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老师温馨导读
古诗词篇目从题材角度可划分为六大类,次要包括咏史爱国类、山水田园类、边塞类、行旅送别类、爱情类、其它类(包含哲理类、咏物类等)。今天乐乐老师给大家着重整理咏史爱国诗、山水田园诗及边塞诗,让我们一起来共同领略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一、咏史爱国诗
(一)咏史题材古诗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历史传统的民族,“出入经史百子”基本上是我国古代仕人的必经之路。诗人、词人“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便产生了咏史题材的古诗词。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代〕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赏 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本人“生不逢时的哀叹。言语奔放,富有感染力。
赏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 析
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意图还在于自傲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宋代〕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 析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雄姿英才,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显露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包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抖擞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赏
·贾生·
李商隐 〔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 析
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矛头所指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为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本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赏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唐代〕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赏 析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 诗人善于把本人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抽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赏
(二)爱国题材古诗词
爱国主义不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其内涵和特点不尽相同。中国古代诗人、词人的爱国主义是以忧国忧民为基点,以发愤抒情为方式。
·春望·
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 析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委婉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现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赏
·卖炭翁·
白居易〔唐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赏 析
本首诗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 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赏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宋代〕
辛苦遭遇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 析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本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初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澎湃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 析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想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谢,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赏
通过以上对咏史爱国题材古诗词分析,我们就可以总结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咏史爱国类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次要有:运用过去的历史事件、历史地点或历史物品作者对本身遭遇有感而发,进而表达本人的怀才不遇之恨或忧国忧民之情。对国家政治或百姓民生的关注。
二、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词以大自然的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它是诗人对大自然审美所结成的硕果。
·望岳·
杜甫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 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澎湃的景象,热情赞誉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显露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 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本人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本人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襟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决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抽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赏
·野望·
王绩〔唐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 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显露孤单抑郁的心情,抒发了难过、孤寂的情怀。
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诱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 析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次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 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襟怀。
赏
通过以上对山水田园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山水田园题材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次要有:1. 通过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观,表达隐居情怀,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2. 官场上的失意与厌恶,使得诗人们只要摆脱世俗日用和名利枷锁,尽情山水田园,寄情山水田园。
三、边塞诗
戍边是历代都有的军事措施,也是历代诗人歌咏的题材,因而衍生了边塞诗词。举凡写从军出塞,保土卫边,塞上风情,民族交往;或抒报国之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与边塞和平相关的生离死别,均属边塞诗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代〕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赏 析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 析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若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精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只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难过之情。
赏
·夜上受将城闻笛·
李益〔唐代〕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 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愈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示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 析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抽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本人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逼真感人。
赏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纳兰性德 〔清代〕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赏 析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初“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宗旨。极写出塞远行的贫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嗟叹,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赏
从边塞题材的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复杂,在部编本教材中,诗人、词人的感情次要体现为:1. 描写戍边战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2. 描绘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边塞生活图画,展示出边塞雄奇绚丽的独特景观和风土人情,进而表现本人对于边塞风光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3. 诗人、词人站在同情人民的角度去看待发生的和平,所以在诗词中不管是表现雄壮的军威,还是和平的惨烈,大都体现诗人、词人的反战意思和民本思想。4.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或者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誉。
诗词题材分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把同一题材的的古诗词作品归为一类,根据课堂中所总结的知识,总结同一题材古诗词的共同点,进而锻炼学生对同一题材古诗词作品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编:曹乐乐 贺中元 责编:谢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