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谦谦小朋友三岁多的时候,我们曾一起去看故宫文创展。当时的小人儿对着墙上的每一幅画念念有词,美其名曰“作诗”。走到一幅荷花图前,他开始摇头晃脑地念:“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于是,我萌发了和他一起画古诗的想法。当然,一开始都是我本人在做这件事。我买了一个速写本,预备了一些蜡笔和马克笔。在小朋友本人玩儿的时候,我就抄一首小诗,再配一幅小画儿,虽然字和画都很拙劣,但这片刻的休憩与安宁让我觉得特别满足,这种感觉大概当妈的人都懂吧。
随着谦谦小朋友渐渐长大,他似乎对古诗有一些本人的理解,也情愿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我们一起给古诗配上小画儿,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是投入进来,全身心地放松,一边聊天儿,一边涂涂画画。
在画这首《小儿垂钓》时,他一定要本人涂色,他说,天空应该是很蓝的,这天天气还不错,小朋友钓鱼一定很开心,哈哈,四五岁小朋友的想法真可爱呀。
后来,我们又学习了一首《古朗月行》。这首诗理解起来也不难,小朋友迅速地会背诵下来了,我也只是简单地画了两朵云和一轮圆月,他看了一眼,对我说道:“妈妈,你还应该画一个欣赏月亮的人。”于是,就本人提起笔画了一个小人儿,穿着绿色套头衫,耀武扬威的样子让我忍不住笑,他本人也笑起来。
作为一个不会画画的妈妈,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和孩子一起去感受古人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体味古诗词文字和意境的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摇头晃脑地背诵下来。
恰好最近读到一本台湾妈妈写的《陪孩子画唐诗》,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位妈妈陪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快乐,也看到了一位小女孩在绘画中的创意与纯真。
这位台湾妈妈在给孩子讲《登鹳雀楼》时,一边讲解文意,一边用画笔勾勒诗中的山、水、楼,由此激发了女儿怀殊“画唐诗”的兴致。从此,母女俩开启了一段“读唐诗、画唐诗”的奇妙旅程。
在这一过程中,妈妈又发现将唐诗“生活化”和“现代化”,让女儿化身为诗中配角,去感受、经历唐诗所描写的各种意境,她就能画出有创意的诗画来。于是,就有了书中别出心裁的24幅唐诗画,以及妈妈对唐诗独特的讲解和对女儿的创意引导记录——
女儿怀殊创作的《登鹳雀楼》配画,有连绵的山峦、轻轻显露夕阳、飞翔的鸟儿、水边的小树、水中盛开的莲花、以及山丘和塔楼,她大胆地加入了各种想象,画面生动,充满童真童趣。
这是一首《静夜思》的配画。六岁的小怀殊用别样的方式来诠释,充满着幸福的氛围。对于成人来说,月光和月影带来的是思念故乡的难过与忧愁,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它就像游戏一样,可以带来快乐与欣喜。
除了陪孩子画古诗,作者还经常带女儿去旅行,亲身实地地去感受古诗中的意境。比如在为《枫桥夜泊》这首诗作画的时候,女儿并没有去过寒山寺,也不曾听过夜半的钟声,于是妈妈就带她去日月潭,在湖上泛舟,听玄奘寺的钟声。如此一来,就可以用迁移的思维去重现一种意境,孩子也能更好地去理解诗意。
在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我们可以看见作者对孩子的用心与爱。从唐诗入手,点燃孩子对文字、对绘画的热爱,这个方法值得妈妈们思考与自创。正如作者本人所说,在陪孩子画唐诗的过程中,她本人也收获满满。《陪孩子画唐诗》,是人生中第二个美丽的不测!
在古诗学习的路上,愿大家都能收获美丽的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