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2022中国诗词大会》让古诗词与时代同行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春日爆款,超1亿人在看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3月14日迎来总决赛冠军之夜。今年诗词大会总冠军姜震是一名警校生,节目现场,同为警察的父亲恭喜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姜震则敬礼大声喊出:“姜震明白!”网友们表示,“父子俩相对敬礼看哭了”!

让大家感动的不只是父子深情,还有这份“重新出发”的诗中意气。七年来,每一季诗词大会的收官都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端,这也正是主创团队将本季收官主题定为“出发”的深意。春和景明,万象更新,由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推出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两会和北京冬残奥会期间播出,以电视文艺的方式铭记这一年的美好开端,并邀约众人一起从新起点诗意出发。

节目于3月5日-14日在总台综合频道热播的同时,新媒体传播亦表现抢眼,斩获全网热搜/热榜超过 110 个,微博话题#中国诗词大会#阅读量破9亿。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等高度赞扬节目——紧扣时代主题,立足家国情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关注节目在融媒传播实践中的可贵探索,撰文表示:“《2022中国诗词大会》推出了顺应中、短视频的内容,期待让古诗词走入更多人的视野、走向世界,显示出视频传播潮流之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启发着我们以此为基础,在古诗词传播与立体沉浸、影像互动等视听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具新意的探索。

让古诗词与时代同行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廖祥忠

近年来,中国古代典籍、文物、诗歌、舞蹈、音乐等传统文化资源被以多种具有时代感、科技感的方式开发展现着,“国风”“国潮”已经成为青年时髦文化圈中的热点,古典诗词也不断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演绎方式走向大众。

自3月5日-14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又带来了一波古诗词热,也引发了我们对古诗词传播路径方法的思考。

古代中国是诗的王国,“不学诗,无以言”,诗词创作及传播之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在世界文明史上罕有其匹。进入新时代,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窗口。

做好古诗词的当代传播,让古诗词与时代同行,是传续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路径。

与时代同行,首先要突破时空阻隔、拉近时代距离。时移世易,古汉语似乎距离我们生活的当代很遥远,但经典诗词的生命力却可以穿越时空而经久不衰,其中缘由,除了文辞韵律之美外,还在于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以及依然逼真动人的情感体验。这也意味着,这份共情是助推古诗词传播的重要入口。

在《2022中国诗词大会》选取的节目主题词中,“江山”“味道”“少年”“出发”便是“今月已经照古人”般的存在,比如在“江山”的主题下,我们面对盛世中华、锦绣河山时的骄傲,于苏轼“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壮阔里能找到共鸣;在“少年”的主题下,我们砥砺奋进的决心,于李白“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慷慨处又看到了回应。

通过在节目里搭建出一个个思接千里、沟通古今的主题通道,让古诗词里的美学精神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无效方法。

古诗词的感染力归根结底源自于人,要提炼、展现、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关键也在于关注人的意志和情感。

“诗如其人”“诗乐舞同源”,古典诗词的魅力不只来自作品的艺术造诣,同样来自作者的人格力量,来自传诵者和演绎者的风采。如果说古诗词的作者已经让作品经受住了历史的大浪淘沙,那么当代的演绎者就是在延续和放大经典古诗词的绝世芳华。

《2022中国诗词大会》既展现诗词创作者们伟岸高洁的人格,也展现演绎者的故事。

节目中邀请的非遗传承人、空军飞行员、缉毒警察、搜救犬训导员、听障少年等时代传诵者,用本人的故事诠释古人的诗意、诠释古诗词的力量,可以让更多人晓得,古诗词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而是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

我们的时代正在飞速前行,富有未来感的技术层出不穷,但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不应让古诗词渐行渐远,而该当为古诗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元的展现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从长视频、短视频到中视频,再到多样态的流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如今的视频传播已经在中国呈现出全时空、全领域、智能化、全龄向的发展新势能,可以说,未来的智能时代将是视频天下的时代。

《2022中国诗词大会》推出了顺应中、短视频的内容,期待让古诗词走入更多人的视野、走向世界,显示出视频传播潮流之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启发着我们以此为基础,在古诗词传播与立体沉浸、影像互动等视听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具新意的探索。

古诗词的热度折射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味,而“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也是传媒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成功无效的文化传承必须注重与时俱进,如何在内容至上、深挖内涵的前提下用好传媒技术,精确生动地提炼、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旧是我们需要在传播实践中持续探讨的话题。

希望有更多优质的内容、精彩的创意、活化的手段被使用到文化记忆赓续传播之中,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