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古诗,坚持21一天养成一个习惯,
陪娃一次成长,一起去感受那份成长的快乐,
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一起走进这字里行间,
体会古诗的魅力吧,想不一样,一起来读古诗。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忆江南 音乐: 胡婷婷 - 婷婷唱古文忆 江 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和平。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烽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悄悄的,头发全都白了。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
(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本人遭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而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正文
忆:回忆,追想
旧:依旧
译文
江南实在是太美了,诱人的风景和以前相比,没有丝毫改变。日出时,江边红彤彤的花儿犹如燃烧的火焰一般,春天一来,江水碧绿好像蓝天,我怎能不想念江南呢?
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称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遭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本人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怒放,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彤彤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托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托。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而异色相映托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托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丽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托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只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托江南春景。全词以追想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要魏王堤上的柳丝,才显露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而作者竭力追想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赏“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由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赏与怀念,又形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神韵。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腾空远去,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送兄 | 唐诗三百首
上一篇:唐诗三百首:《五古》篇(中)8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