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默
2月7日,是2023年东莞两会政协委员报到的日子,东莞也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广大委员们将聚焦东莞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依法履职尽责,为东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在多项提案中记者留意到,多名市政协委员在养老服务问题上尤为关注,面对众多难题积极地提出了各自的破题之法。
市政协委员刘蕾带来了破解养老难题的方法“家庭养老床位”,“家庭养老床位”是指依托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专业照料、近程监测等居家失能养老服务,使失能老年人在本人熟悉的环境中获得专业化养老照护服务。
市政协委员刘蕾
老龄化问题日益见长
市政协委员、民革东莞市委会副主委,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刘蕾在《关于推进我市“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建议》中指出,截至2021年年底,东莞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为38.17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3.36%,这表明东莞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东莞市有政府补贴支持的老人中,选择入住养老机构老人有约3000人,而选择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有13528名,其中重度失能的有6777人、中度失能的有6048人、轻度失能或能力完好的有703人。
刘蕾表示,虽然东莞市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不断添加,但护理型床位的数量仍较为无限,大部分失能老人居家养老。但从服务内容和质量来看,东莞市居家养老项目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数为家政服务,较少涉及其他服务内容如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征询等,另外,护工接受培训较少,专业素质不高,服务专业性不强。
对症下药破解养老服务难题
刘蕾认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能无效破解养老服务“最初一公里”难题,既处理了家庭照料存在的照护者精力、时间以及专业性问题,又处理了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紧缺的窘境,既满足老人居家养老意愿,又节省机构养老的床位费。
首先是加强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制度普惠制度建设,应尽快出台长期护理政策。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社保试点,并研究将上门医疗、医疗护理等符合医保领取范畴的纳入医保统筹。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地方与省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均有相应的支持项目,如民政部、财政部将通过地方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面向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10万张家庭养老床位、提供20万人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入选项目将得到专项扶持资金。因而,东莞市相关部门应支持并推动养老服务创新项目积极申报试点。
其次是医养结合基础上试点“家庭养老床位”,东莞市可以分阶段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当前可以先设立“家庭病床”服务,处理失能老人急需的医疗护理需求,再依托东莞目前较为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配套,结合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待条件成熟,逐步将家庭病床与家庭养老床位“两床”融合。
然后是鼓励养老机构建设“家庭养老床位”,通过设计合理的考核标准,鼓励养老机构积极参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可考虑将家庭养老床位与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建设按照一定的比例折合,合并纳入各镇街养老机构床位建设完成目标,以提高镇街层面的积极性。也可设计合理的补贴方式,如以奖代补政策,对于签约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机构给予奖励,对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涉及到的硬件投入等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并根据服务对象的经济和身体情况给予运营补贴。
最初是提升全体养老服务能力,可建立与护理学校、开设相关专业高校协同培育人才的机制。同时,智能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平安铃服务和适老化改造可以在既有基础上进行设备升级,并充分利用智慧养老平台提升精准服务能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冯小静
上一篇:“跟着历代名人来打卡,读着千古诗文游潇湘”永州邀客大湾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