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传统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这一天,月亮很圆人团圆,家人们欢聚一堂,享受难得时光。
好节日当然需要好诗词来助兴,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爱好者,记得关注我哦!中秋节到好诗来,今天我给朋友献上3首美好古诗词,带你感受中秋月的魅力。
第1首,《中秋宿邓逸人居》:偶与山僧宿,吟诗坐到明。夜凉耽月色,秋渴漱泉声。涧木如竿耸,窗云作片生。白衣闲自贵,不揖汉公卿。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得仁。从诗歌题目可以看出,刘得仁在中秋夜晚借宿在“邓逸人”山中的家里,享受山中月色的快乐。
首句一个“偶”,写出借宿的偶然,凸显了赏月的快乐。假如说,诗人和“邓逸人”是多年的朋友,可能也就没有这种“吟诗坐到明”的兴致了。
古人有白头如新,也有倾盖如故,诗人偶然遇到知己,又是中秋的好日子,自然是快乐加倍了。
第三和第四句写山中月色的独特美,不可以换到其他地方:山中本来清凉,何况月光又增添了寒意,使人都感觉有些凉凉的。而秋天秋高气爽,期待着一场好雨,恰逢山中清泉流过,满足内心所求。
第五和第六句继续写景,突出山中氛围的清幽,体现人物内心的闲适。从而有了结尾两句,称赞“邓逸人”隐居的情操,不为世俗红尘所拘。
古人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恰逢中秋月夜,山中没有白云,却有凉月,这是独属于隐士的美丽世界。诗人与世人分享这种美丽,让后人得以感受中秋月的诱人。
第2首,《中秋月二首·其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姚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是所有人的团圆时辰。然而,唐代时期的姚合就有一种辩证的想法,有一种“大宇宙”观念。
诗歌前两句是说,中秋节的明月,四海之内都看到是圆圆的美美的。而结尾两句突发奇想,说:“怎样晓得天下都能看到圆月呢?也许千里之外的地方,正下着雨刮着风,月亮躲着看不到呢。”
确实,按照“地球村”的说法,千万里之外,很多地方可能因为下雨的缘由而看不到圆月亮。这种独辟蹊径的想法,显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秋月的喜爱。
倘若不是喜爱眼中的“中秋圆月”,“爱吾爱以及人之爱”,诗人又怎样会想到千里外看不到圆月的人的感受呢?这就是一种大爱。
第3首,《中秋月》:自古分功定,唯应缺又盈。一宵当皎洁,四海尽澄清。静觉风微起,寒过雪乍倾。孤高稀此遇,吟赏倍牵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朱庆馀。没错,朱庆馀就是那个给张籍写诗的诗人,他借用夫妇新婚来试探科举结果,留下千古绝唱:“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而这一首《中秋月》,朱庆馀也写得很美,很有神韵。前两句说,月亮是老天安排的,既有圆,也有缺,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一句话,倒是与苏东坡“月有阴晴圆缺”意思相类似。
第三和第四句写中秋月的“皎洁”,带来全天下的新鲜味道,令人油然生出喜悦。第五和第六句细心写中秋月,风乍起,才发现天地是这般静谧;月光落,才感觉身上是轻轻寒凉。这种体验是难得的,看上去“静”,看上去“寒”,内心中却是热闹和温暖的。
结尾两句是说,诗人年纪大了,每年一度的中秋节也变得很难得了,所以他欣赏中秋节,就越发感觉珍惜,不得不吟诗一首表达对中秋节的喜爱。这样的结尾,余味悠悠,令人赞誉。
在文娱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珍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上一篇:中秋节最经典的10首诗排行,都是写月抒情佳作,哪首排在榜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