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张雷咏诗集《大江东去》研讨会在汉举行,用古诗词留下时代的生命体征1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极目旧事记者 夏雨

4月10日,张雷咏诗集《大江东去》研讨会在汉举行。二十余位作家、评论家作出精彩发言,带领现场读者,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5所学校10名文学相关专业学生,一同走进张雷咏的诗词空间,和他“何惧雪霜凝素裹,顶风抖擞不低头”的人生旅程。研讨会由作家、诗人易飞掌管

打开凤凰旧事,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细小处见哲思

“淤泥裹脚弯腰急”,记溪沟捉鱼的小儿童趣;“月下似有红衣,莲动应是舟移”,写荷塘欢饮的生活小景;“游人喜见田园画,几桌茶棋送夕阳”,绘乡村脱贫剪影;“斗罢新冠又出征,长堤百里万千兵”,颂庚子年英雄之城的壮志雄心。

诗集《大江东去》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今年1月被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收录了湖北诗人张雷咏近十年来创作的200余首诗词作品,共分律诗和词三辑,题材涉猎广泛。

张雷咏不只还原了许多生活现场,将母亲、顽童、邻里,与故乡的农事、节庆,河流、蝉鸣、轻风、云翳细细勾勒交错,将他对于现实的观照、思索注入笔端。

“无论是《人生三大苦》,还是《母亲》都能见出诗的底色,诗人的成色,诗意流淌出来的是陈旧乡村的文化传承和过苦日子人的进取奋斗精神。”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副院长蔡世平在序言中说。他还提到,张雷咏在对细小事物的关注与描摹,从寻常处生发的愚人之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甘蔗,这种制糖农作物,多数人可能只晓得它的‘甜’,却少有人晓得种蔗人的‘苦’。两湖地区甘蔗的收割期在冬天,正是寒冬腊月,北风刺骨,蔗农要把它收割打捆,然后运到糖厂,其劳动强度不是亲历者不能体会。诗人亲历其境,才有‘寒流度尽身终壮,残雪融时味更浓’的深切体验。”他评价张雷咏的诗留下了这个时代的生命体征。

张雷咏向极目旧事记者引见,诗集里有许多诗是其人生旅程与追求的写照。“我用诗的文字和言语追随酒的真谛。这些的确是我生活的积累,苦闷的砥砺,情感的迸发,痴狂的外化。多少个夜不能寐,多少次醉后微醒,是这些诗句陪伴着我,折磨着我,狂放着我。”

诗集有三“气”

研讨会上,二十余位作家、评论家及三农等相关领域专家,就《大江东去》发表感言。

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刘益善引见中国当代诗歌可分为三种:一批处在先锋现代前沿的诗人,表现诗人内在的发现与感觉,讲究诗句的自然节拍美,与国际接轨;一批40后50后60后的非先锋诗人,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特征,又自创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理念;一批是承继中华诗词的技法及传统,写旧体诗歌人。“张雷咏的诗属于第三品种

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高晓晖用“烟火气”、“文人气”和“英雄气”,总结了他读《大江东去》后最强烈的感受。“所谓烟火气,是诗词接地气,有强烈的生活现场感。有地域风味,乡土风情,有恋乡情结。有生命形态逼真呈现,有生命的温度。有‘把酒话桑麻’的人性温暖。如《打鱼翁》‘月下捞河鲜,堤边柳若烟。笑迎晨练客,喜获鲤和鯿’;所谓文人气,是诗词中包含的文化底蕴。表现为对历史文化的深入解读,对自然物像中所含哲理的思辨与发掘,对文人趣味的摹写。如《读杜甫诗》‘悲歌一曲论千古,动地惊天泣鬼雄’;所谓英雄气,是诗词中所蕴藏的豪放雄健人生理想。是对无惧无畏的人生追求的礼赞。如《竹》‘何惧雪霜凝素裹,顶风抖擞不低头’。”

在高晓晖看来,烟火气,使诗词有生命的鲜活和乡土的生趣;文人气,使诗词有文脉传承的精神气象和中华文化浸润的独特神韵;英雄气则使诗词有豪迈雄健的节拍和昂扬不屈的魂魄。

对于与会嘉宾的发言,张雷咏感叹“这是对诗集的鞭策与提升,是对我诗歌创作之路的指引。”他回忆,2021年12月末,《大江东去》首发式曾在北京雍和书庭举行,也曾与相关专家有过一次心灵的交流。时空已变换,忐忑的心情却还是一样。正如“蔡世平先生在序中说我是通过诗歌寻找生命价值与永久的诗人。这个评价让我很忐忑,是对我的谬赞与抬爱,更是对我的激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