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源于自我的愿望,“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没有自我愿望,也就不存在得失,更不会因而产生悲喜。
每一种恐惧都繁殖于一种愿望之中,一旦人了解生命的实相就是当下的那意识能量,放下种种愿望,了解生命中蕴藏着圆满的生命实相,所有的恐惧感、缺失感便烟消云散。
生活中,很多时候愤怒的产生,是由于生活没有达到心中期盼的样子,然而,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都有它本该有的样子。如果我们按照本人的喜好去要求外在的一切,当事与愿违时,难免会愤怒失望。殊不知,是我们本人和本人过不去,是我们本人内心的不甘和执念,创造了愤怒和失望的感觉。
所谓的善与恶,好与坏,不过是一时的幻想,我们的思想观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片面的表达,又因为这些表达而彼此矛盾对抗,给本人和他人形成心灵和肉体上的痛苦。
一念放下,万般自由。如果内心放下了,还有甚么外在的人、事、物可以为难本人呢?
我们接受了它们本来的面目,一切皆是它该有的样子,一切皆完满。“虚弱和强壮之间的差别、美德和恶行之间的差别、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差别、生死之间的差别都是程度上的差别,世上所有的差别都是程度上的差别,而不是品种的差别,因为一体性(oneness)是万物的秘密。一切即一(All is One),一切都是它本身(Itself)的显现,或思想,或生命,或阿特曼,或身体,而差别仅仅在于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无权带着蔑视的眼光看待那些还没有发展到正好与我们发展到相同程度的人。不要谴责任何人。如果你能伸出帮忙之手,就伸出去。如果不能,就合拢你的双手,祝愿你的兄弟,并让他们行他们本人的道。”(《吠陀智慧》)
不要向那些与我们发展程度不同的人对齐,你的目标就是本来的你本人,你的本性,你本该有的样子。看着他们,但不必成为你进步的负累,接纳不同的存在,但永远朝向光明与爱的方向。
不怕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波折,正是这些问题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而答案就在问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