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的童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小时候看有小时候的喜爱,长大看又有长大的喜爱。小时候看的是热闹好玩,长大之后才发现每一篇童话里都折射了一个现实情况。
经历了郑渊洁童话的我们成为父母之后,郑渊洁又写了一篇现实童话《皮皮鲁驯兔记》,并且被改编成了动画短片,这个短片一上映立马刷爆了网络,短短24分钟,豆瓣评分却高达8.1分。
不知看过之后的我们,会有什么想法呢?
皮皮鲁上小学了,他想象中的小学生活应该向手中的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然而,这样美好的想象,却被老师的大嗓门给破坏了:“我让你说你再说!”
老师奋力拍下的黑板擦以及扬起的粉笔灰尘是皮皮鲁矛盾与孤单无助的开始。老师的问题只要独一的答案,皮球到深坑里不能用网捞,不能重新买,不能……只能注水让皮球飘起来,面对质疑老师非常自傲:“老师会不正确吗?”
这样的场景下第一只小兔子出现了:“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样会不正确呢?她多辛苦啊,每天站那么那么长时间,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能跟老师顶嘴!”
如果把孩子的话略微简短化也能喊个口号:“老师知识丰富,老师非常正确;老师知识丰富,老师非常正确;老师知识丰富,老师非常正确!”
这让我想起了星宿老怪丁春秋出场的口号:“星宿老仙,法力无边,攻无不克,望风披靡;星宿老仙,法驾中原,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星宿老仙,法力无边,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星宿老怪丁春秋好大喜功,喜欢被拍马屁,对此人物不屑一顾,只因为丁春秋将这个放到了明面上,而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老子就是强,不服就死!”。
片中老师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嘴角的笑容说明了一切,只不过我国不允许出现此品种似邪教的口号,所以也只能披上一层委婉的外衣啦:“听老师话哦,要变成一只兔子哦。”
第一只兔子出现的时候,是让人恐惧的,是被孤立的,是被嘲笑的;
但校方是鼓励的,是期待的,并且希望不只是一只兔子,而是一校兔子。
回到家的皮皮鲁和母亲聊起了这只兔子,母亲的态度是:“皮皮鲁,你碰到了一个好老师!” 母亲眼中的好孩子就是一只兔子:“不调皮,不淘气!”
此时的爸爸还尚有一丝理性:“干嘛非得变成兔子啊?”
我记得有一句话是:想让孩子成龙的父母,他们就不是龙!套用一下:想让孩子成为兔子的父母,他们就不是兔子。已经听到一个七岁的孩子这样说:“当大人真好,可以随意吃冰棍,随意吃零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以睡懒觉偷懒,当小孩子就惨了什么都不可以。”
接着说短片,当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兔子,顽固不变的皮皮鲁变成了怪物,被群兔攻击嘲笑,家长会上老师对父亲粗暴的态度对孩子人品的质疑,让父亲跌足了面儿。
皮皮鲁的家庭兔子改造计划也就此慢慢拉开了帷幕:刷红墙、吃萝卜白菜、量耳朵、吃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皮皮鲁还是没有变兔成功。
皮皮鲁在驯兔过程中,无助的眼神,孤单的内心,没有一个成人在乎。皮皮鲁真的如老师所说:“不在乎别人说他什么吗?”
当皮皮鲁最初因为老师的女儿心甘情愿的为本人装上一对的假兔头时,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接纳却不是因为那一份善良,而是因为那个呆板的兔头,即便他的兔头是那么假,和所有人都不一样。
皮皮鲁背着书包走在树林中,陪伴他的只要刷刷的树叶声,那是孤独的声音,此时此刻我才发现片中有些古板的校服,其实是一张兔子皮。
结尾,有人告诉皮皮鲁是童话,真的是童话吗?童话中,皮皮鲁还有可能把兔子头摘下来,现实中呢?
“妈妈,是不是我考上大学了,成功了,就可以把XX老师打一顿了!”这是另外一个没有被驯化的现实中的“皮皮鲁”。
孩子的成功离不开老师,但本应是一对应该以“恩”相连的师生关系却演变的如此尴尬,谁之过?抛开“爱”来谈教育,都是耍流氓!
孔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是现实却如郑渊洁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好的教育应该是用50种方法去教一个孩子,看他最适合哪一种,但是我们往往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孩子。”
校园无法做到的,只能由家庭来完成,此文致以我们那些孤单的孩子们,希望你们回到家的时候能摘掉兔头,脱去兔皮,做本人;也希望家长永远是孩子最初的港湾,安全温馨,不用逃离的圈子。
因为最近他杀的孩子有些多,有感而发,爱不是纵容,也不是苛待,更不是规章制度,他是活的,是变化的,是需要感受的,如果你的孩子感受不到,那一定是表达的方式出了错误。
上一篇:七零后关于“童话大王”的记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