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断在学习苏轼的一些诗词和文章,颇有启发。
苏轼的一生在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尤其以诗词书画见长。
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诗词也是来自苏轼的笔下,可能你学过《惠崇春江晚景》,但是只要少部分人对于两首诗都很熟悉。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公元1085年创作的,当时苏轼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城居住。
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请苏轼为他的画作题诗,因而就有了这两首著名的题画诗。但是大多数人只晓得第一首,其实第二首也写得很好。
但是后来也有人说这两首诗是苏轼在江阴时创作的,具体时间还有待探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虽然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已经遗失,但是苏轼的这两首诗却永世的流传了下来。
两首诗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意象,让人具有很好的视觉感受。
正是因为苏轼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所以两首诗的意境都非常引人入胜。
其一
透过翠绿的竹林望出去,几枝桃花在风中摇曳。绿色与粉白色交相辉映,竹叶与花朵相互点缀,这样春意盎然的景致让人霎时心旷神怡。
虽然这一句很简单,但是却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根据常识来看,如果是非常浓密的竹林,那么肯定是不能够看到竹林之外的桃花的。
另外,“三两枝”说明桃花还远远没有怒放,据此我们也可以晓得当时的季节应该是早春时节。三言两语,无限生机已经呼之欲出了。
接下来苏轼又用愈加直白的言语来描绘春天的景色。
水波粼粼,一群群鸭子在水中嬉戏,这一句也内容丰富。
“鸭先知”说明还没有到万物复苏的时候,这时的江水还比较寒冷,所以下水的鸭子最先感遭到了春天将要来临的讯息。
这里苏轼也是化用了孟郊和杜牧的诗句,但是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句诗的鸭子好像有了感觉和思想一样,自在嬉戏的鸭子成为了诗人感受春天的使者。
/p>
鸭子之所以能够感遭到水温的变化,是因为它们常年要凫水嬉戏。
这既体现出了苏轼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本人感受过才会有最逼真的体会。
接下来两句苏轼仍然紧紧围绕“早春”展开,那满地的蒌蒿和芦芽透露着生命的气味,娇美诱人,好一幅春意盎然的图景啊。
苏轼更进一步借用河豚这一意象说明春江水暖的变化。我们都晓得,这样的画面本来是很难捕捉到的,但是苏轼却通过他丰富的想象将“早春”的信息展示得淋漓尽致。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后来在《明道杂志》中也曾有类似的记载,材料记述长江一带的土人会食用河豚,而蒌蒿、芦芽以及菘菜这三种野菜和河豚搭配最为合适。
由此可见,虽然苏轼的描写带有想象的成分,但是也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
苏轼通过他细腻的笔触化无声为有声,将静态的图画写得活灵活现,宛如身临其境一般。
他的艺术联想不只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完满的意境,更将这首诗词的情感推向了更为欢愉宁静的境界。
这首诗通过描写早春时节的江景,抒发出对时间与生命的赞誉之情。
整首诗弥漫着春天的气味,生机勃勃,清新别致,让人心旷神怡。
其二
其实第二首诗的创作水平和艺术手法同样高超,只不过相比于第一首而言鲜有人知。也是很高。
大雁北飞,一般成群的归雁却出现了不合群的身影。
这里苏轼应该是借着惠崇的画作来写的,将大雁比作了“北归人”,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这一意象写得更为生动抽象。
最初两句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什么大雁会离群呢?
因为南方的温暖让它们觉得温馨,而北方的风沙雨雪则满是孤寒,所以它们想要留在江南美景之中。
充满感情的大雁也让南方的景色带有了包容万物的情感,更为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