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春日-宋.朱熹:理学大家朱老师用一首哲理诗糊弄成咏春诗
因而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抽象之中的哲理诗。
66.观书有感-宋.朱熹:朱圣人借景喻理启迪多读书才能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抽象来比喻读书体会.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愈加聪慧.
天光云影共徘徊。
67.题临安邸-宋.林升:西湖暖风歌舞醉,苟且偏安是游人
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呕心沥血、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68.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关不住的春色,逃出墙的杏花......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不测的喜悦。重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69.乡村四月-宋.翁卷:江南乡村农家四月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70.墨梅-元.王冕:自画自咏王羲之是本家
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抽象呼之欲出;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朵朵花开淡墨痕。
71.石灰吟-明.于谦:一场北京保卫战成就一世洁白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意味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烈火焚烧若等闲。
72.竹石-清.郑燮:扬州八怪不是江南七怪,这个老头一生坚持画竹子
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抽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诚,言语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73.所见-清.袁枚:质朴自然的动静变化
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地描述了一个活泼的小牧童的抽象
清.袁枚
74.村居-清.高鼎:早春一群逃课放风筝的孩子
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弥漫着愉快的情绪,字里行间显露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誉。
75.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一次归途315首诗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万马齐喑究可哀。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言语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77.游山西村-宋.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两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箫鼓跟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
78.赠刘景文-宋.苏轼:秋末冬初、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构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抽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79.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情思委婉思乡复古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遭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80.秋思-唐.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苦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写实中见功底。
81.长相思-清.纳兰性德:本应春风得意却诗情旖旎的官二代的乡情思恋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8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言语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8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别样的稼轩柔情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言语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84.天净沙·秋-元.白朴:寂静、萧瑟中变绚丽的秋
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86.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加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拍感。
85.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本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8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江清月近人
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真假相间,两相映托,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虽只要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虑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88.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风雪夜归图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89.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酒红炉,天寒邀友
全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弥漫着热烈愉快的色调和温馨火热的情谊。
90.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意境浑厚阔大
雄浑壮阔,即景抒情,真假结合,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91.山中送别-唐.王维:朴素真诚悠远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由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匠心别运
春草明(年)年绿,
92.七步诗-魏.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93.采莲曲-唐.王昌龄:芙蓉阿朵
本诗写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处处违反着自然规律,处处又符合画的特色;朗朗上口却并不稚嫩。
近听水无声。
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落笔有别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情调,显得轻松活泼、俏皮风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写作目的不是赞誉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法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单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单之情被表现得愈加突出。
描绘了雄鸡的优美高洁的抽象,称颂了轻易不鸣,鸣则动人的品格,也暗喻了唐寅本人的思想情怀。
诗句朴素自然,却又寓意深远,毫不雕琢,却自有一种孤傲的时令。
本诗就如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眼即逝的景物。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
唐时七夕乞巧盛况,幼稚声未脱,却满篇喜悦幸福气
七夕今宵看碧霄,
李商隐把一种无可捉摸的,谁都会有的一种情绪表现得灵活可感。至于诗中的这种情绪究竟是什么,是因为思念别离的妻子,才永夜不眠;是因为怀才不遇,自悲身世,才难耐寂寞;或者还是代为那个入道的女子抒发思凡而又不能的精神苦闷。或者是或者不是
100.舟过安仁-宋.杨万里:打伞做帆的孩童们
这首诗言语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现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幼稚的行为和行为中显露出的只要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愈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抽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热爱的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不只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感遭到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形态的一种向往。
98.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首诗抽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役历程,热情弥漫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乌蒙澎湃(bó)走泥丸(wán)。
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丽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
134.汉江临泛/汉江临眺-唐.王维:山色有无中,通佛入道
此诗以浓艳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四周绚丽的景色,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着墨淡,但意境浓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涛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摄取了两幅幽丽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226.浪淘沙-唐.刘禹锡:钱塘潮水汹涌千年
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阔入耳目而来。诗外本文又科学分析钱塘大潮的成因。
227.雪梅-宋.卢钺:梅香雪白一语中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又深刻无比。
270.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恬淡自然朴素清新
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树头新绿未成阴。
盛唐的边塞,春风不度的边塞、马革裹尸的疆场、黄沙百战穿金甲破铁衣,不避和平之苦,方显悲壮豪气的唐音
青海长云暗雪山,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配角的规划,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274.寒食-唐.韩翃:轻烟散入五侯家,从来寒家伴寒食
这是一首杰出的古代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借吟节令景色,对时政予以讽刺.本诗主题体现在第三、四句.假借吟寒食节,巧借蜡烛达到对时政的讽刺的目的。
寒食东风御柳斜。
275.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盈盈织女脉脉不语
这首诗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抽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76.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不知秋思落谁家
意境很美、情景如画,运用抽象的言语,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以近乎口语的质朴精妙的构思,寄寓了深厚的感情。
【小学部分即将完结,随时更新修正链接和内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