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妈妈,这篇课文里的狗狗有三种结局,你选哪一种?”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导读:

《不会叫的狗》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让孩子立即就爱不释手的书,但它们属于高的枝头上的。它们的优美趣味和精神力,完全不是在平俗、滥造的书里可以找到的。

我很庆幸在儿子三年级的语文书上看到这本书里的节选文章,这是我们当下教育的进步!

这篇三年级课文,让所有家长和老师都沉默了

我儿子今年三年级,今天半夜,他拿着他的语文书叫我看里面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不会叫的狗》

儿子问我:“妈妈,这课文里的狗狗有三种结局,你选哪一种?”

我很猎奇:什么三种结局?怎样回事呢?于是,我细心地看了这篇课文。

没想到,看完后我却沉默了,一时无法回答儿子提出的问题。

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把全文给大家看一遍。

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者贾尼﹒罗大里写的一本儿童文学名著——《不会叫的狗》,文章富有深厚的教育内涵,我觉得,所有第一次读到它的家长和老师,都会沉思:我们,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呢?

废话先不多说,看完这个经典的教育故事,我们再接着讨论——

(实拍课本图片)

看完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我首先想到了一个人本身的性情和天资。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本人特定的天资,然后也有一副不尽完满性情。这些人生脚本说得残酷点,其实已经是天注定,后天再怎样改变,效果微乎其微。

这跟教育有关系吗?当然!问题是: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是不合乎自然规律甚至是逆天性的。

比如,一个孩子,他本身是一个内向型性情,内向型性情的人天生性格内敛,才华也内敛,不善于表达,也不善于表现。

很多的家长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拿本人家内向的小孩,去跟别人家外向活泼的孩子去比较,经常会在孩子面前、在别人面前念叨:我家小孩性情不好,太内向,不如人家那个孩子活泼灵动。

久而久之,这个内向的小孩就会认同爸爸妈妈所说的那个“道理”——承认本人性情不好。

现实上,世界上哪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性情,不论是内向型性情还是外向型性情,或者双重性情,都是一种性情性情是不分好坏优劣的,只是特点不同而已。

我小时候就是一个内向不爱说话的小孩,我妈总是在邻居面前提起她的女儿性情太内向这样的话题,不光是我妈这样“歧视我”,我感觉所有的大人都会对我这样内向的小孩有偏见。

有一次我去我二姨家,吃饭的时候大表哥吃一会儿就提示我一下:

“你怎样不爱说话呢?”

“你怎样不讲话,聊天呀!”

那一顿饭的时间,我的心情被大表哥弄得很蹩脚、很尴尬,让我感觉到我的不爱讲话引起了旁边人的不舒服不自由,他们觉得我很不正常,好像内向不爱讲话是一种缺陷。

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直到我长大成人三观定型后我才发现,我过去时不时地为本人的内向而自大的那些经历,是多么的不值得,多么的可笑。

而导致我一度怀疑本人性情有问题的,就是那些不懂教育的大人们的误导,他们对于内向型性情的偏见,不但没有使我的性情变得外向,反而耽搁了我更好地发挥我内向型性情的优势。

所以,每一位当家长的,你们真觉得:本人对孩子的教育和期待是正确的吗?这篇小学三年级的课文,有没有引起你的反思?

课文中的那只小狗,它不会叫,就如内向的孩子不会讲笑话,可是他们为何非要会讲笑话呢?就为了和本人的同类一样吗?千篇一律就是正常、就是好的吗?

至多我不这么认为。

特别是看了儿子的这篇课文后,我开始对儿子的教育进行反思,因为只要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才能回答儿子提出的问题——三种结局,我选哪一种?

三种结局,代表三种教育模式

其实,课文中的这三种结局,就是三种教育模式导致的三种成长方向。

第一种结局:随遇而安,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小狗先前分别跟公鸡和杜鹃学叫之后,又遇到了牛,它会继续跟牛学叫,可能在之后它还会跟猪学叫,跟马学叫……

终其一生,这只狗从来不晓得本人到底是谁,人云亦云、稀里糊涂地活了一辈子,它这一辈子都在努力地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导致这种结局的缘由很明显,就是教育缺失。

别忘了,文中小狗的身世是——“孤零零地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就如很多教育缺失的孩子一样,这样的孩子的成长之路,充满坎坷和迷茫,他们没有家长的关爱,没有好老师的指引,想要成才,全靠造化。

第二种结局:被父母控制,成为一个或平庸或叛逆的人

课文中没有给出第二种结局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小狗碰上农民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经历?

小狗很可能会成为农民的看家狗,从此得到自在,寄人篱下,生活过得怎样样也不得而知,还要看这个农民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是一个善良的人。

总之,在我看来这一种结局所代表的,就是控制型教育的悲剧。

当下的社会非常盛行控制型家长,而在这些家长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是叛逆的,就是抑郁的,大凡都郁郁寡欢,更多的则能力平平,完全出乎家长的期待。

我们不止一次听说过,有的孩子终于不负父母之望,考上理想的学府,然后就跟家人失联,有的甚至好几年不回家见父母,问其缘由,理由令人惊叹:因为再也不想遭到父母的操控。

这些控制型的家长此时才幡然悔悟:原来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本人成长。

家长最该做的,是保护好孩子的天性,包括他的性情、天赋、理想,等等。

不要试图把他当成一块泥巴,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那不是教育,那是毁灭,是摧残

第三种结局:探索中成长,成为真正的本人

小狗跑啊跑啊,突然听见一种奇怪的声音:“汪汪,汪汪……”这叫声像是在对我说什么,狗想,虽然我搞不清这是什么动物在叫。

“汪,汪……”

——如果你真的看懂了这篇文章,你会为小狗高兴,因为它终于听到了本人内心期待已久的那个声音。

那是一种找到自我的踏实感,那是经过漫长的成长探索之后,终于晓得本人是谁、晓得本人想要做什么后的欣喜。

一个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总是会走很多弯路,越过很多波折,才能找到那道光明之门,从此认清本人,从此活得通透。

让孩子做本人,是对童年和生命的敬重

教孩子“不要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不会叫的小狗,不是它真的不会叫,想让它开口叫,一定是要它发出本人内心真正想发出的声音才对。

细心地体会一下,当小狗学公鸡叫和杜鹃叫的时候,它是多么别扭、多么难受!它只为了让别人认同它赞誉它,才去学不像本人的声音,它学得勉强而痛苦,甚至还遭到了狐狸的嘲笑和猎人的伤害。

就如一个内向的孩子,他毕竟不是哑巴,不是他不想说,他只是没有遇到想滔滔不绝开口说的知音而已。

每一个内向的人也都有本人健谈的一面。不了解我的人完全想不到,我已经好几次跟好朋友坐在车上聊天聊得坐过了站,闹了好多笑话。其实我也很会讲笑话,只不过得看跟谁讲。

性情就是性情,没有好坏之分。所以,当我也成为一名家长的时候,我不会给孩子传达我已经遭到过的那些性情歧视观念,我会对儿子说:你不用和别人一样,做你本人就好了。

成长的路上,每个孩子都该被尊重。

如果当初我的父母对我说:你不用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成为你本人想成为的那个人就好。——那该是件多么幸福又侥幸的事!

我很庆幸,我看到了儿子语文书里的这篇课文。这样的文章放在小学教材里,也是这个时代学生们的侥幸

我很情愿和儿子共同去好好探讨一下这个文章的内涵,我可能还会给他讲小狗的第四种或者更多的结局。那是一种无限的可能,因为,人生本该有无限种可能。

--end--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