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还是先从题目讲起吧。
滁州是一个地名。很多以前的地名,现在都换名字了,比如琅琊、广陵、兰陵等等,就像李白所写《秋浦歌》里面那个秋浦,唐朝时候叫秋浦郡,现在已经变成安徽省池州市下面的贵池区。但是滁州这个地名,不断沿用到现在。它属于安徽省,离江苏省也很近,尤其离南京特别近,就在南京的西北面。涧是什么东西?《说文解字》这样说:涧,山夹水也。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解释为夹在两山间的水沟。我们通俗一点说法,一般就是指山里的小溪沟。从这个题目的意思来看,就是写滁州西面的一条小溪沟。
滁州这个地方,虽然未曾去过,对我来说印象确实很深。这不光光是受韦应物这首《滁州西涧》的影响,更多的是被欧阳修那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深深吸引。至今还能熟练背诵一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当然背到最初,一个不小心背成了“太守谓谁?西毒欧阳锋也。”
《琅琊榜》里面的琅琊山便是此山了。
开始讲讲诗句,重点讲第一句,因为第一句用了几个诗词常用字,可以普及推广一下。
独怜幽草涧边生。
独,这个字,诗人是很喜欢用的。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小学三年级上学的。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二年级下要求背诵的。
再看几个名篇,晏殊排第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都是传世佳作。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些诗句里面的“独”都可以解释为独自,独自一人,独自我一人。
来看第二个字,“怜”,在古汉语一般做两种解释,一个解释为怜悯,同情;一个解释为爱怜,爱惜,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古代也喜欢把“可怜”这个词拿出来使用(当然是汉代以后),一样的,也是两个意思,一个解释为值得同情,一个解释为可爱,当然到了宋朝以后,也经常解释为可惜。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就是这么写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这里这个怜就是“爱惜”的意思。
白居易名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里的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
白居易另一篇《卖炭翁》里面说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里的可怜是同情的意思了。
接下来就是这个“幽”字,这个字在古汉语里最常用的意思,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视觉上,昏暗,深暗;另一个是从听觉角度去看,幽静,安静的意思。两个意思有时候是有点重合的,表示深处,偏远的地方。引申出去,直接可以隐居解释。
像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杜甫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整句话的意思是:独自我一人爱惜这小溪偏远处的小草。
百度出来几个次要的诗词网站,他们的翻译总喜欢一步到位,其实不利于古诗词的学习。比如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直接把独怜当做词语,来翻译成唯独喜欢,当然从字面意思看无可厚非,但看他们翻译整个句子,毛病就出来了。百度百科的翻译是“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独”的意思哪里去了?古诗文网的翻译是“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其实,唯独喜欢涧边幽草,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唯独我喜欢涧边幽草”,这里唯独翻解释只要,即只要我喜欢,别人都不喜欢。另一个是“我唯独喜欢涧边幽草”,这里唯独解释为“只”,“单单”,即我只喜欢这个幽草,不喜欢其它。意思有一定区别,细心体会下,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好了,第二句“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一句的深和上一句的幽,意思接近,都是幽静,深处,角落,偏远相近的意思。
小溪上面有黄鹂在树林深处鸣叫。
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
这一句,各路神仙有不同的翻译,有人把春潮解释为春雨,我想是不太精确的。大部分直接翻译成春天的潮水。我们看古诗词网的翻译“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晚来急呢?能不能好好翻译啊?它是直接认作潮水了,试问,山里的溪流哪来的潮水啊?潮水是沿海江河的特产哦。我们晓得,春天的山里,尤其是梅旱季节,很容易发洪水,这里诗人看到的应该是洪水,来势汹汹,诗人觉得和潮水的气势差不多罢了。所以我的翻译是,春天的洪水夹着雨水,如潮水般涌动,在傍晚时分,来势汹汹。
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野渡:荒野的渡口,说明这条溪流还是比较大的,可以小舟摆渡。意思是:荒野的渡口空无一人,漂浮的小舟在独自横于水面。
韦应物的诗写得还算多的,真正成名的不多。说实话,除了这一首,我就熟悉另外两句“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韦家是名门望族,可惜韦应物生不逢时,二十岁不到就碰到了安史之乱,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经历了战乱。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战乱同时也协助了韦应物的成长,使他从一个富家子弟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的诗人。韦应物不断为官,就是职务不高,最高就混到刺史和郎中,从三品吧。滁州西涧这首诗,应该是韦应物在滁州当刺史期间写的。
一般讲古诗,我不喜欢讲诗人想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一种什么情怀,总觉得做这种揣测,很容易偏离现实本身,着实有些无聊。这首诗稍稍破例,讲讲一些隐喻。幽草,深树,这些幕后的,不为人知的事物成了作者偏爱的对象。或许正是印证了前面讲过的一个成语“瓦釜雷鸣”,那些泥做的锅子,霸占着一个位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而那些君子般的幽草,只能屈居一个偏远的角落,拥有完满歌喉的黄鹂,也只能躲在茂盛树林的深处练练嗓子。这叫小人得志,君子退隐。呈现给你的又是什么?是河水汹涌,如潮涌动,是系紧了绳子的小舟,它在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却又肆意横行。
是啊,为什么不做一条不系之舟?
苏东坡晚年曾说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个台湾的小姑娘写过: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
我是不系之舟
也许有一天
太空的遨游使我疲倦
在一个五月燃着火焰的黄昏
我醒了
海也醒了
人们与我重新有了关联
我将悄然地自无涯前往有涯,然后再悄然离去
啊,也许有一天
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
纵然没有智慧
没有绳索和帆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