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唐诗三百首》全背下来是怎样的体验?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不晓得答案里面有多少真正去背过,但我相信真正完全背完,而且背熟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的人绝对不多,我是真真正正背过,这是个动辄一两年的大工程。

我儿时在家学教导下背过,真的是忘得差不多了,后来都已经成年了,某段时间非常消沉,再次背了这两本书。

答案里面有人号称一天30首,50首,这样计算下来,一周或者五天都能背完。

我是绝对不相信的,我觉得很多号称几天背完《唐诗三百首》的人应该是没有背过,不知道难度,在信口开河,50首啊,精读时间都可能不够,释义,作者生平,诗词背景,再精读一下诗词,可能就差不多一天了

唐诗三百首是按照体裁分类的,五言绝句最好背,但到了后期,我觉得遇到一首长一点的诗歌,一天就过去了,比如我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真的背了一天都没背完。

现在想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似乎连接多么自然,顺口就出来了,但在那时候,一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记得真的太痛苦了。

背诗我觉得速度根本快不起来,除非你们说的背诗,合格标准和我不一样,读完,合上书能诵读,或者隔了一小会儿还能复述,这就算会背,我才觉得一天50首有点可能。

但我觉得这样完全是刷数据,给本人一种我努力了的印象,无任何实际意义。

我们背诗是为了加强文学修养,如果不能烂熟于心,随时想起随时使用,如果不能从容涵泳,灵活使用,刷数据又有何意义?

背诗,什么叫会背,又有何标准?

滚瓜烂熟也叫会背,比如很多人的小学课文,那些古诗“春色满园关不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荷才露尖尖角”记了几十年都不忘记。

能完整背下来也叫会背,虽然要边背边想,达不到脱口而出的地步。

不完整,但记得很清楚也叫背,比如长恨歌我大概记得90%,琵琶行大概80%,现在还能想起开头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然后一路顺下去,两头会不会遗漏我就不晓得了。

当然,那种看完之后,立马关上书还能想起来也叫背,这就有点骗骗本人了。

在我的背诵中,我是需要设置遗忘时间的,我当然能做到读一遍,放下书籍就能复述,但是我绝不认为这算会背,真的就记住了。

因而我设置的遗忘时间在1小时左右,这期间我就去做其他事了,彻彻底底不想这些,然后一小时后能背出来,就初步通过了,然后隔这次检测2小时之后,还能想起,那就算真的记住了,写上一个合格的印记。

两头很耗时间,因而我一天的背诵速度也就两首。

就算我闭关,除了背诗什么都不做,我觉得我的极限速度也就在一天十首左右,这还不能遇上《长恨歌》这种超长诗篇,甚至《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种篇幅都不能。

而那些一天50首的速度,七天背完《唐诗三百首》全部的诗歌,我真的不晓得怎样来的。

真正背诗的过程需要预备很多,就拿我背《梦微之》的过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八度病,咸阳宿草三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首先要搞清楚历史背景,作者背景,作者是白居易,微之是指元稹,30岁的白居易在长安结识了23岁的元稹,他们为对方的文采精华而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对宦官专权、提倡轻徭薄赋。为了实现古代仕人怀有的那份安邦定国的雄伟抱负,二人同时参加了吏部的科考试,并且同时当上校书郎。

其次要搞清楚两头的句读,诗句里面的释义。

咸阳宿草,是指元稹死于大和五年(831)七月,次年七月葬咸阳县(治所在今陕西咸阳),距今已经八年。

我寄人间雪满头,读不懂的还以为这是个很美的雪景诗词,实际上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悲凉,是我暂时在人间,但已经满头白发。

背诗过程中是很麻烦的,经常忘东忘西。

我记得我经历了好几次反复,全部是发回重审,一小时后再来。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我倒记得很牢,但前面几句就辛苦了,夜来携手梦同游,为什么不是夜梦携手共同游呢?最后几下子我完全记差了,还有泪莫收,背成泪难收。

顺顺利利背到最初一句,卡壳了,忘了是什么

顺顺利利背到最初一句,夜台,为什么不是泉台?是泉台昏昧吧?

牢牢记住了最初一句,阿卫韩郎相次去,突然发现第二句又忘了,诶,是什么老身八度病?

总体而言,全背《唐诗三百首》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没有爱好燃烧,没有毅力坚持,是不可能的。

因为很难,所以背完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了,

晓得这六百余首诗,加上你杂七杂八中学时代背过的诗词,就能达到七八百首诗词,加上平日里搜集的楚辞,宋诗,明诗,纳兰词,主席词,加上一些唐诗宋词的遗珠之作,就已经逼近一千首的诗词储备量,

一千首这是个什么概念?这在普通人两头,完全是凤毛麟角,出类拔萃的存在,甚至足够你在CCTV中国诗词大会上面露脸。

即便是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诗词储备量让评委纷纷称赞,但武亦姝宣称的诗词储备量也不过只要两千。这可是诗词大会冠军。

普通人接受完十二年中小学语文教育,背完《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逼近一千首,其实论诗词储备已经足够笑傲无数人。

背诵的体验,和启发的话倒是有几点,可以简单谈谈。

1。《唐诗三百首》不能代表唐诗,背过唐诗三百首的人才晓得唐诗三百首选材的缺陷,最严重的问题是遗漏了太多经典之作。

被《唐诗三百首》遗漏的遗珠之作比比皆是,同理还有《宋词三百首》。

白居易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杜甫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而且不止如此,在唐诗三百首里面,最大的争议在《春江花月夜》和李贺身上,唐诗璀璨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落叶闲谭梦落花,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竟惨遭淘汰。

而李贺,在唐诗三百首里面全军覆没,不只没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无情天亦老”,没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也没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诗三百首虽然也有大量落选的名诗,但总体还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宋词三百首把大半宋词名家代表作漏了,柳永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欧阳修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晏殊没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苏轼没有“西北望射天狼”“枝上柳绵吹又少”,周邦彦没有“水面清圆逐个风荷举”,蒋捷没有“少年听雨歌楼上”,陆游没有“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没有“醉里挑灯看剑”“明月别枝惊鹊”,李清照没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背是一回事,才华是另一回事,对于诗文的理解,所谓才情,其实和背诵没多少关系,所以我坚持要先读作者背景,同时弄清楚句读,而不能死记硬背。

刷数据没有意义。

先来两道基础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平明是什么意思?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这属于什么体裁的诗?

再来一道高级题。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后世人评论这首诗,剪裁得当,请问这剪裁得当作何理解?

3。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生活中我很少掉书袋,

很多人会说你装逼,装什么清高。但我觉得就像我一个经典的回答:

“我不需要装逼,我本人就有那逼格,不需要装,格调和才情是我生来就有,或者后天读书思考来的,本来就是我的属性,我不需要假装本人有。

而有的人,看到风景只会挖槽真好看,以为别人都跟他一样言辞匮乏,看到古迹只能拍照发朋友圈,以为别人跟他一样都学识浅薄,看到旧事只能微博上当下键盘侠,以为别人都跟他一样跟风带节拍

当别人不一样,他就说别人装逼。”

但我反对向人炫耀,喜欢诗词的人,应该有平稳的心态,因而我很少跟人说我背过唐诗三百首全本。但对于饱读诗书的人,一句话,一个动作,依然流显露你的文采。

4,诗词的缘分

有的诗词跟你很有缘分,只需要那么一下就记得很逼真了。

这点倒很风趣

宋词普遍很长很难背,但我背《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仅用了几秒钟,扫了一眼就记下了,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浅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另一首很有缘分的词是《虞美人听雨》,

我记得当时本人去登山,用红色圆珠笔 抄在一个烟盒纸上面,边走边记,很快就记熟了,

这张烟盒纸,不断是我绚丽的少年时代的留念

可惜后来这张纸被人撕坏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