誉为“后唐之贤相,文坛之泰斗”。

【阅读链接】李愚曾写有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妙就妙在正读是夫忆妻,而倒读,则成了妻忆夫。

正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 水隔山遥望眼枯。

四、北宋工部尚书李之纯

李之纯(1022~1097),字端伯,北宋沧州无棣(今盐山县庆云镇李八里村)人。他是宋朝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堂兄,从小自傲其才,认为功名唾手而得,常常以诸葛孔明自比。

1070年(北宋熙宁三年),李之纯考中进士,当了江西转运副使,不久又升任成都路转运使。当时成都路(宋代的“路”相当于“省”)地少人稠,粮食不能自给( jǐ),每年靠官府降价发售官米6000石,供应民食。但有官员上奏朝廷,认为这虽然给百姓带来了好处,却损害了国家利益,应予免除。皇帝下诏,令朝臣讨论。李之纯尖锐地指出:成都老百姓仰仗这些粮米已经生活了百余年,今天凭什么要剥夺他们的饭碗?经过一番争论,皇帝听从了李之纯的意见,依旧例行事。

在成都路,李之纯任期届满,因政绩好,朝廷特命他继续留任。李之纯重担在肩,为国家利益恪尽职守,废寝忘食。他既是朝廷命官,又是一位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在成都的数年间,他被秀丽巍峨的巴山蜀水所沉醉,为当地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吸引,闲暇之时倘佯其间,常常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优秀文化击掌喝彩。数年后,李之纯回朝,先后任职右司郎中、太仆卿。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加龙图阁大学士衔,出知沧州。后还朝任户部侍郎,转御史中丞。不久因病改任工部尚书(正部级)。

宋朝人悼念李之纯的诗

李之纯识大体,知大义,廉洁为官,公私分明。为了国家兴隆和百姓福祉,他多次向皇帝建言,朝野皆有名声,与苏轼、苏辙兄弟惺惺相惜,感情深厚,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互有唱酬。宋哲宗绍圣年间,李之纯去世,享年75岁。留有奏议5卷,文集20卷。

【阅读链接】李之纯在文学、史学等方面俱有成就。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他和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人一样,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他强调文章的内容要重于方式,反对内容浮浅、单薄、空泛,提倡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李之纯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大都写得简约明畅而又丰满生动。他与李之仪、李愚等八位庆云籍名人去世后,都被供奉于明朝庆云县城学宫的“乡贤祠”内。他在庆云旧城的故宅命名为“真味堂”,并有《真味堂》诗一首传世:

问渠真味苦作传,不着盐梅也自全。

鼋鼎大夫徒染指,曲车公子漫流涎。

胸中已有五千卷,徽外更听三两弦。

此区清馋何所嗜,宦途嚼蜡已有年。

五、刚直廉明的天官王翱

升任御史。当时官员有罪不问轻重,都允许赎罪复职。王翱上书建议对犯贪污罪的官员只许拿钱赎罪,不许复职,以惩治贪腐。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1436年(正统元年)王翱升任右佥都御史,出镇江西,惩治贪污,抑制奸人,官民都很敬重他。1439年(正统四年),王翱受命带兵平定处州和松潘的叛乱。1442年(正统七年)冬,王翱担任东北军务,他严肃军纪,修缮城垣,疏浚沟渠,五里设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烟相接,并训练将士,给鳏寡士兵成家,军民都非常高兴。因辽东边塞孤悬于外,远离内地,军饷缺乏,王翱便令犯罪之人劳作赎罪。十多年间,靠劳作获得了大量米粮和牛羊,边防用度因而很充裕。

文武双全王九皋

1449年(正统十四年)王翱因军功升为左都御史。1452年(景泰三年),皇帝任命王翱为两广总督,两广有总督自王翱始。王翱到任后,推诚安抚,反叛的瑶人很快归顺,辖境之内平安无事。第二年,王翱被召入京城任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就是民间俗称的“天官”。

皇上对王翱很尊宠,时常把他召到便殿谈论,称他为“先生”“老王”,而不称其名。王翱年近八十时,进升为太子太保,雨雪天气可免上朝参拜。他多次上疏请求退休回乡,皇上总是安慰挽留,并多次派御医来为他看病。1467年(成化三年)王翱因病去世,享年84岁,谥号“忠肃”,子孙获准世袭锦衣卫千户。

【阅读链接】王天官的传奇故事王翱在外任职多年,先后平息多次叛乱,并曾率兵击败蒙古铁骑;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任吏部尚书十五年,清正廉明,知人善任。人品官德《明史》中多有详述。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选择了《记王忠肃公翺事》一文,记述了王翺为官时的三个小故事。

王翱有一个很疼爱的女儿,女婿贾杰在近畿为官,王翱的女儿每次回京探望父母,贾杰就抱怨说:“你的父亲执掌吏部,担任官员任命,把我调到京师,易如反掌,也省得你为探望父母而舟车劳顿。”女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王翺夫人认为女儿说的在理,找机会求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乘车到朝房住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第。贾杰终于不得内调。

王翺一生勤勉耿直,襟怀坦白,为朝廷办了许多大事。为了表彰王翱,英宗打算给他更多的封赏。主管赏罚的官员对英宗说:“王尚书憎恨奢侈奢华,多赏钱财对他并没有什么用。依臣之见,不如赐给他的子孙一个功名,也算是对功臣后代的勉励吧。”英宗觉得是好主见,第二天,传旨赐王翱的一个孙子为监生。监生,是在国子监里读书的太学生,不只可以在国子监里研究学问,还可访查民情,向朝廷举报冤案,成绩突出者,经推荐可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去做官。听说本人的孙子被加封为监生,王翱再三推辞,他说本人恪尽职守是天职,怎样敢再领受额外的恩宠呢?英宗皇帝对他说:“爱卿不必推辞,有功不赏,国家难有清正的风气,赏你也是为了勉励大家。”这样,王翱的孙子才进了国子监。三年一次的会试来临了,王翔的孙子打算参加这次考试,以取得实实在在的功名,也好让祖父脸上有光,主考官偷偷把试题透露给了他。一天,他把参加考试的想法告诉爷爷,王翱却说:“你如果确有不学无术登第,我怎会忍心埋没你的才学!可若遇到糊涂主考选中了你,不就耽搁了另一个寒士的前程。你现在吃得好穿得暖,何必强所不能,希求非分之想呢?”于是把他的卷子撕碎烧了,没有叫孙子参加这次作弊的考试。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太监某人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宝珠。王翱坚辞不受。太监哭着说:“你可不要以为这宝珠是我受贿得来的。这是早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先皇赏赐的,我得到八枚,今天拿出一半来与您赠别!你本来就晓得我并不贪财啊。”如此盛情实难却,王翱于是将珠宝放进本人所穿披袄的夹层里,把它们细心缝好。后来回朝,太监已死,王翱找到他的两个侄子说:“如果你们有所运营,我协助你们出钱。”二人嘴里答应了,但是心里不信。后王翱屡次敦促,于是二人假造一张五百两银子的买房契约,告诉王翱。这时王翱拆开披袄的夹层,从里面取出四枚大宝珠交给了他们,那缝缀的记号,依然是原先的样子。

天官王翱墓

【阅读链接】王天官家乡的传说 在王翺的家乡盐山,人们都亲切地称他“王天官”,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王天官出身贫寒、少年励志、为官后体恤家乡百姓的传说故事。

王翺出身农家,家境贫寒,无钱读书,但他聪明好学,每次放羊路过学堂,都在窗外听一会儿先生讲课。一次先生提问问题,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上来,窗外的王翺忍不住脱口而出。先生非常惊讶,问:“你是怎样学会的?”王翺说:“我是在窗外听先生讲的”。教书先生见他天资聪明,就免费收他为学生。虽然没有学费所累,王翺父母也经常为笔墨纸张犯愁。有一天,王翺叫父亲在一块木板四周钉上框,里面放上细细的沙土,用树枝在上面写字,从而处理了笔墨纸张的问题。

现在黄骅市羊三木村东,有一块百丈方圆的盐碱地,名叫“天官地”,是皇上赐给王翺的官地。因王翺忠君报国功劳大,朝廷赐他在家乡跑马圈地一天,所圈之处全归王翺所有。王翺深知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便在羊三木村东一块无主的盐碱地楔一铁撅,把马栓好,打马一天,得到了这块“天官地”,既遭到了朝廷的恩赐,又没有拖累百姓。

后来,王翺陪皇帝出巡到家乡盐山,看到这里四处都有盐碱地,五谷难以丰收;又来到王翺家中,看到他家简陋破旧,并且都是土房土屋,房上竟然没有房梁,随口说道:“老爱卿,你这里没有梁啊!”王翺听了,灵机一动,赶紧叩头道:“谢主隆恩,盐山苦水海边,不生五谷,谢万岁免征钱粮。”皇帝见王翺机智,此地确也贫困,为显示“金口玉言”,就答应了对盐山县免征钱粮的请求。

记述王翱事迹的著作

(赤脚踏沧浪,本名闫广超,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终身教育学会会员,河北省宣传部授予的“燕赵文化之星”,首批入选沧州市优秀作家人才库,书香沧州阅读推广人,盐山县第六批和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历任盐山县孟店中学、常庄中学、第三中学、第四中学校长,现任沧州广播电视大学盐山分校校长。出版有教育管理专著《当校长你预备好了吗》、长篇历史小说《明末那些事儿》等多部作品。发表的网络作品《大顺悲歌》被评为河北省首届网络文化“五个一”优秀作品,《金陵惊梦》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网络文化“五个一”优秀作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