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唐代为何诗歌盛行?为啥说流传下里的唐诗不能代表唐诗全体水平?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这两天读西川先生的《唐诗的读法》,说了三个意思。

第一,我们现在看到的唐诗,不是唐诗的全部,只是管中窥豹而已。

唐朝人人写诗,上到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中有士子佳人,写出来的诗良莠不齐,就跟现在我们写自媒体一样,绝大多数人的水平不在金线之上,而在铁线以下。清初整理出来的唐诗,大概有五万首,后来又从五万首精选出三百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唐诗三百首》。

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唐诗,是唐诗中精华中的精华,就如我们看到的《诗经》,也是孔子从数万首诗歌中精选出来的佳作。这些诗歌,远远不能代表唐朝诗歌的全体水平,也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诗歌文化。因为这些诗歌,都是达官显贵和士子佳人写的诗,几乎没有贩夫走卒写的诗。

或曰,贩夫走卒写的诗不好,没有留存价值,所以不传。其实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山西的走西口,河南的坠子,东北的二人转,西北的信天游,等等,都是民间文学,水平都不咋地,照样流传不误。《诗经》中的《风》就是民歌,也被孔老师记录下来。为何唐诗中的这些诗作却没有流传呢?

人们在一个唐代窑址中发现了百余首唐代诗歌,这些诗歌多为工匠或者底层文人所作,内容涉及闺情、风情、开悟、道德、饮酒、边塞、游戏等。例如:夜浅何须唤,房门先自开。知他人睡着,奴自禁声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客来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

说实话还不如你我写的。但这毫无疑问就是唐诗,如假包换的唐诗。说到这里,我们再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这首诗不是李白写的,而是唐代随便一个路人甲写的,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跟上面摘录的几句唐诗有啥区别?你能看出什么深刻的意境来?

第二,诗歌有四个必备条件:押韵,格律,用典,意象。

阿城说,唐诗是用来唱的,跟现在的流行歌一样,为了朗朗上口,因而必须押韵。其实从《诗经》开始,诗歌就讲究押韵,不押韵不以成诗。冯唐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就专从押韵入手,结果因为有的韵押的不太好被群嘲。其实押韵是诗歌的灵魂,或者说基本要求,连韵都不押,还能称作诗吗?

唐初对格律开始不要求,李白就不讲究这个,但是杜甫很讲究,后来的诗人扬杜抑李,也就把格律作为诗歌的基本要求。格律就是节拍感,抑扬顿挫,读起来好听,唱起来也好听,否则平铺直叙,没有音乐的美感。

李商隐喜欢用典,几乎所有的诗歌都有典故,而且很多典故只要本人晓得,别人都不晓得。阿城说,写诗讲究直出胸臆,用典不是好诗。但是西川说,用典是防止你的诗写成打油诗,顺口溜,口水诗。你要是没有两把刷子,没有李杜白的诗才,你怎样保证本人的诗能写出美感和意象来。就如李白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跟路人甲写的“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根本看不出区别对不。

第三,唐代诗歌为何盛行?

第一,唐人作诗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就跟我们现在人人唱流行歌曲一样,现在几乎没有不会唱流行歌曲的人,唐代也几乎没有不会作诗的人。啥叫生活方式?就是不可一日或缺。就如有些国家人人踢足球,一有时间就踢一场一样,没人跟他踢本人一个人也要踢一会儿。唐人一赴宴就要写诗,一送别就要写诗,一旅游就要写诗,一高升或一贬官就要写诗;晴天要写诗,下雨要写诗,晚上要写诗,晚上也要写诗。

这是唐诗盛行的充分条件。唐人喜欢涂涂写写,在人流密集的名胜、街市、驿站、寺院,都会无为诗兴大发的人们预备好的供题诗用的白墙。后来题的诗太多了,人们又会预备好用于悬挂的“诗板”。今天的人们喜欢胡涂乱抹的内容是“某某到此一游”或者“某某爱某某”。

第二,唐代科举考试,诗歌是考试科目。唐人每年考试前,都要写诗献给考官或者朝中大佬,以期得到引荐,这是很多莘莘学子作诗的动力。后来依然有科举制,为啥人们不写诗了?一来不考诗歌写作了,二来次要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没有全民写诗的氛围了。

最初西川总结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唐诗,是举人诗,是士子诗,是上流社会的诗,当然了,也是大浪淘沙的结果。我们能从诗中读到美感,读到意象,读到一些无法意会的东西。这可能就是诗歌的好处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