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诗妹
很多年后,我们会想起2020年的春节,欢庆的气氛、正常的生活节拍,以及一切一切,是如何被一只蝙蝠扇动翅膀所带来的风暴,吹得七零八落。
很多年后,我们会想起这段艰难时光里所有的惊惶、愤慨、无助、感动、震撼、慨叹,会想起那些白衣如雪的决然背影和他们身后的低声呜咽,会想起空荡荡的大街小巷、次第亮起的祈福灯光,还有回荡在楼宇之间的喊话声。
当然,我们之中还有一部分人,会想起一档已经陪我们走过了五个春节,在特殊时期仍未缺席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如果你因为种种缘由,错过了或者说无心观看这档节目,也没关系,且听小诗妹讲一讲,《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到底是怎样,给漫天乌云镶上金边,让我们在阴霾之中,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光芒和力量。
经常有人问小诗妹,古诗词对一个不需要高考的成年人来说,到底有什么用。小诗妹的答案每次都不太一样,不过最常使用的是这段话:
你可以说它是一种爱好、一种坚持、一种理想、一种信心、一种追求、一种消遣、一种传承,一种寄托……
说什么都行,只需还有人会在想家的夜晚念诵“床前明月光”,只需还有人会在顺境中自我鼓励“何妨吟啸且徐行”,古诗词对我们来说,就是“有用的”。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冠冕堂皇?没关系,我们可以看看,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怎样用实际举动,回答这个问题的。
90岁的刘影爷爷,是共和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
83岁的刘敏华奶奶,是退休大学教授。
一句故意写错了字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成为两人爱情的开始,从此后,一生携手,白首不离,把漫长的岁月酝酿成了最美的诗篇。
诗词,于这对耄耋之年的伉俪来说,是青春的袅袅余音,是晚年的脉脉温情。
贵州戒毒所民警翁智平,为了替双目失明的女儿完成梦想,用了四年的时间,背下数百首诗词。
从第一季到第五季,她终于从一名普通观众,成为了“诗词大会”的参与者,并从百人团脱颖而出,获得了上台答题的机会。
诗词,于这对母女来说,是黑暗中的一盏灯,是风雨同舟的前行力量。
来自三苏故里——四川眉山的小学生田涵辰,不只本人喜欢背诗,还想协助同学提高对诗词的兴味。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灵感启发下,他利用少儿编程软件设计开发了一款诗词游戏,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的奖项。
诗词,对于这位“文武双修”的小小少年来说,是比玩具和游戏更具魅力的存在,是结合了现代思维的无限可能。
这是“三北女孩”向芝谊在北大读书的第十个年头,校园中满溢的诗意氛围,让她活成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容貌:在静园的草坪上、在春冰初解的未名湖畔、在燕园的金色银杏树下,读着本人心爱的诗篇。
诗词,对于这位就读于TOP2的女博士生来说,是成为更好本人的必修课,是用心灵会友的秘密渠道。
来自张家界武陵源的语文教师张汇林,是一个走出大山后,又回到大山,用言语和文学哺育下一代的土家族姑娘。
一身绿色主调民族服装的她,就像二月春风一般,温润着每一个人的内心。
诗词,对于这位选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女教师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希冀,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星星之火。
画一样优雅的文字,歌一样悠扬的韵律,赋予了中国诗词独特而极致的美好。但更美、更难以复制的,是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与力量。
诗词,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也许,我们不应该单纯地以“能否有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条件来给它下定义。
诗词就是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馈赠。
它不断都在,在祖国每一寸山水的记忆里,在历史每一个节点的光影中,也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基因里。
诗词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在这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里,有一个题型叫“身临其境”,由嘉宾们录制外景视频,让诗词爱好者们可以足不出户,看遍名山大川,饱览自然和人文风光,在与舞台迥然不同的氛围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在这个备受关注的题目环节,我们看到,已经承载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信心的伶仃洋上,架起了气势澎湃的港珠澳大桥;
我们看到,冰雪中的南极中山站,科考队员用流传千年的名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表达亘古不变的思乡情绪。
然而,相信所有人在视频中看到黄鹤楼的那一霎时,都和小诗妹一样,热泪盈眶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黄鹤楼闻笛》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题目视频里的武汉多美啊,有脚踏车慢慢碾过婆娑树影,有车辆川流不息的长江大桥,有成群的鸟儿在阳光里擦过黄鹤楼檐角……
那是2019年夏天的武汉,整座城市都很健康,充满活力和诗意。除了黄鹤楼之外,我们还在“百人团”中看到了一位武汉选手。
当宗彬在节目里用“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引见家乡美食的时候,当他大声赞赏“一桥飞架南北,通途变通途”的时候,他不会想到,节目播出时,这首《水调歌头·游泳》会让人感慨至深。
宗彬是一名交警,也是武汉长江救援意愿队的队员,每年夏季,他都要在江边值守,提示游客留意安全。他说:
“‘留意安全’‘不要下水’这样的话,太生硬,人家也不听,我就给他们引见黄鹤楼,背和黄鹤楼有关的诗,讲诗和诗人的故事,他们就都围过来了……”
武汉封城期间,宗彬为了不给交通增添负担,选择跑步10公里去单位备勤,他背诵着《送瘟神》,并说:“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等到我们打败疫情的那一天,我再请朋友们来武汉。”(小诗妹注:宗彬的话引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诗词大会微信公众号)
2020年2月9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决赛,我们看到了喜闻乐见“神仙打架”的场景。
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学专业的小才女姜怡伶,立志要将诗词带入戏剧的世界,用诗词和戏剧与世界对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姜怡伶身上,我们看到了诗词的延展之美。
15岁的郑坤健,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当了四期擂主,这位在青年团中“年纪最小,个子最高”的“宝藏男孩”,举止优雅,笑容温暖,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郑坤健身上,我们看到了诗词的温润之美。
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的第五个年头,终于有一位少儿团的选手站上了擂主席位,并参加总决赛,甚至一举夺得亚军。11岁的韩亚轩,充分展示了诗词在年轻一代中的蓬勃生命力。“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韩亚轩身上,我们看到了诗词的希望之美。
“那些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闪闪发光”,彭敏的这句Slogan翻译成古诗词,也许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获得两次《中国诗词大会》亚军之后,他终于捧起了冠军的奖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彭敏身上,我们看到了诗词的坚毅之美。
最近常有人说,灾难不需要诗词。每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因而,小诗妹不会说这种想法不对。
但小诗妹更想告诉大家,诗词的内核,不只是“风流”,还有“风骨”。
在一路奏凯高歌猛进的时候,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让人觉得,我还可以再前进一步;
在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一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能让人觉得,我还可以再坚持一下。
在万事平安的时候,一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能让人会心一笑;
在满城风雨的时候,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能让人热泪盈眶。
2020年的元宵节,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却有无数城市的地标建筑亮起“武汉加油”的灯光,上演了一场无声的“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晚会的观众席空无一人,但是所有演职人员的眼里,都看到了千家万户。晚会有个节目——RAP《出征》,听哭了无数人。
在这首歌里,我们听到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听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听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们听到了,诗词的力量。
我们要感激诗词,感激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特殊的春天,依然给予我们这样珍贵的享受,相信我们也将继续带着从诗词中汲取的力量,砥砺前行。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十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这是康震老师在节目中带我们学习的黄鹤楼楹联。小诗妹以前也读过这两句,当时只感遭到了历史的沧桑变幻,今天再读,却又从沧桑中生出了无限希望。
相信,只需白云尚在,黄鹤总会重来!
待到一切结束,我们去武汉,看崔颢看过的“悠悠白云”,看李白看过的“桃花锦浪”,看辛弃疾没能折尽的“武昌柳”,也看这些诗人都没看过的武大樱花。
待到樱花开满武汉大学校园,愿所有人都能够:
陌上花开,可慢慢归矣。
本文原载“诗词中国”微信公众号(shicizg),转载请联系原号。
我是小诗妹,欢迎转发分享或评论文章,与我互动哦~
参考
^康震老师手书崔颢《黄鹤楼》上一篇:诗词大会,死记硬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