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语文的“活”法(韩秀清)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的活力语文教育主张及实践探索

前言

理想的语文,应该是什么样的?

该当是有深度的,能激发思维的活力,挑战我们不曾有过的思考。

该当是有广度的,让我们看到更辽阔的纷繁的世界。

该当是有温度的,和生活的脉搏一起跳动。

该当是有长度的,指向未来,与我们的生命同在。

这其中既有语文的专业性,也有语文的附加品,它生存的必需,也是生活的理想。

二十年,我不断追随这样的语文:安静的课堂中,有思维蓬勃的生长;纷繁的生活中,有心灵鲜活的跳动;在未来的生存中,有一份对精神的坚守、有一份不竭的活力还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人有本人的活法,语文需要本人的“活法”。这“活”法,是一种教育的姿势,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

语文,该当向“生”(生命、生活、生长)而“活”(活力、活水、活动、生活)。

一、活法

活法,指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591页)       活法,泛指灵活的准绳方法。(百度汉语)

活法,学诗所必须掌握的能灵活变通的法则。“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於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於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宋 吕本中 《<夏均父集>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5)

二、语文的活法

活法是一种生存的姿势,每个人都有本人的活法。学科也是,语文也是。也许在其他学科,活法相对统一,但语文的开放性决定了活法的多样性。语文该当以什么样的姿势出现?只要大致的方向,却没有标准的答案 。正是这种不统一,带来了语文多样的风景。

工具与人文的论争,核心素养的提出,都是对语文的活法的探讨。

每一个行走在语文之路上的老师,都在苦苦寻求答案。我也是如此。语文的一课,如人生的一天,语文的二十年,如我们的一生。每一课的精益求精,是对语文之法的探讨;二十年的上下求索,是对语文活法的追随

在探讨语文之法中,我探寻语文的“活法”,最终寻找到了本人语文的“活法”和“活”法。立足于生命、生活、生长之上,语文是诗意的栖居和现实的生存。语文作为鲜活的存在, 应该活力四射,有“活水”“生活”“活动”作为助推。

三、我的活力语文

语文的“活”,相对于语文的“不活”。所谓不活,即机械的、僵化的、狭隘的语文。语文的世界是辽阔无边的,但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语文的活力被功利主义的绳索套住、被应试主义的大山压住。

“不活”的语文有几个表征:

一、 不读书,只读教材,几篇课文包打天下;

二、 语文学习轻体验,重套路,动辄答题技巧和答题模式;

三、 题海众多,考试主义占领所有的课堂;

四、 视野狭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对生活的敏感和思考;

五、 作文为文造情,附会附庸,缺乏为人生的真实写作。

“活”语文是为生命的语文,是为生长的语文,是为生活的语文,是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现实世界。建立于“三生”(生命、生活、生长)的语文,其核心是“活力”,其途径是“活水”(阅读)、“生活”、“活动”。

四、“活”的主张

活力、活水、生活、活动

语文向“生”而去,首先必“活”而生。语文是充满活力的,因为她面对生命,解读已经的生命和现在的生命留下的思想密码。每一次课堂,都是对话,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旅程。因为发自内心的感动,课堂充满活力;因为积极的思考,生命充满活力;因为奋力的攀爬,思维充满活力。

(一)活水:深度阅读与广度阅读

活,活水      ——“问渠那得清多么,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即阅读。

课堂的阅读,要获得活力,需变死水为活水。知一篇,进而知一类,进而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但课堂过多的讲授、灌输,让阅读得到生长的活力。只要真正贴近文本的阅读,只要真正贴近学生的阅读,阅读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活水。仅有知识的阅读是死的阅读,不但对一类文章不会阅读,就是一篇文章也很难深入其中。

课堂的阅读,要获得活力,需和外界的大江大河对接,有序推进课外阅读。

虽然有教材这个精桃细选的读物,我们依然要阅读。教材是我们生存的村庄,虽然这里有美丽的风景,有精心设计的田园,但世界那么大,我们还需要去辽阔的世界去看更多的风景。阅读,只要更多的阅读、有指点的阅读、有主题的阅读,才能谈及语文素养的真正构成。课外的阅读给了我们更瑰丽的风景,而课内的深度阅读同样也不可忽视。

1,课堂深度阅读之“活”

语文课堂的使命在于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怎样培养真正的阅读者?需要教师熟悉阅读的规律,熟悉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小说的阅读为例,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三要素法——人物、环境、情节,但我们都晓得,仅仅具备这些是无法打开小说之门的。高中必修教材中六篇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愿》《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选修中有《中国小说欣赏》与《外国小说欣赏》。学生学完这些小说,怎样才能学会读小说?我结合学生的阅读误区和小说创作的规律,进行了系列的探讨,构成了关于小说教学的系列研究:

有毒的经验

你可能读的是小说,也可能是故事——小说的细节

没有什么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小说的思想

小说作者的心机——小说的意图

不是倒着讲究有悬念——小说的顺叙

隔墙有耳——小说情节的推动

必要的废话——小说里的反复

另外,《桥边的老人》获洛阳市优质课一等奖,论文《六次反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

2.课外广度阅读之“活”

语文,需要课堂阅读的深度,也需要课外阅读的广度。课外阅读历来是人们提得多,但落实得少,学生时间的无限,让很多人晓得阅读虽然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方式,但走起来不易,甚至不如刷题来得干脆、保险。教师不晓得如何导,学生不晓得如何读,是课外阅读面对的问题。然而,语文要为学生的精神打好底子,就必须在这样的路上坚持走下去。

如何走?

语文要活,须得有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课外阅读要活,须得对名著阅读进行指点和有主题的多文本阅读相结合。

不断是语文阅读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几年来,《论语》《道德经》、《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红楼梦》《水浒传》等书,我都带学生进行过深入的阅读。

在这一方面的探索成果如下:

编写了《高中群文读本》(共5册)、《名著导读群文读本》《写作群文读本》,获得洛阳市教育局优秀校本课程奖,发表《群文阅读在高中阶段何以冷落》《用多文本阅读搭建写作的台阶》,论文《以篇组群,以群助读,以读带写》获得洛阳市优秀论文一等奖。省级课题《高中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获得立项。在省多文本阅读会议中,做“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的报告。

按照主题式阅读的这种思路,我主编写了《高中新课标同步作文》(河南科技出版社)、《初中作文方法大全》(新疆建设兵团出版社)等书。

(二)生活: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活,生活。

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也是要走向生活的。生活是语文的土地,只要脚踏生活这块土地,语文才能汲取无限的力量。

生活语文化,将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情境,这是语文学习的路途;语文生活化,将语文使用于生活,这是语文的终极目标。

语文是为未来生活做预备的。以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实施为例,经典的阅读是服务于生活的。在这一模块的实施中,我采取的是经典与现实链接的思路。省级课题《诗歌教育与人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采用的都是这一思路。论文《经典,如何研读》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在洛阳市高中语文教学会议上做《选修的两翼》报告。

生活也可以语文化。

语文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针对学生写作中闭目塞听、闭门造车的现状,我开设了每周时评课,带领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心里装着天下的学生,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

新词新语和流行文化,在高中的教材上,只是一节课。但确是我们每个学期的必备节目。选修课“言语文字使用”,我带领学生梳理生活中的言语现象,《言语,在使用中鲜活》发表在《中学语文》上。和生活隔离开来的语文,好像在山洞里行走,单调、单调、了无生气。一旦语文和生活打通,我们外行走中,既能看到两岸山色,也能日行千里。

(三)活动:活动课与活动课程

活,活动。人无时无刻不在活动中,教育本来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活动组合而成。课堂的本质是活动的设计。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生命不等于是呼吸,是活动。”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说:“具有创造性活动的意识是巨大的幸福,也是人活着的伟大证明。”

语文也是如此。语文不等于听和记,是活动。在活动中体悟,在活动中生长。言语,本就生长在活动中;文学文章,需要活动唤醒。在活动中体悟,在活动中生长。没有生命体验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至多,不是完整的语文课。有活动才有活力。

此处的活动,我们指的是精心设计的、让学生参与体验的语文活动课和语文活动课程。

语文活动课,是指服务于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手段。如将文言传记改编成课本剧,旧事的学习中通过旧事联播的方式练习旧事的压缩,《红楼梦》的阅读中举行《红楼梦》知识大赛、《红楼梦》才艺大赛;议论文的写作中举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诗歌的阅读中举行诗词朗诵比赛、诗词知识大赛等。

语文活动课程,是指为实现学生的某项语文能力而专门设置的系列活动。如: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发表本人观点的能力,我们开设了时事评论课,课程包括时评阅读系列、时评写作系列,时间为一个学期。活动包括阅读、写作、展现、修改等环节。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生命的体验是阅读的催化剂。对于阅历较少的学生,活动不失为弥补的途径之一。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言语文字使用》的开设中,围绕其“使用”二字,我们做了大量的活动课探索。其中《美丽的汉语》获得省级电教课一等奖。

结语

一名高中生,在基础教育里要呆上12年。

12年的光阴里,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课堂。

课堂的时间里,小学的四分之一给了语文,初中的近九分之一给了语文,

高中的近九分之一给了语文。

语文是和学生天天见面的学科,是高中毕业了语文却不会毕业的学科。只需阅读和写作还在,语文就还在,它也许会陪伴我们一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语文的活法,何尝不是一个人的活法?

追随这样的语文:它熔铸了对生活的思考、引进阅读的活水、它有个性创意的活动,带来一段活力四射的旅程,也指向未来生活的航程。它是学生们终身难忘而又终身能用的语文,诗意和现实同行,云端的漫步和贴着地面的步行并存。

当生命和充满活力的语文相遇,那应该是一份精彩的生活。

(作者: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韩秀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