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三年古诗词鉴赏】广州语文九下册古诗词鉴赏——最有价值题目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广州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复习材料

(附最有价值复习题)

课内古诗

诗经•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重点字词】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日日夜夜的意思。

【重点问题】

1.本诗围绕一个“求 ”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2.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3.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答:《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由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4.出于此诗的成语有:窈窕淑女、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等。

5.《关雎》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慕、爱恋之情,其中被我们常用来描述美貌女子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这首诗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指什么?“所咏之词”指什么?

答:“他物”是指雎鸠和荇菜;“所咏之词”指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7.文中哪些句子写男子对女子相思的情景?

答:“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地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末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点字词】

苍苍: 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随

阻:险阻,(道路)难走。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重点问题】

1.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蒹葭、 白露、 道阻、 水中。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

2.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委婉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_美。

3.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答: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固执追求,坚贞不渝的人;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固执,主人公追随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4.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答: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固执专注

课外古诗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重点字词】

西京:指长安。

牙璋:调兵的符信。

凤阙:代指皇宫。

龙城:龙庭。

凋旗画:军旗的彩画暗淡失色。

百夫长:下级军官。

【重点题目】

1. 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答:“照”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用夸张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机,生动传神地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仿佛真的看到烽火已在眼前一样。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

2. 分析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的作用.

答:既表达出唐军奉命出征,辞别京城,奔赴疆场之意,又显示了出师场面的威严和严肃

3.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答:运用景物烘托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来描写这场战役。前句从视觉着笔:大雪洋溢,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也暗然失色。后句从听觉出发:狂风的呼啸声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错在一起。特别是诗人将意味军队的“旗”、“鼓”二字同时用上,便把战士们冒雪战役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场面,表现的愈加逼真感人。

4.这首诗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主题是表现一书生的从军感受。诗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写本人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句构思奇妙,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情

【重点字词】

将:偕,和。  

相期:相约。  

及春:趁着美好的春光。  

相约邈云汉:定期在云上相会。

云汉:天河。

【重点题目】

1.本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情。(或者:全诗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单之情。)

2.“永结无情游”是指谁与谁的交往?

答:诗中“月、 影 、诗人”三人。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由于政治失意、理想幻灭,而内心郁愤的思想感情。

4赏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答:这两句点题,写花间独酌。写出了诗人因理想破灭,对政治失望而产生的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消极思想。“一”字和“独”字,渲染出了一种孤单寂寞的冷清气氛,和后面的“无相亲”三字配合,抽象的写出了诗人在政治上独清无友,无人理解的悲凉处境。

5赏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这两句写邀月同饮。诗人只觉得只要天上的那一轮明月和最忠实于本身的影子,才是高洁的,是能和本人心灵相通的知心朋友。于是,在孤单寂寞中,诗人决定邀它们一同共饮取乐。这两句通过奇妙的想象拟物为人,让诗人得到了一丝慰藉,感情看似扬起,实则委婉地反衬出诗人孤单苦闷,无人理解的悲凉处境,让人更觉心酸。

6.哪几句诗能够表达诗人外在的超脱旷达?哪几句能看到诗人内在的孤单

答:“对影成三人、行乐须及春、相期邈云汉。”等几句诗能够表达诗人外在的超脱旷达;

“独酌无相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几句能看到诗人内在的孤单

《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既有对父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的哀叹

【重点字词】

驱鸡上树木:赶鸡上树。 

叩柴荆:敲院门。柴荆,指用树枝、荆条编成的门。

倾榼浊复清: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浊,有的清。榼,盛酒的器具。

儿童:长辈对年轻人的称呼。  

艰难愧深情:在这艰难的日子里,感激父亲携酒慰问的深情。愧,感激

【重点题目】

1.全诗歌只要一句写景:“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作者写鸡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答:联系安史之乱的背景知识,及杜甫颠沛流离的经历:兵戈不断,四处逃难,好不容易得到探亲机会,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鸡叫恰恰是体现了乡村难得的宁静,以及作者复归和平生活的片刻温馨。这在和平环境中是颇不容易的。

2.为什么“黍地无人耕”?

答: 因为和平还没有结束,未成年的男儿都去打仗了;那成年、壮年就更不用说了。这是说一切劳力都去打仗了,农村只剩下老人、妇女、孩子,有谁来种庄稼呢?诗人用简练的笔墨,描绘了安史之乱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这样理解诗句“艰难愧深情”中的“艰难”?

答:“艰难”首先指父老们生活的艰难,同时也指时代的艰难。

4.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中反映的一个主题,你能再说出两句吗?

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誉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重点字词】

登临:登高浏览。

临,从高处往下看。  

玉垒浮云变古今: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北极:北极星,比喻大唐朝廷。 西山寇道:吐蕃 

【重点题目】

1.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应是哪几个字?诗中哪一句与之相照应?

答: 万方多难。照应:西山寇盗莫相侵。

2.赏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答: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一个“来”字,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一个“变”字,浮云如白云变幻,世事如沧海变迁,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 这句诗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誉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3.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近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加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4.这首诗的次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次要内容:对祖国山河的赞誉,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议论天下情势,讽喻当朝昏君。

 情怀:抒发了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5.作者在诗的结尾说,日暮之时,他姑且学诸葛亮的样子,吟唱《梁甫吟》,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诗人因“万方多难”而忧伤,但无能为力,只要做一首《梁甫吟》一类的诗。;聊以自慰,寄托怀抱。

《走马川行奉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重点字词】

汉家:唐代 人多以汉代唐。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车师西门伫献捷:在车师西门外伫立等待大军报捷。

【重点题目】

1.诗句“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揭示了什么

答:揭示了风看似微弱实际无坚不摧的力量。

2.填空:“回首千年前的国土西部,有古人已经留下其‘石大如斗’、 ‘戍客望边’、‘大漠穷秋’、‘平沙莽莽’、‘野营无城’、‘关河青海’的诗言词句。”这里的“石大如斗”出自本诗的“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出自本诗的“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3.本诗衬托手法运用地很成功。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开头五句,写塞上黄沙莽莽,狂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情景,起到烘托大军压境,一场激烈战役即将展开时的紧张气氛,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汉家大将西出师”,巧妙地借对方的强大反衬出己方的更强。“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皆极言塞上夜行军之辛苦,次要是为了衬托将士不避艰险、勇往直前的战役意志和英雄气概。

4.表现战士们斗风傲雪的战役豪情的句子: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5.诗人在写大军出师之前,先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答:先写了环境的恶劣,更能突出大军出征的豪壮。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重点字词】

九重天:皇帝的宫阙,代指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无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弊事:政治上的弊端, 

“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拥:阻塞。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好收”句:晓得你远道而来定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重点题目】

1.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答:对比,“朝奏” 与“夕贬”, “九重天” 与“ 路八千”,让人感遭到诗人命运急剧变化,包含诗人对本人无故遭贬的愤懑之情。

2.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云雾遮住秦岭瞭望不到家乡,大雪堵塞蓝田关,连马儿也裹足不前。这句诗真假结合,实写大雪阻隔,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烘托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悲凉和抑郁的心情。

3.“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顺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的无怨无悔、甘心奉献的精神。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人在战乱时期和兄弟离散,抒发了骨肉相思之情。

【重点字词】

羁旅:漂泊他乡。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和平。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重点题目】

1.本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2.诗中“五处”具体指: 浮梁、于潜、乌江、符离、下圭。         

3.“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请你任选一角度赏析之。

答: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抽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叙兄弟离别之苦,抒发诗人骨肉相思之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重点字词】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声不起:描述鼓声低沉;不响亮。

报:报答。

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徕人才。

玉龙:宝剑的代称。

【重点题目】

1、此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役场面),后四句写(夜间袭击敌人的情景)。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得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答:“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构成看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运用夸张、比喻,写出敌军压境凶猛异常,守城将士处境艰难。

3.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答:号角声声,在萧瑟的秋天里回荡,将士们的鲜血与边塞的土地在夜幕下凝结而映出紫色。描写战役的过程,暗示战役激烈。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形态突现出来。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既描绘山水之貌,又暗示了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的美好情怀。

【重点字词】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重点题目】

1.开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二句匠心独运。你能分析它们匠心独运在何处?

答: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描述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只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无情,使本来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2.“眉眼盈盈处”, 用笔灵动、造语新奇。请你分析其妙用。

答:“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3.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节的什么事 ?

答:暮春三月,送鲍浩然去有好山好水的浙东。

4.这首词的构思很灵巧,善用比喻,幻想别致,试据此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把水波比喻为美人的眼神,把山峰比喻为美人画过的眉毛,比喻生动;后段又给行人安排了赶上江南春天的幻想,写得流畅、别致。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之痛,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重点字词】

南冠(guàn),俘虏的代称。

毅魄,英魂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

【重点题目】

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恨的心情。

赏析:“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答:风光无限的山河似乎也黯然伤神,在无语中落泪,天地广阔竟无勇士容身之处!吐露诗人在暮色中环顾四野,俯仰天地时的无限悲哀。

2.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时令和豪迈情怀。

答: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不止、战役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真是气贯长虹。

3.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请你据此作简要分析。

答: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乡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乡、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答:表达了诗人亡国的悲痛,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作者火热的爱国之情。

·END·

广州中考

权威试题·抢手资讯·名师辅导

长按二维码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下载APP

微信号:Gzzkxkj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