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本人,给后来人
这是我第二次考上外。去年第一次考,距离上外分数线差两分,也想过要不要换学校,做了很多功课,看了很多其他学校的题目,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太多了,还是最爱上外的简单粗暴!(宠溺且无法:上外可真是个让人惦记的小妖精呀!)上外的题目很有特色,不整一些虚头巴脑的背诵内容、模板套路,完全拼实力,拼基础,这也是我爱它的缘由!下面分为三个板块讲一下经验和教训:择校、备考、心态。
一. 择校
选择目标院校,除了考虑“梦想”、本身实力和难度(比如报录比),我还要提示大家一定要关注各院校的招生简章、参考书目和题型。招生简章一般在院校的研究生网可以搜到,真题你们可以到微信公众号(比如符学长的MtiPartnersChina)、微博、知乎上去搜索,当然如果黄皮书上有的院校也可以看黄皮书。(像上外这种不公布试题的院校就只能去公众号另辟蹊径啦!)比对一下你心目中几个目标院校的考题,做一下近年考题试试,选出你最拿手或者最感兴味的一套题。比如我不喜欢背模板类型的题目,如百科使用文写作,也不喜欢刷语法选择题、词汇题,所以比较喜欢上外的题型。根据以上几种目标综合选择院校,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当然,确定了最终的目标院校之后,也别忘了研究一下近几年的考题,找找规律,比如上外的题型是每三年一次大变化,而第一年备考的我还傻傻地背了好几个月词条……19年是最近的一次题型大变化,20和21年(也就是今年12月份的考试)都不会做大调整(小调整还是有的),想考的童鞋们快快瞧一瞧看一看了啊,考不了吃亏考不了上当!!
二、备考(初复试)
1.政治(全国统一命题)
我的政治倒是名列前茅……因为今年上外突然改革,政治不再算10%,而是100分了——也就是说上外取消了独特的技术分,所以我在政治上下的功夫比去年更多。我的整个复习是跟着徐涛老师的,当然跟肖大大或者腿姐也没问题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首先,我在9月份开始看徐涛老师的强化课程,尤其是跟着划重点。徐涛老师讲课贼精彩,就连我妈都很喜欢他慷慨激昂的音色,常常凑过来听。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或者不同符号区别重点:背诵重点、选择题重点、时政热点、反押题重点。徐涛的《核心考案》我从头到尾都跟着他过了一遍,看完一个单元就做配套的优学案,重点是选择题。大概不断到十月初才完成这项工作。
等到肖大大和徐涛都出了八套卷,那就是真正的刷题开始了!我依然是先做的选择题,每做一套都要把错的知识点和不清晰的知识点在《核心考案》或者小黄皮上标注出来。而且这几套题对我来说很珍贵(因为并不打算买其他人的题了哈哈),所以我不会求量,而是慢点消化,甚至每隔一天才做一套选择题,把错题复习一下再做新题效果更好哦!最初一个月肖四和徐涛的押题卷才出来,立马开始分析题背诵!我先是看了两位的押题课程,划出“重中之重”,补充时政热点的分析题和选择题,总结过去一年的重点考点,最初再背背背!去年两位的押题在很多方面都有反复,所以我把两位的答案结合着看,比如肖大大回答得字数少的题,徐涛说得多,那就理顺逻辑,添添补补;肖大大有说,但徐涛没说到的小点,也要互相补充。每天都要逼本人背徐涛的押题小黄皮!第一天背两个题,第二天先复习第一天背的,然后再往下背俩,以此类推……背着背着就差不多记住了!
还有要提示的一点:融会贯通,学会本人表达。去年的考题两位大佬确实几乎全部押中,但是我们不能像肖大大那样一个要点就写几个字,而是要结合材料分析;也不能像徐涛那样一大段,而是要每个知识点(书上原话那种)分一个点,12345这样排下来,一看就很划一~这估计也是我没背下来最初一题结果客观题分数还挺高的缘由!2.翻译硕士英语
19年是一页阅读,两个大题;20年是五页阅读,两个大题。好的,我诚(wei)实(xin)地说:没变!虽然考的内容长短难易不一样,但题型是一样的,并没有太太太出人意料!第一题40分,总结全文,二百字左右。第二题60分,关于这个话题你的看法。套路是一样滴,只是20年的阅读材料难,而我今年分数还比去年多了五分……离谱!这一科听说是外教批改,注重的是言语表达和思路,有位同学第二题60分的题写了一百多词(题目要求是no more than 600 words,一般同学都会写接近600词),最初依然八十多分嘞!所以要多看外刊,积累精彩地道的表达。今年考的是美国两党制的问题,这一点我之前有看过类似的文章分析,所以论点可能不错嘿嘿~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推荐阅读外刊,比如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彭博社、aeon,有双语对照的自然更好,在积累表达的同时还能练习翻译。
另外,上外爱考英美文化,所以我们对于英美基本的制度、国家结构都需要有基本的常识,比如美国的选举制、两党制,英国的上下议院等等。我在阅读外刊的时候通常会动手记笔记,因为生词很多,还有想积累更多高级的表达,没事就翻翻笔记,不然记在本子上的永远是本子的,不是你的!
作文有很多写法,比如论述文“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的思路,这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写作方式。选择这种模式的时候,最好根据题目要求适当有侧重点,选择切题、你最有话说的地方写。比如想重点论证为什么,那是什么和怎样办板块就要少写一点,详略得当,切勿追求“面面俱到”!
3.英语翻译基础
这科考得不好,说一下教训,练习太少了!报的课程作业我有好多都没有按时完成,所以表达方面到了考场才发现是捉襟见肘!我连一周一次翻译都没有做到,整天老是看外刊背单词了,所以翻译转换是短板。(ps:我在考研之前的几个月独一每天坚持做的事情就是背单词)和我互改译文的小伙伴也会指出我表达没有脱壳,或者说太贴字面,在改了在改了!如果没办法做到每天练习一篇汉译英和英译汉,最少一周两次是要的!当然,盲目练习也不可靠,还要找水平比本人高的人批改一下,发现本人的问题,及时改正。否则你练了一百次,犯一百次同样的错误也是无用功。上外不考词条,内容就是一篇汉译英(55分)一篇英译汉(65分),所以翻译功底要扎实,勤学多练!(当然背词条是没有坏处的,因为词条包含社会和时政热点,都是作文甚至翻译会考的内容)
4.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这科我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买了成语词典,下了古诗文网APP,每天陶冶情操……结果上外题型微调了!去年考的是成语解释和宋词翻译赏析,今年考的是热点名词解释和《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和赏析。出人意料的还不是这个,是价值60分的续写文章!!!!续写是什么鬼哦,完全没练过……只能细心揣摩上文,然后尽量上下文呼应了。(这种题目就不能慌,要自我安慰,相信大家都不会!)考的题目是文化传播类,故推荐《中华文化要略》,多翻阅几遍!我有在读成语词典,每天看几页,把记不准的摘抄下来,后来复习紧张就一天看一页。如今教育大趋势是国家与学校都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古代文学方面,无论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还是各个朝代的文言文,最好都要多看多赏析~ 推荐:刘军平《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叶朗《中国文化读本》、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高中历史书、古诗文网APP。喜欢看视频学习的小伙伴也可以看B站上的纪录片,如“大国崛起”系列。根据目标院校的题型适当有侧重点,重要的是像高中历史一样构成知识体系。无论考哪一环,都能调取知识,即便不会也可以根据上下环编一编!
5.复试
最想讲的是复试,因为刚刚复试没几天嘛,记忆犹新!可能是我运气不好,线上面试那天,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也不占:网不太好,有时候听不清老师说话;抽签是下午倒数第二个面试,那时候估计老师也疲倦了;还有,我的题目很难。就等开学问问老师到底咋翻译才好!嘤嘤嘤……我的题目是一段汉译英,来自人民日报旗下的一个报刊,政经类。笔译复试考了两天(25、26号),第一天考的同学是考汉译英,第二天是考英译汉。而我明明英译汉比较好……所以考完的那两天我真的哭了,我妈刚刚和家里人打电话说我“整天唉声叹气,哭爹喊娘”,emmm也没有那么夸张吧??现在回想起来,翻译可能是老师独一满意的一点?因为我问答挺差的,老师问我考的这段文字里那个xx作家可能是谁,我也没回答出来……我竟然还和老师杠:“老师这可能指的不是人!”老师:“哦???”(内心os:同学你很有胆量)现在想想本人真的蠢……最初两分钟老师问了本科读什么专业(这个好像都有问,但不能提及学校,算作弊!),还问我有啥想对他们说的吗,我以为是临别赠言,“送我离开千里之外”,差点当场嘤嘤嘤……虽然不断感觉老师很嫌弃我,但是分数还不错,非常满足!谢谢老师!!一点点经验or教训:听不清楚老师说话最好再问一遍;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积极回答老师问题,不要沉默,不会的话就诚实地说“老师我不太理解这里,但我个人认为……”。
考完之后我就感觉凉凉,甚至已经提前看好了调剂院校,权衡报哪个,结果上外的老师日夜不停复核成绩,29号晚上十点多出了成绩,呜呜呜感恩上外,给我学上!
感激国家,感激党,感激符学长和陪伴我练习的小伙伴们!!!爱你们~
上一篇:有什么好用的国学经典APP?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