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各课课文知识点掌握,看资深教师讲解《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带学生学习语文!
第三单元
一、单元要素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二、单元目标
1. 认识37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会写30个词语。
2. 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 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4. 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9 古诗三首
第九课课文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正文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第九课语文基础落实
1.指点认字:屠、苏、魂、酒、牧、兄、倍、符、欲、借、何、独、异、佳
2.理解词语:元日、屠苏、曈曈、新桃换旧符、清明、九月九日、山东、登高、茱萸
第九课课文学习
1.按照二二三或四三的节拍读出七言绝句的神韵。
2.借助正文,读懂古诗的意思。
3.找出诗中的关键词,一边想象着画面,一边读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带着本人独特的感受,把古诗背诵下来。
第九课拓展延伸
1.拓展其他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进行广泛积累。
2.读儿歌,辅助记忆传统节日。
3.收集整理材料,愈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体会这些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了解其独特的习俗。
10 纸的发明
第十课课文目标
1. 认识“创、携”等10个生字,读准“累、切”等4个多音字,会写“术、伟” 等12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 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缘由,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第十课语文基础落实
1. 指点读音:创造 携带 保存 制造 麻头 蔡伦 积累 切断 轻便 朝鲜 欧洲 社会
2.指点多音字:“累”
3.指点易错字:“录”
4.对应器物名称与图片:通过图片与器物名称连线的方式指点学生认识龟甲、兽骨、 青铜器、帛、蔑席。
第十课课文学习
1.分段落,概大意
边读文边思考,文章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这篇课文次要写了什么?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引导学生合并段意稍加提炼概括出文章的次要内容。
2.课后题,助预习
预习的过程中,课后习题会协助我们抓住重点、高效学习。
3.查材料,提质疑
(1)出示材料袋,并用句式引见材料袋中“纸的家族”成员。
(2)借助预习单记下课文中你质疑的地方
4.谈收获,理方法
(1)易错字的识记方法。
(2)概括次要内容的方法。
(3)课后习题的辅助作用。
(4)勤于思考的人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
第十课拓展延伸
搜集“纸的家族” 有哪些成员?它们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呢?
11 赵州桥
第十一课课文目标
1.会写“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引见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第十一课语文基础落实
1. 指点易错字:“县”、“拱”、“慧”、“匠”
2. 辨析多音字:“爪”并扩词
3. 指点词义:石匠
第十一课课文学习
1.图文结合认识赵州桥,了解历史背景,晓得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和设计者等。
2.理清思路,明晰课文围绕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分别从坚固和美观两个方面具体引见赵州桥,了解赵州桥的独特设计。
(1)概述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及相关情况。(第一自然段)
(2)引见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第二三自然段)
(3)总结赵州桥的历史价值(第四自然段)
3.概括段意,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4.认识过渡句,学习表达方法,了解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第十一课拓展延伸
图片欣赏,感受工匠精神,加强民族骄傲感。
第十一课预留问题
1.假如你是导游,怎样向大家引见赵州桥?
2.搜集相关材料,就“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交流。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第十二课课文目标
1.认识“宫、择”等10个生字,读准“都、乘、笼”3个多音字。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缘由。
3.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引见《清明上河图》。
第十二课语文基础落实
1. 理解课题中“名扬中外”的意思
2.指点易错音:“择”“寸”“剩”“驴”“溜达”“干扰”
3.指点多音字:都、笼、乘的读音和辨析方法
第十二课课文学习
1.理清结构。通过“起先……接着……最初”这样的顺序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这幅画的。
2.读懂第一自然段,学习作者引见这幅画的方法:先从保存时间、存放地点、画家画名、画面内容等方面,全体引见这幅画。
3.读懂第二—四自然段,感悟这幅画名扬中外的缘由
(1)人物众多——长期积累 :有的……有的……有的……
(2)街市热闹——画技高超:有……有……有……
(3)情景风趣——画艺传神:拽、撞……
4.小结:这幅画名扬中外的缘由: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5.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借助“名画档案”向别人引见《清明上河图》。
第十二课拓展延伸
你想如何引见这幅画呢?
同学们可以利用时间好好练习,等回到课堂时,与小伙伴们再一同分享,比比看谁的引见能够获得五颗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