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家喻户晓,这首诗是孩童时期的启蒙诗歌,当我们刚会说话还不会写字的时候,这首诗可能已经朗朗上口了,还有一些孩子们把这首诗改编成了无数个搞笑版本,那么,这首诗为什么成为了著作,而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呢?
一.孟浩然雨夜醒来后,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中,告诉我们,春天的时候容易犯困,当作者睡到自然醒后,就已经是晚上了。那醒来之后是什么情景呢?听到的声音如此美好,处处闻啼鸟
1. 处处 用得好
这个处处写得特别好,为什么叫处处呢?刚醒的时候,意识比较模糊,稀里糊涂的听到外面好像有鸟叫的声音,但是鸟在哪里呢?屋檐上?树上?还是房顶上?窗台上?可能四处都有,所以这个处处很传神,就写出了刚醒的孟浩然,在听到外面的啼鸟声之后模模糊糊的形态。这一句与第一句那种“不觉晓”的味道写得愈加具体生动了。
2. 一个怜花惜春的人
为什么要想起昨夜的风声雨声?原来孟浩然关怀的是他院子里的花,是不是在风雨中凋落了,花落意味着什么?花落其实坐着想表达春天不知不觉的走了。
回过头来看这首诗,他写的是一个隐士,很悠闲,生活的自由自由,他对自然的变化特别敏感,对于春天那种生命的热爱特别的浓郁,我热爱的春天难道就在这一夜之间离我远去了吗?一个闲适的人,一个敏感的人,一个爱美的人,他是如何怜惜春天的离去。
二.李清照雨夜后醒来,关心的又是什么呢?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人都是非常敏感的,我们对比一下另外一首诗,就是李清照这位著名的女词人所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渠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次要写作者在昨天晚上雨疏风骤,既然有,那么就意味着她和孟浩然一样已然醒来,在回忆昨晚的风声雨声。
这个时候的李清照还很年轻,喜欢喝酒,也爱吟诗作赋,喝酒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第二天醒来有点晕晕乎乎的形态,但是这个时候李清照旁边有人,谁呢?她的丫鬟,“试问卷帘人”她问她的丫鬟,赶紧帮我看一下,昨晚那场风雨有没有把我的海棠花给损坏了。这个丫鬟就出去看了,回来告诉她没事,海棠还是那样,依旧。这时候李清照说,你这个傻丫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然后绿的还是绿的,红的还是红的,但是叶子肥大,但是花要凋谢了。
所以这首诗仍然是在写春天不知不觉在一夜风雨中走了,写下了一个诗人对春天即将离去的一种怜惜。
《如梦令》和《春晓》都是古代诗词作品中,写春天离去而依依不舍的那种感情,写得非常细腻,传神。
上一篇:跟着这套充满温暖的书籍,协助孩子从小建立诗词的记忆存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