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诗歌赏析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伴随人生体验的丰富而不停旋转式持续晋阶。
提高诗歌赏析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本人去写诗,尤其是传统诗歌~
比如玄学派,如英国约翰·多恩(John Donne),中国李商隐,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人生的高度社会独特经验结合起来,使用各种隐喻,诗作带有格言练达感、奇特想象感。如果尝试写类似诗歌,很快就会发现情感深度和隐喻能力的差距,从而在反复学习中快速全面提高诗歌鉴赏及表达能力。
举个例子“此情可待成追想,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样的句子,就要比“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的直白,或“未题年少轻狂,今夕梦里几度开”的简单,或是类似“记忆像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的描摹,情感来的浓郁得多。
后人“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显然就是对李商隐《锦瑟》的模仿之作。但意象模仿的很好。在模仿创作过程中,清朝诗人纳兰性德反复鉴赏最高格的诗歌意象,因而他无论本身诗歌赏析能力,还是作诗能力,自然直接飙升。纳兰性德后来也写出了诸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具有同样高度,然而再也不是模仿,后人读来只会联想诗人本人风格的高格诗句了。
再读读约翰·多恩《丧钟为谁而鸣》,类似的充满哲思和关怀的作品。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可以独全,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无论谁死去,都是本人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分子,因而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
这样的诗歌意象,考虑诗句创作是比较简单的。然而,你会很快发现,它的精华或者说独特气质在于它蕴藏着的大气大爱、悲天悯人的思想内涵,而这些,显然是诗人的特有气质,无法模仿而成。
只需你去直接写诗,那种鉴赏力的直接提升,和纯阅读时候的感受就会截然不同。因为你自然而然要去思考很多深层次的关于诗歌本质的问题。比起阅读,写作时人的思维深度要远远超越前者。
再举个例子,俄罗斯民族能够诞生众多的各类艺术家,而被誉为艺术的民族,次要就是因为漫长的冬日,人们无法从事各类其他活动。所以,有遭到过教育基础的人们,特别是贵族们,就都喜欢在家里写写画画弹弹唱唱,从事艺术实践的人们基数多了,那能冒尖的艺术家自然也就数量大增了~
更多偏向意象和艺术的现代诗歌,这些就需要更多的阅读及思考领悟了~
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如英国的艾略特 (Eliot)、中国的顾城等。他们首先是现代诗人。因此阅读作品前,首先需要确立的思路就是,不能用传统鉴赏路径去理解。和观看不同类型的电影类似。
来读读艾略特《致沃尔特·德拉马尔》
“孩子们探察小河,发现了座荒凉的岛上/有一处浅灰色的荫蔽地方这里很荫蔽,也很危险水牛会在此处漫游/在暗的芒果树丛里/有许多蜜熊和白猴,影模糊的狐猴从一棵树滑到另一裸树/这些守护者,守护着很久以前的宝物”
或者读顾城《叭叭渣渣的致静》
“雪,用纯洁/拒绝人们的到来/远处小灌木丛里/一小群鸟雀叭叭喷晒/她们在讲本人的事/讲存谷粒的方法/讲妈妈/月芽怎样变成了/金黄的气球/我走向许多地方”
艾略特本人直接阐释过“诗人必须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包,愈来愈隐晦、间接,以迫使言语就范,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次序来表达意义。。。诗人想象的次序和逻辑不同于常人熟悉的次序和逻辑,因为诗人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而读者应该听任诗中的意象自在,而不必在意那些意象能否得当,就能遭到很好的鉴赏效果。”
而顾城的阐释则是“古典主义的方式,它非常困难,那么仅凭着这个困难它就排斥了许多投机者;但同时呢,也培养了许多的匠人,束缚了精神。现代主义,它给精神的解放提供了宽大空间,因为它完全地解放了方式;可是要是没有精神呢,那它这解放的方式,也就成了投机者的聚集地。”
两位著名诗人都给了阅读现代诗歌的方式:那就是不要去探究具体含义,而是关注诗人表达方式~
现代诗歌鉴赏,首先你需要大量的阅读。这个量要大到你一读到类似现代诗风时候,就像听当下的流行音乐一样舒服自然,毫无不适感,先建立一种语境语感的熟悉和亲切。然后接下来再如前述一样,依然建议模仿写作。只需勤于创作,你很快就会完全顺应现代诗歌的艺术思维和表达方式,那么鉴赏能力就会与表达能力同时突飞猛进。那时再回过头读如上述二诗,你自然就会明白它们在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出来的。
看看80年代,整整一代中国热血年轻人,几乎全体热爱诗歌,热爱梦想,热衷写作。因而在这种氛围之下,各种流派和著名诗人辈出,不胜枚举,而且很多诗人都在国际文坛上遭到了高度注重和评价。除了顾城,还有北岛、芒克、江河、舒婷、杨炼、海子等等。受整个社会大氛围的影响,那个年代诞生的中国流行摇滚音乐(当时也叫做新音乐),很多歌词都是诗歌水准,如崔健、张楚等等。
附一篇诗歌创作实战回答~
再聊聊有关诗歌艺术的天赋,也就是灵性和匠心的差别~
就拿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诗,和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巅峰的李白和杜甫举例说明。
只需你尝试过分别模仿写作诗仙和诗圣的作品,那么很容易就能发现,李白的诗,是永远也无法模仿写作的。李白的诗才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天赋,那种千年才能出得一个的真正天赋。类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些诗句,只适合膜拜。因为它们真得不是思考和雕琢出来的,此曲只应天上有。李白配得顶级赞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而杜甫的诗句,抛开主题深度和情怀,单论诗句天成之感,略一思索便是写出来的。如果模仿习作过杜诗(或者说绝大部分古诗词),应该就能发现。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里面“无边”、“萧萧下”、“不尽”等词和短句,明显思考和雕琢痕迹浓郁;而“长江滚滚来”又是一种自然的观察和描摹。因而全体意象上,虽然很宏大,词句也极美,然而一眼仍是满满写作匠心。后世类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等诸多壮怀激烈的诗句,也都大抵如此。只需你去揣摩和尝试,类似诗句总是能写出来的,可能没有这么好,但是写到意境类似是非常容易的。所以,这也是海量古诗词中窠臼感很难摆脱的根本缘由。
再回看李白的同类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在情感共鸣上,它显然不如上述杜甫、苏轼、罗贯中等,包含将历史凭吊、人生感慨纳入诗句中来的极有深度和胸臆磅礴感。但是在遣词造句上,它就是典型的浑然天成之美。14个字没有一个有雕琢感,甚至连最简单的思考而得的感觉都没有。黄河之水是天上来的吗?显然这句纯属想象,而且真就带有即兴赋诗的感觉!“奔腾到海不复回”是自然描摹吗?和“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类似吗?显然也更不是,这就是一种思维高速豪迈扩散的意象凝结,目光所及之处,诗已在脑海中成句了。
两句诗就像随心随性而出的白话,具有口语朴素风格的同时,更带着不可复制的雄伟奇崛想象力!
浪漫主义写到李白这个高度,自然也就是三千年汉语诗歌的永久巅峰了。
还有一些诗歌类别,如人性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学向诗歌,或者意象特别丰富的纯艺向诗歌等等~
这些内容内涵、风格意象愈加复杂的优秀诗歌,鉴赏要更为复杂。因为它包含了更多的艺术审美拓展,人生体验和思考感悟。类似诗歌,多见于直抒人性的西方现代文学诗歌之中。
前者如法国十九世纪意味派诗歌先驱 波德莱尔(Baudelaire),后者如法国意味主义诗人(有的也会划分为印象派) 马拉美(Mallarmé)。两者都是诞生于19~20世纪世界文艺中心都城——巴黎。
波德莱尔《赌博》
褪色的扶手椅,惨白的老娼妓/染过的眉毛,温存惑人的眼睛/娇滴滴作态,干瘦的耳上响起/丁零零宝石和金属的碰撞声/绿色台布,围着没有嘴唇的脸/没有血色的唇,没有牙的牙床/手指因为可怕的兴奋而痉挛/搜索着空口袋和微颤的乳房/肮脏的顶棚,一排暗淡的吊灯/一片巨大的油灯把光亮射向几位名诗人阴云密布的额顶/他们把带血的汗挥霍得精光/这就是那幅黑色的画,夜梦里/我看见它在我的慧眼下呈现/而我,在这沉寂的巢穴的一隅。。。
马拉美《牧神的午后》
牧神:/林泽的仙女们,我愿她们永生/多么清楚/她们轻而谈的肉色在空气中飞舞/空气却睡意丛生/莫非我爱的是个梦/我的疑问有如一堆古夜的黑影/终结于无数细枝,而仍是真的树林。。。在久久的独奏中入梦,梦见咱俩一同/假装害羞来把四周的美色逗弄/让美和我们轻信的歌互相躲闪/让曲调悠扬好像歌唱爱情一般。。。当这片森林染成了金色和灰色/枯叶之间升起一片节日的狂热/埃特纳火山!维纳斯恰恰是来把你寻访/她真诚的脚跟踏上你的火热的岩浆/伤心的梦雷鸣不止,而其火焰渐渐消失/我捉住了仙后/逃不掉的惩罚。。。
阅读波德莱尔,单纯诗歌艺术已经不足以协助你去鉴赏诗歌本身了。读者需要的是生活。直接地、投入到全面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的体验。常规守旧、按部就班的传统生活无法协助你的理解;只要拓宽人生体验,接触社会三教九流,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拥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在阅读具备同样深度人生体验的诗人写出来的诗歌作品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理解深刻的人性以及自动思维升华。
所以,阅读波德莱尔,有人读出哀郁、有人读出自在;有人读出深刻、有人读出淫荡;有人读出底层巴黎心酸、有人读出崇高精神意象。。。这是优秀诗歌带给人丰富体验和激发思考的魅力所在。
而阅读意象特别丰富的马拉美,则需要思维保持最大程度的发散。很多时候需要一种接近于精神游离、甚至自动探索神经分裂的体验形态。大量的幽晦奥秘、灵动飘逸、奇特的文字意韵、思维碎裂、将生命体验、人世感受,以一种完全创新并难以揣摩的方式,转化为文字和言语的表达方式,则直接带动了诗歌创作的彻底革新,并且引领人类文艺开始告别整个古典艺术时代,从而迈进二十世纪的新篇章。马拉美是竖立现代主义艺术价值观的最重要诗人、和艺术家之一。
关于诗歌赏析能力的基本学习修养~
如果你的诗歌阅读深度和范围都较浅,又想提升诗歌赏析能力的话。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从20世纪那波最伟大和相对通俗易懂的国际诗人们开始阅读。比如俄罗斯的茨维塔耶娃(Цветаева)、印度的泰戈尔(Tagore)、美国的惠特曼(Whitman)、西班牙的洛尔迦(Lorca)等等,中国可以读读徐志摩、戴望舒等。他们的诗歌风格大多都比较传统,但又不是很古典,带有少许晚期现代主义审美,很容易让人读出美感。现在看来,相当于经典的流行音乐一样。
西方古典诗歌,可读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a)、英国莎士比亚(Shakespeare) ,其中彼特拉克的译本比较好读,莎士比亚的各种译本就很难受,不同言语的诗歌性差异问题很大。中国古典则必然唐诗宋词。另外如果再想往上溯源,欧洲可读但丁 (Dante)《神曲》、《重生》,中国再往上的,除了少数魏晋六朝诗人如曹丕、陶渊明、谢朓等等,类似《汉魏六朝乐府》或再往上的《诗经》、屈原《离骚》《九歌》《天问》等,则都需要有很深的古文功底才能阅读了。
最初,聊聊读诗写诗与灵魂秉性的关联~
“写诗首先在于做人。”这也是顾城语的话,他还说:“这句话,似乎比所有硬木椅的车厢还要陈旧了,然而,我还是相信的。如果诗人心中没有太阳,又怎样能给花朵以颜色呢?”
读诗也同样在于人和人的本质之差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样的思想极纯粹、言语极纯净的诗歌,只能由内心永远像个孩子般的诗人才能写得出来。而能够完全领会,或大部分共鸣领会到它们的纯粹、纯净之美的读者,也必然心中拥有一颗不会被世俗污染、人性成熟而完全覆盖遮盖的童真心灵。
最好的诗歌,就是思想纯粹和言语纯净的诗歌~
另外,约翰·多恩已经说过:“我为了本人的信心己经战役了一生了。如果我们能在这儿打赢,在任何别的地方也一定能胜利。世界是如此美好,真值得为它而战,我真不想离开”。只要为信心而真实拼搏奋斗一生的人,才能写出“我是人类的一分子,因而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这样的博大襟怀的诗歌来,因为这就是他一生所思所想,这就是他的人生。
诗如其人这东西是模仿不来的,甚至非我同类会有物种之间的天性相斥之心。不过,世界好在很大,无论物种、或是不同的人、不同艺术流派,总会有几款适合你的口味。去寻找它们就好了~
直接提笔创作是诗词鉴赏最深刻的体验方式;
多读多写,是快速提高诗歌鉴赏力及泛艺术修养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诗经》羔裘,原文,译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