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那个如风少年优雅站立,名字叫——“国学小名士”1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原标题:那个如风少年优雅站立,名字叫——“国学小名士”

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传统文化无疑成为综艺节目的又一个风口,特别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实施,让中华传统文化重新站在了新的起点。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点赞《国学小名士》,称“观看一个个小名士的精彩表现,感触最多的是孩子们‘腹有诗书’后的‘气自华’,也就是以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浸润,塑造孩子自信、优雅、从容的士子之风。如果说读下十年书后的知识量爆棚让人称奇,那‘听君一席话’传递的人格、道理和情思,则更让人追慕。而朝气蓬勃、知书达理的精神气质,必然更能让人受用终身,并惠及他人”。

其实,在国家旧事出版广电总局积极鼓励和力推原创文化节目以来,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呈现迸发态势,但大多以汉字、古诗词、成语等为主,并采用朗读、竞赛等方式予以展示

而山东卫视推出的国学益智竞赛节目《国学小名士》却以大国学文化为主打,在聚焦代表未来的青少年群体的同时,更为关注培养“小名士们”更多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塑造正确的三观并产生人格魅力。

以国学之名,先贤故里杏坛论道

国学,一国固有之学术,自先秦开始历代不断充实所构成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并以此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一词相传始于清末,盛于当代,所涉范围几乎含括并指点着每名国人的“礼乐人生”。

山东,昔日儒学发源地,孕育了伟大的孔孟先师,也是当今国学氛围最浓厚之地,自古杜甫就留下“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的名句,愈加衬托了山东国学氛围之浓厚。

9月17日,《国学小名士》“杏坛论道”活动来到先贤故里曲阜,在孔庙杏坛广场开讲“国学教育”,呼吁大众学习孔子“人不知而不愠”的内核,摒除社会戾气,学作人格完善的君子。

活动现场,“国学小名士队”与“曲阜才俊队”现场辩论,大展少年风华。两队选手能言善辩,引经据典。持正方的“国学小名士”队在论证“环境更重要时”,引用了“孟母三迁”、子路在孔子的影响下成长为孔门十哲的典故,力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持反方的“曲阜才俊”队辩驳也相当无力,孟子所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大学》所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名言都被用来力证后天努力的重要性。选手们对经典文化活学活用,奉献了一场国学底蕴丰厚的比赛,博得全场掌声。

“弘扬国学,启迪少年”,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此次将“杏坛论道”放到曲阜孔庙杏坛广场举办可谓意义深远。参加活动的小选手以及现场嘉宾也在活动后表示,他们在参观中感受历史,在辩论中切磋国学,在讲座里思考感知,正如节目里的国学竞技一样,此次曲阜行活动有意思更有意义。

《广电视界》了解到,《国学小名士》自8月17日开播以来,收视稳居同时段前三,同时在社交平台上收获高口碑。其中选手的出色表现和深厚的国学积淀、嘉宾评委的精彩点拨和评论、节目精良的制造质量精深的舞美呈现和镜头表现、扎实的节目内容都收获一众好评,被业内评论为2017年文化类节目的精品之作。

引领少年亲近国学,让国学更青春

“国学竞技不是今天的发明,是古往今来都非常有看点的一种方式,从‘杏坛论道’‘百家争鸣’到三国的‘舌战群儒’都有很强的竞争性、代表性。”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芃表示,作为一档季播节目,比赛的方式更容易结构单期以及整季节目,构成故事情节的连续性,使戏剧冲突更集中,也会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山东卫视此次推出《国学小名士》以大国学为核心,不局限于大家更为熟知的古诗词、成语等,而是将更为广泛的国学概念包括历史、文学、山水等内容作为节目的立足点,让世人清楚,国学不只限于背诵和朗读,更是能够沁入心骨并成为影响每个人行为的规范。

脱胎于已经举办了四年的经典诵读电视大赛的《国学小名士》,在青少年群体中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在选手的选择上依然将参赛选手设定在十八岁以下,无疑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决定,从十数万国学少年中精挑细选的来自于全国乃至于国外的108位青春少年,并从中遴选出“北斗七星”选手。

“名士”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真名士自风流”的“风流名士”也可以称之为“雅士”。例如嵇康、阮籍、王羲之等都属于大名士。《国学小名士》节目评委、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奖获得者马伯庸认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能够做到知书达礼,明智识度,足可以称之为当日之名士。

“少年是传承国学的希望,也唯有少年最能让国学在当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们的那种朝气、精气神,会感染每一个人,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吕芃进一步说道。

众所周知,今年文化类节目十分火爆,但就节目模式和形状而言确也进入了瓶颈期,在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诗词、成语、戏曲以及朗读类的节目之后,总有单一寡味之感。而《国学小名士》的出现,让观众看到更为广阔的国学范畴。同时,108位翩翩少年以聪敏、博学、自信、阳光的抽象让观众不由拍手叫好。

历经千年的国学,融汇了国人对行知的理解和认知,国学是美的,美在精神、美在格局、美在风骨、美在空灵。

进入鼠标和键盘的时代,国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与之构成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在减弱,在日趋浮躁与嘈杂的世界,也许我们会忘记某些传统和文化,在精神上予以我们慰藉的传统也有所遗失。但是国学与之所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国人的世界观里根深蒂固,好像过年要吃饺子一般。

《国学小名士》意图从小切口透视大环境,以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少年群体为切入口,引领青少年群体对国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关注甚至喜爱,让国学理念沁入筋骨,内修于心、外修于行,在全社会掀起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这是作为电视媒体所要承担的责任与担当。

与时代相融,让国学不再生涩难懂

现阶段制造文化节目,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包括今年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连续印发多项通知对传承传统文化进行扶持。

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如何用现代言语和表现方式将生涩难懂甚至于佶屈聱牙的古诗文等表达得更为贴近现在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目前的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如何保持原创全新的节目形状?显然,这也是不小的考验。

“最大的制造难点是如何做到不同。”《国学小名士》节目制造人、紫葩传媒CEO 夏欢欢坦言,近几年出现了扎堆于某一题材的现象,因而,特别需要从题材到模式上做出改变,避免为文化而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学小名士》定位国学题材是精准的,节目模式上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紧密的、独创的。同时,节目组将大国学、大文化拆解成碎片化的小知识,通过文娱化的知识竞赛式的电视方式进行演绎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被选手们喜爱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郦波表示,《国学小名士》与其以往参与的节目有很大不同,国学概念是副本清源,背后包含着一个族群的价值观和信仰。因而,真正的国学复兴,要找到它的精髓和核心,而他在这个舞台上找到了国学命题的回归。

《国学小名士》制片人房经纬在谈到如何立体而直观地呈现国学节目时表示,首先通过每期一个大主题,比如:秦风汉韵、唐诗宋词、山水中华等主题,以便更好地组织资源,提升吸引力。同时,每场对决都会有创新,采取不同的游戏结构,比如分进合击,九攻九距等方式。另外,就是题面做到尽量生动,寻找有现实关联的内容,并充分发挥三位评委解读上的趣味、细节和深度。

完满呈现最佳的舞台效果,节目组煞费苦心,其舞台变化与节目“斗转星移、层楼摘星、觅迹寻踪”等独创环节紧密结合,诸如在“斗转星移”环节,舞台的主logo背景、环屏背景、百人席的桌屏都会以星空为主题。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舞台的设计外型感,充分利用和拓展了舞台空间。拍摄方面,节目组也进行了360 度无死角设计,包含3个天眼、伸缩臂、电动轨道在内的17个机位全部隐藏拍摄,观众会感遭到极佳的视觉体验。

如今,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国人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归属感、骄傲感以及文化自信。《国学小名士》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在一问一答中,让大家愈加熟知我们的国学;而选手不再局限于传统学霸,而是国学爱好者,小小年纪,风骨自成,且歌且行且从容;专家不是文娱的点缀,而是以“识”服人。这些细节之处无疑让《国学小名士》真正做到了“有文化的文娱、有文娱的文化”。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节目讲好中国少年们的故事,带动更多的青少年们来喜欢、传承国学,让孩子们了解何为真正的“名士”,去争当社会需要的“名士”,在青少年一代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辑:李雪昆前往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