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打败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胜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 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无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胜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本人的力量,(这 就)是灭亡的缘由。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缘由是不贿赂秦国 失掉了强无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抢夺取土地以外(还遭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胜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愿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和平。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 (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 地无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婪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和平,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 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协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 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初灭亡,这就是用兵抗 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已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 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 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胜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 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 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 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哀叹啊!有这样的有利情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管理国家的人不要被 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打败秦国的情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名家点评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一十三:“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
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此篇当与《几策·审敌》参看。”
徐乾学《古文渊鉴正集》卷四十七:“称悉情势,步步深入,归到大意,如千钧一发,壁垒皆新。杨慎曰:六国纵约,特欲摈秦而已,曾不能出一师,以为秦患,故秦得以闭关避敌,养其全力者十五年,故能制胜而无弊。诸侯所以摈之,适所以成其王业耳。故老泉曰封谋臣,礼贤才,以并力西向,则臣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何景明曰: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宋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臣(高)士奇曰:赂秦必亡,理也。然韩、魏与秦最逼,齐、楚、燕、赵莫为之援,势不得不效地以自免,韩、魏亡而四国亦随之。小苏《六国论》尝及此意,茅坤谓两篇宜合看,良然。”
浦起龙《古文眉铨》卷六十三:“赂字篇眼,紧粘后祸,为鉴警时也。若就六国言六国,不如次公中肯,而警时则此较激切。以地赂,以金增赂,所赂不同而情势同,读之魄动。”
唐德宜《古文翼》卷七:“以赂秦作主,而又补出不赂者以赂若丧,是非利害,了然如指诸掌。至其气雄笔健,段落紧密,尤自出人头地。篇末一结,若预烛南宋之主和,而深为寄慨,识更远到。”
林纾:“观诸侯之割地赂秦,非谋诎智昏,出一不得已也,即不割亦未必不亡。老泉持论,不为无见。末数语,阴指契丹,特借题发挥耳。”
朱川:“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
提示:1)分类浏览:点击左下方之“阅读原文”,页面上方有“点击分类浏览往期诗文”按钮,点击即可分类浏览。2)号内搜索:点击文章标题下方之蓝字“文言文”,即可进入本号主页,其顶部可见搜索图标,点击即可进行号内搜索。查看正文,请“阅读原文”。
上一篇:【古典诗文诵读】六国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