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好一场精彩的比拼!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0月 2日,“碧桂园”杯宁夏第三届诗词大会总决赛的12名选手带领现场300多名观众共同徜徉诗海,领略诗词之美。紧张激烈的现场竞答,你来我往的飞花攻擂,比拼才情的同题赋诗……一轮轮比拼闯关中,选手们以丰富的诗词知识和广博的学识博得了在座观众的阵阵掌声。

新消息报记者 安小霞/文 韩胜利 武晓瑜/图

本届诗词大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自治区语委办、宁夏文联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碧桂园宁夏区域独家冠名,新消息报社承办。自2019年11月开始,经历海选、初赛、复赛、小组决赛,有10万选手直接参赛,影响人数超过25万人,部分选手来自北京、上海、陕西、湖北等地。在今年1月17日和18日,本届诗词大会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成人组完成了小组决赛,每个小组决出了前三名,共12人进入宁夏总决赛。他们中有公务员、老师和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其中,甘致溶、郗彧暄是石嘴山市三中高一学生,两人均连续两届杀入总决赛;年龄最小的选手是来自中卫三小的陈仙航,年龄最大的是来自中卫中学的教师房继农。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总决赛推迟。终于在10月2日迎来终极对决,12名选手同台竞技,一决高下。

总决赛设置了八关,包含闪亮登场、诗词背诵、我说你猜、飞花攻擂、复原原诗、同题赋诗等,来自宁夏大学的黄学军教授和来自北方民族大学的吕颖教授担任现场评委。

比赛开始,一首首古诗词从屏幕上弹出,选手们或答案冲口而出,或陷入思索。观众席上的观众看得很投入,给答完的选手以掌声鼓励。特别是10岁的陈仙航小朋友,表现尤为突出,洪亮的声音,沉稳的台风,时辰迸发

除了紧张的比赛,现场还有诗词表演,通过诗词朗诵配合舞蹈,再现诗歌场景,加深观众对诗词文化的感悟。宁夏朗诵艺术学会的刘大可带来的《短歌行》朗诵节目更是声情并茂、声声入耳,让观众身临其境,切实感遭到了诗歌厚重的内涵。

为引领观众重温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比赛还加入了“赏诗词”点评环节,两位评委为现场观众赏析了《和子由渑池复古》《虞美人·听雨》等名作,并对选手们的表现作出了精彩而全面的点评,充分肯定参赛选手的诗词文化底蕴。

经过前四轮比拼,12名选手中,6人淘汰出局,剩下的6名选手抢夺一二三等奖。从第五关开始,题目难度添加,特别是第七关“复原原诗”,只要房继农一人答对。最初一关难度再提升,要求以“固原的六盘山”为题,每名选手在5分钟内各赋诗一首,这一环节再现选手们扎实的诗词功底,让比赛的精彩程度又上一个台阶。

经过3个小时的激烈比拼,中卫中学教师房继农稳夺冠军,石嘴山市三中高一学生甘致溶、郗彧暄荣获二等奖,来自银川市兴庆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的肖洋、贺兰一中初一学生王盈、中卫三小四年级学生陈仙航分获三等奖;王婷、吴卓衡、谢杨晋、李璐、张永琪、侯孟欣等6名选手获优秀奖。

【冠军风采】 房继农: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新消息报记者 袁洋

一个人站在舞台地方时,房继农收获过两次掌声:一次是初登台自我引见时一时“卡壳”,台下观众报以鼓励的掌声,另一次是总决赛8关比过,他以绝对优势胜出后现场观众甚至工作人员发自内心的敬佩和赞美的掌声。10月2日,在第三届宁夏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中卫市中卫中学的房继农夺冠,这位从事教育工作32年的语文老师说:“要用一句诗词来表达我的心情,那就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房继农的亮相不算精彩,与前边几位小学生选手和高中生选手或身着古装出场,或配着音乐登台的青春炫目相比,房继农的自我引见是朗诵本人写的一首白话诗《我是谁》,当朗诵到“我是征人”这句时,他“卡”住了,一时接不下去,沉默了几秒钟,台下响起鼓励的掌声,让房继农压下紧张,恢复自信,把本人的诗作朗诵完,到选手席落座。那一刻,其实没有多少人对这位局促拘谨的“中年大叔”有太多关注。

而随着比赛的进行,房继农的表现越来越好,逐步把全场的目光都吸引到本人身上。第四关“飞花攻擂”,当时场上总得分并不是最高的房继农走上擂台,连胜4人,总得分就此跃居全场第一;第五关答题赛,他5道题目完成得行云流水,对答如流,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在顺利完成最初一道连线题后,评委席上的两位评委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第六关看视频答题,其他5名选手都没有得到满分,房继农则成竹在胸地答对了全部题目;而第七关“巧成五言诗”中,房继农更是全场唯逐个位答对的选手,这时候,胜负已没有了悬念,全场观众都在欣赏这位53岁的选手精彩的表演,用现场掌管人的话说:“房老师是慢热型选手,越比到后边表现越出色。”而这个“热”和“出色”,是房继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和努力换来的。

“我2019年9月在中卫市报名参赛,今年1月获得成人组冠军,从去年到今年,赛期不断延后,我也不断坚持着、预备着。”房继农说,为了本次比赛,他把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古诗词全过了一遍;在工作之余挤时间看完了从地方电视台2015年到2020年诗词大会的60场节目,整理出难题、生题,“飞花令”进行重点攻关;除了过去的古诗词积累外,他又新背了约600首诗词。“年纪偏大,记性差了,我是记了忘,忘了再记,一遍遍背诵一遍遍书写。我不觉得累和苦,算是甘之如饴,乐此不疲吧。”

走出剧场演播厅,放下一等奖的证书,整理行装的房继农表情平静,“我给本人今天的表现打85分,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我想用三句诗表达一下本人的心情和对本次活动的赞誉、对未来诗词发展的期许——‘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 ’,希望我国的诗词发展和传承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胜旧人。”

【亚军风采】 郗彧暄、甘致溶:

白马谁家子 翩翩两少年

新消息报记者  张雪梅

在此次宁夏诗词大会总决赛中,两位身着汉服、挺拔帅气的大男孩同获亚军。他们潇洒执扇、手握长剑出现在决赛舞台上,风度翩翩,神闲气定。他们不但诗词的储备量大,而且对诗词的理解也相当深入,答题从容不迫,让观众印象深刻。他们就是来自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9)班的郗彧暄和甘致溶。

郗彧暄和甘致溶既是同学,又是很好的朋友,从初一开始,就“组团”参加宁夏诗词大会,三届宁夏诗词大会无一缺席。

甘致溶

“我都第三次进入总决赛了,完全没有紧张的感觉。”甘致溶说,本人多次参加诗词大会,取得成绩全靠平时的积累。从二三年级开始,他就特别喜欢诗词,除了课本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学习诗词的方式,“我平时最喜欢看电视剧,尤其是古装电视剧,在里面能学到很多诗词。比如电视剧《还珠格格》我看了很多遍,也将剧中的诗词全都学会了。”“不论是看书还是看电视剧,只需看到喜欢的诗词,我就一定要把它们背下来。”

郗彧暄

受家庭熏陶,郗彧暄从小就喜欢诗词。六年级时,郗彧暄每天午睡前都要背10分钟诗词,坚持了整整一年。“六年级时,我和班里的一位女同学比赛背诗词,结果她把《琵琶行》背会了,我把《长恨歌》背会了,我俩同时把《春江花月夜》背会了。用这种方式我感觉背得特别快。中考后,我在家还背了《离骚》。”为了备战此次总决赛,郗彧暄将家里的《诗词大会》题库认认真真看了,还专门复习了“飞花令”。郗彧暄的妈妈告诉记者,郗彧暄从小品学兼优,今年五一还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团员。他还热心公益,小学时就利用假期在博物馆当解说员,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他不只给隔离在家的小朋友捐了不少书,还协助老师做了很多工作。

【季军风采】陈仙航、王盈、肖洋: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新消息报记者  王若英

与已经多次参赛的两名亚军不同,此次获得总决赛三等奖的三位选手均是第一次参赛,他们分别是年龄最小的中卫三小四(3)班学生陈仙航、贺兰县第一中学初一(13)班的王盈,以及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肖洋。谈及第一次参赛的感受,三人婉言,能和这么多高手“过招”,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对本人第一次参赛的成绩很满意,同时也希望能继续完成诗词方面的积累,等到明年诗词大会举办的时候继续参加,取得更好的成绩。

陈仙航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作为12名决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选手,10岁的小学生陈仙航一亮相就颇有“大将”风范,只见他头戴将军头盔,身穿铠甲,肩披红色披风,虽然最瘦小,但上场表演时一招一式皆有模有样,再配上铿锵无力的朗诵,引得观众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在随后的比赛中,从第一关到第八关,不管难度如何添加,他都不断从容不迫,积极应对。比赛结束后,不少观众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甚至有家长向他妈妈请教起了育儿经。

"我喜欢历史,更喜欢诗词。"陈仙航告诉记者,与诗词结缘,源自他的猎奇心。幼儿时期,有一次妈妈带他去书店,他看到《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出于猎奇翻开看了看,于是妈妈买回家开始教导他背诵。现在小学、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他都会背诵。他最喜欢大气澎湃的诗词,尤其喜欢辛弃疾的。陈仙航的妈妈告诉记者,陈仙航晚上上学路上、半夜回家路上、晚上睡觉前都会背诵诗词,除此之外,还喜欢朗诵、下象棋、打羽毛球,平时在学校经常参加朗诵活动,所以虽然年龄小,而且第一次站到这么大的舞台上,但是一点也不怯场。

王盈

“古诗词包含着一种现代文表达不出的意境,体味诗词,也就是与作者共情,这种意境是十分令人向往的。”来自贺兰一中的王盈今年13岁,12名选手中仅比陈仙航大一点,不管台上还是台下,她的语速都很快。她说,从最开始的初赛到复赛再到小学组的总决赛,最初到宁夏总决赛,从始至终,她背诵与积累古诗词从未停止,终于有幸凭仗本人的实力站在了总决赛的舞台上。这次比赛中虽然侥幸蒙对了几道题,但她深知本人和别人的差距有多大,本人的视野还需要扩充,知识储备量远远不够。所以,比赛结束后,她打算再看几遍回放,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本人的不足,期待来年再战。“不管怎样,我觉得这次收获很大,名次都不重要,最值得珍惜的是这个积累与拼搏的过程,比赛只是一种方式,更多的是可以让我更深度地去了解诗词,体会它的美。”

肖洋

同获三等奖的肖洋,与诗词结缘却是因为《水浒传》。原来,肖洋从小便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初中时因为酷爱读《水浒传》,发现里面有许多诗词,所以连带着也深深爱上了诗词。说起当天的比赛,肖洋婉言,本来觉得本人有几千首诗词的储备量,已经很厉害了,没想到决赛场上藏龙卧虎,大家的表现让他非常佩服。尤其是年龄最大获得冠军的房老师,不论是诗词储备量,还是临场反应、答题经验,都让他由衷佩服。“今天的决赛暴露了我储备量还不够,尤其是最初两关,对历史、政治、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储备还有欠缺,今后我会继续学习,期待明年诗词大会与大家再碰面。”

评委:古典诗词重积累和理解

新消息报记者 张艳丽

“碧桂园”杯宁夏第三届诗词大会特邀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旧事传播学院吕颖教授、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黄学军教授担任现场评委。

吕颖教授说,本次大赛12名选手中,老中轻少选手都有,年龄层次比均衡,性别比均衡,因而比赛适合各年龄段的观众观看。不同年龄层次的选手都有,也说明了古典诗词有着良好的代际传承。吕颖教授认为,比赛设置了8个竞赛环节,由简单的记忆,到调查对诗词典故与背景等更深层次知识的掌握,由易到难,扣人心弦。前三个环节,注重对诗词的记忆,同时体现出了趣味性。比如,小选手陈仙航在开场迸发出的预备起来难度很大。这个环节非常考验选手的积累,最终夺冠的房继农守擂最久,充分证明了他平时的积累很丰厚,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黄学军教授认为,诗词大赛出题比较贴近宁夏的历史,第六关的视频题,视频素材从六盘山到盐池的古长城,再到古灵州,都与宁夏的地理人文息息相关,从出题上,充分体现了活动承办方的精巧心思。此外, 黄教授也认为古典诗词的积累很重要,有着20多年教龄的中学语文教师房继农打败其他选手获得本次大赛的冠军,也从侧面也说明了古典诗词积累与理解的重要性。

回看精彩直播现场

编辑:杨春晖

审核:贺璐璐

来源:新消息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