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有的被捐给国家,有的被改成酒店…说说这些美丽的老别墅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01

我们选错了码头。

从内厝澳码头登上鼓浪屿,一行人顶着正午的阳光,一路走过好多条曲里拐弯的街道、小巷,几乎横穿了整个岛屿,最终才来到林氏府。

一进门,那方柱拱券的巴洛克风格小楼,还有庭院里高大的樟树就抓住了我的心,热闹喧嚣霎时被挡在身后。

而公馆楼房间里转弯的木质楼梯、老式的台灯和手摇电话,还有二三十年代的复古家具,更是让人穿越到百年之前。阳台远处,厦门岛上挺拔的大厦变成虚假的舞台布景,似乎拐过转角,就能与穿着西服长衫或旗袍洋装的身影擦肩而过,衣香鬓影之间,繁华好像昨日。

客房内景(我手机拍摄)

02

林氏府是鼓浪屿众多老别墅中独一被称作“府”的建筑,这个“林”字来头相当大,指的是著名的台湾板桥林家。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当时名列台湾首富的林家三房次子林维源不愿做日本顺民,携家眷内渡,避居鼓浪屿,买下一幢英国船长的别墅——这就是林氏府的前身。

此后,林氏府在林维源和他儿子林尔嘉手中几经增建和重修,构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由八角楼、四幢大小别墅以及前后两个庭院共同构成的容貌

03

鼓浪屿必去的景点除了日光岩,就要数菽庄花园了——“菽庄”二字,正是林尔嘉的字“叔臧”的谐音。菽庄花园也是除林氏府外,林尔嘉留在岛上的又一处私产。

从四十四桥凭栏远眺,整片海域都被引为园林内景,藏山纳海,确实气魄不凡。

彼时,林尔嘉还组织过一个“菽庄吟社”,听说最高峰时,诗人文友多达300余人。

菽庄花园中的四十四桥,听说正是在林尔嘉四十四岁生日时建造的

林尔嘉是民国年间在闽台两地负有声望的一个人物,清朝时曾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厦门商务总会总理,民国时又被任命为参议院候补议员和厦门市政会长,还连任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华人董事14年。

他曾捐献40万银元,协助清政府增置舰艇;民国时参与漳厦铁路建设,投资30万银元支持厦门电器通用公司开展业务,在厦门安装电灯、电话,还为多所学校捐资。

鼓浪屿历史陈列馆中关于林尔嘉的引见

林尔嘉共有一妻五妾。1930年他55岁,从欧洲养病归来回到鼓浪屿。

当时,除了他夫人已过世、三个女儿出嫁、第七个儿子住在上海以外,五房妾室、六个儿子及儿媳、十六个孙子孙女、两个未出嫁的女儿,再加上仆人奶妈、厨子门房林林总总一大家人,全部居住在林氏府——那正是这几座楼人丁最为兴隆的时候。

林尔嘉家族合影(较早时)

04

1937年,日本占领金门,林尔嘉离开鼓浪屿隐居上海,从此再没回到过林氏府。1948年,他携四、五、六姨太去了台湾,1951年离世。

他离开后,只要他的三姨太和亲戚在林氏府居住。1949年之后,三姨太得到经济来源,生活拮据穷困,林氏府更是因疏于打理而杂草丛生,花木凋敝。

1956年,菽庄花园被捐献给国家。

1972年,三姨太在贫困中离开人世。

1999年,鼓浪屿受台风袭击,林氏府发生倒塌事故。2006年,台风再次登袭,林氏府的建筑再次倒塌,这次破坏更严重,整座府邸面目全非。

被台风袭击后的林氏府

05

再没有什么地方,能像鼓浪屿这样引起人的兴废之思了。

短短百年,西方、大陆、台湾、南亚多种势力交错汇集在这里,它从宋元明时的“鼓浪洞天”,到领事馆并立的“鹭江第一”,又被局势和政权更迭的“天风海涛”冲击洗礼,这个面积仅有1.8平方公里的小岛,见证并亲历了社会和制度的快速变迁。

那些将军领袖,洋人华侨、商人政客、传教士、音乐家和诗人们,他们来了,又离去,只留下这些别墅佳栋、场馆楼台,迎接着如织的游人和又一个百年。

漫步鼓浪屿,我问导游:这些别墅现在是谁的?

导游说,很多游客也都这么问过。但最终她的回答语焉不详,在我听来,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

有的属于国家,由鼓浪屿管委会将它们作为博物馆或公园进行维护,比如菽庄花园和英国领事馆(现为鼓浪屿历史陈列馆)。

有的仍然属于私人所有,由其中某些后代或亲戚打理居住,或租借给其他私人。

有的产权难以界定,或者无人认领——这其中的缘由,或是后人散落海外,或是遗失了权属证明,或是虽有证明却觉得岛上生活不便,又无力承担修复和维护的高昂成本——则在政府监管下由企业认养,被改造为餐厅、书店或酒店,在尽可能保护原貌的情况下开展运营

有的暂时无人承租,满园荒草,变成流浪猫的乐土,在时光中渐渐凋败。

06

林氏府在台风中被毁后,有关方面调查发现,它的关联人多达125个,且散落在世界各地,无法确定产权所有人,而老宅的修缮已刻不容缓,于是,鼓浪屿管委会协调促成了产权易主。

现在的业主将林氏府按原貌重修,将它开发为精品酒店。

至此,林尔嘉和他的家族在鼓浪屿的身影,都成为照片中的往事。

而其他的老别墅,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

鼓浪屿标志性建筑八卦楼,最后的主人是林尔嘉的堂兄弟林鹤寿,当年,他同样为躲避日本统治从台湾来到鼓浪屿,雄心勃勃地要建造一座“俯视全鼓”的别墅,但修建费用太过巨大,他因而破产,这座楼辗转被日本人占有。新中国成立后,八卦楼先后被当作厦门大学文学院、鹭潮美术学院、厦门市科委和厦门市博物馆,现在是风琴博物馆的所在地。

印尼糖王黄奕住建造的黄家花园,上世纪50年代由黄氏后代交给政府管理,一度成为鼓浪屿宾馆和干部疗养院,现在是一家度假酒店。

八卦楼

黄秀烺、黄念忆兴修的“海天堂构”也是极有特点的一处建筑,听说50年代时里面有一个佛堂和一班尼姑,后来佛堂和尼姑都搬入林氏府,这里成为鼓浪屿区政府所在地。再后来,鹿礁居委会在这里办公,地下室、二楼都住满了人。直到2003年,里面的住户租户相继迁出,建筑才恢复原貌。

这次我还进到一处别墅,布置成茶室和首饰店的样子,主人是个小姑娘,热情地招呼我们进来喝茶,说这老宅由祖辈传下来,现在由她们好几家人共同所有。但最初当我们委婉地拒绝购买茶叶时,小姑娘也就变了脸。

“鹿礁千顷,海天堂构”,“堂构”意为“房子”,意思是以海天为房

07

果戈理说:

“当歌声和传说都已经缄默,只要建筑还在说话。”

问题是,建筑同样不是坚不可摧的。没人住的老房子,很快就会坏掉,想千秋万代传给子孙,未必能如愿,或未必以你设想的那种方式。

对于建筑而言,所有主人都只是过客,所谓产权,只是对人类心中那强烈不安全感的一点稀薄慰藉。

我们这次也去了集美,陈嘉庚先生本人生活俭朴,却累计捐出一亿多元赞助教育、兴修学校,至今集美学村还是生机蓬勃,大社依然充满了烟火气,陈氏族人中也不乏热心公益、助学奖学、济贫敬老的后辈。

建筑长久于人,歌声和传说反而可能比建筑愈加长久。

所以,这些美丽的老别墅——比如这优雅别致的林氏府,它究竟属于谁?

属于林氏家族,属于住得最久的三姨太,属于国家或酒店,还是曾在此安眠的每一位客人呢?

2023年2月写于厦门至北京的航班上

(完)

Ref:

1.《鼓浪屿老别墅》龚洁 著;

2.台海网http://www.taihainet.com

关于作者:

哈喽!

我是宋詹詹,供职于北京市某文化投资公司,阅读、电影和写作重度爱好者。

在读书上,我不挑食偏食,历史文学、艺术科普、小说传记,无所不读;不看过就扔,每本书都写总结、笔记或感想,用输出倒逼输入;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真诚表达,记录属于本人的点滴感受。

如果某句话或某个观点触动了你,引起了你的共鸣,勾起了你的兴味,那就是我最欣慰的事。

如果你也喜欢读书,或者虽喜欢却不晓得读哪些书,或者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那就关注我吧,也欢迎评论互动,让我们看看,能为彼此带来些什么新鲜奇妙的变化吧!

原创声明

本号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告知作者,并注明出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