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10点,在沈阳市沈河区第二西医院国家级名西医谷松教授专家工作室,杨涛医生收获了一面意义非凡的锦旗。为什么说这面锦旗意义非凡呢?因为这是一面由一位年仅12岁却多年饱受哮喘病折磨的小患者小于(化名)拜托家长用本人的压岁钱制造的锦旗。这面锦旗不只饱含着小于浓浓的敬意,同时也寄托着其家属深深的感激之情,更是对杨涛医生仁心仁术的深切肯定。
杨医生与小于一家的故事,要从去年10月11日说起。
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晚上,西南风柔和地吹着,驱散了前两日西北风所带来的寒气,地面还湿润着,气温慢慢上升,初升的太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很舒服。对于刚结束了前一波疫情后又紧跟着国庆节假期的人们来说,还很难从报复性地放纵当中清醒过来。而这时的杨涛医生,已经在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工作而忙碌着了。
看着杨涛医生开完最初一个检验单,在一旁犹疑了许久的小于姥姥才像下定决心一般问道,“大夫,您说我这左腿总抽筋,可疼了,走路还感觉筋短一截儿是咋回事儿啊?”杨涛医生浅笑着说“大姨您先不要焦急,让我给您号一下脉看看。”经过细致的四诊合参、细心辨证后,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杨医生开出七天的汤药,同时吩咐她用完药后再来复诊。
“杨大夫您也太厉害了!我这一个礼拜基本没怎样抽筋,就是抽筋儿了也比以前轻多了。排便也顺畅多了,就是睡觉差了点儿,能帮我再看看吗?”小于姥姥来复查时说道,她再没了当时的紧张犹疑,大大咧咧地坐在了杨医生旁边的椅子上。
“大姨我再给您号脉看看吧。”杨医生说着撸起袖子将手腕放到脉枕上。
“对了杨大夫,我妹妹和外孙女都得了老长时间的哮喘了,这个您能治吗?”
“带来看看情况吧大姨,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杨医生温和地回答道。
同年10月28日,小于姥姥带着和她相差15岁的妹妹刘大姨一同来到诊室。可能是刚爬过楼梯,走的也比较急,只见刘大姨坐在诊室凳子上大张着嘴、呼吸急促,根本说不出来话,杨医生询问的日常情况基本上都是小于姥姥在回答。过了一会儿,刘大姨稍微缓过来了一些,便跟杨医生说“大夫,我平时总觉得脚心热呢,只要凉水洗脚才舒服点儿 。”
“大夫您不晓得,我平时可喜欢喝冷饮了,越凉越舒服,再配根烟,真的!”
“对了大夫,我前一阵子转氨酶高咋回事儿啊?之前的大夫说肝硬化……”
可能是遗忘了之前医生对于病情的讲解,没等杨医生回复,刘大姨把本人的心理话全都倒了出来后,便停顿了许久。借此机会,杨医生耐心地为她解答疑问。同年11月25日,距刘大姨初次就诊1个月左右,刘大姨独自一人步入诊室,开门便说“杨大夫,您这两回开的汤药一次比一次好啊。我前两天去六院复诊,大夫说我现在目标可好啦!转氨酶一点儿都不高了……”
期间,小于妈妈由于工作压力大,月经周期发生了变化,手脚心热,睡眠不好,严重影响了生活,便找到了杨涛医生。经过4次有针对性地调方,症状得到了极大改善。后来有一天小于突发胃痛,小于妈妈第一时间便想到了杨医生。由于客观缘由患者无法到医院就诊,杨医生便通过视频问诊的方式为这位小患者进行了诊治,经过有针对性地开方后,杨医生还将开好的药打包邮寄上门,并贴心地附上了留意事项,小于喝了一周汤药,症状便有了极大好转。
此外,往年小于一家都会回老家哈尔滨过年,由于当地气温寒冷,小于每次回家哮喘都会发作。没想到今年这次回老家竟完全没有发作的迹象,(别看小于今年才12岁,哮喘却已困扰她多年了)不由使得小于一家啧啧称奇,思来想去,与往年独一的不同便是这次与杨医生的接触了,全家感激之余便有了今日这面锦旗。以前谈及未来,小于总是说:“这哮喘也太难受了,以后我可不想继续在北方读书了。”而现在,小于已经将未来的目标锁定在了清华北大。
现如今,小于一家已经成为了杨医生忠实的“粉丝”,他们是整个患者群的一个代表,医院陆陆续续接到了许多群众的对杨医生的口头感激、锦旗表扬等等。杨医生不断坚持以患者利益优先,取得疗效优先,做一名踏实、纯正的西医人,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也不断在用实际举动来践行本人的信心。
来源:沈阳市沈河区卫生健康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