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们,不是手机就是电视,真正和小朋友们在院子里、胡同里、田野里疯耍的机会,少之又少。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女孩子们最喜欢的过家家、跳皮筋、跳房子,男孩子们最喜欢拍洋画、抽陀螺、捉蜻蜓、斗蛐蛐.......如今这些简单的快乐,却大多只能在记忆中找寻了。
而古代的孩子们,他们的玩耍项目,其实和还没有电子产品的儿时的我们差不太多,要么是就地取材制造一些简单的玩具,要么是在大自然中寻找快乐的源泉。
在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古代的孩子们,其实也很会玩!
一根小小的草、一只滋滋叫的蟋蟀、一片蛙鸣的池塘......都能带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更不要说他们还有很多大人们给制造的玩具了。
在古诗词中,古时的孩子们玩耍的活动,也许和我们的父辈们的童年一样,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视的时代,山川林木、花鸟鱼虫,大自然赏赐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
《夜书所见》
宋 ·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中说到的“促织”,就是蟋蟀,北方也叫蛐蛐。
蟋蟀的叫声,窸窸窣窣的,声音又快又急,好像古时织机的声音,所以古人称蟋蟀为促织。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篇知名作品就是《促织》,文章中,明朝宣德黄帝,酷爱“斗蛐蛐”,每年都要像百姓们征收“蟋蟀”.......由此引发的凄惨故事。
“斗蛐蛐”起源于唐朝,后来渐渐变成了一种博彩游戏,在民间和宫廷中都广为流传。
而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描述的是:
瑟瑟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叶,送来了一阵阵的寒意,在江上,秋风吹来就愈加寒冷萧瑟,让人不由想起故乡,心中动了思乡之情。
忽然看见远处篱笆院落中,还亮着灯火,漆黑的夜晚孩子们仍旧没有休息,想必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记得小时候,到了夏天,亲戚家的哥哥们最喜欢吃过晚饭之后,成群的出去“捉蟋蟀”,他们喜欢在院子里,寻着声音,在潮湿的犄角旮旯、锅瓶瓦罐下面,拿着手电一通翻找。
如果有所收获,就会装到一个特殊的罐子里,剩下的日子,他们会好好养着,然后就是开始跟同伴们为本人的蛐蛐“约架”,这种“斗蛐蛐”的乐趣,应该是只要玩过的朋友们才有体会吧。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杨万里 · 宋代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捉柳花”,就是把柳絮作为玩耍的对象,或追逐,或戏耍。
在故宫博物院,有一幅明代画家仇英所作的《捉柳花图》,图画的内容正是孩子们在春季柳絮飘扬的季节,“捉柳花”的场景。
据专家分析,这幅《捉柳花图》就是根据唐宋诗词中“捉柳花”的诗意所绘制的作品,描绘的是一种轻松、惬意、闲散、愉悦的春季美好时光。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描写了午睡之后,看见孩子们在追逐柳絮的场景,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好像和孩子们一样,也体会到了无限的童趣:
吃过梅子之后,那份酸味还留存在口齿之间,芭蕉树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之上。
漫长的初夏的午后,午睡醒来也不知道该做点什么,就闲散地看着孩子们追逐柳花,体会孩童们的天真乐趣吧。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春季里四散的柳絮是让人有些许厌烦的,有过敏的朋友不小心碰到鼻子还会喷嚏不止,一点也体会不到古时孩子们的乐趣。
古时的孩子们,择四季自然之物,玩耍嬉乐,春季的柳絮也成了他们的一件游戏玩具。
四处都是的柳絮是绝对不会让孩子们厌烦的,它像花一样,随着清风徐来,四处飘散。
滚落在街角、路沿两侧,便构成了厚厚的一团,用脚踢过去,或者用手抓上一团,拼命地把柳花弄散,追逐着柳花,看着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不知疲惫乐趣无穷。
在古代,除了孩子们喜欢“捉柳花”之外,大人们也喜欢看孩子们这种纯真的游戏,像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写过“捉柳花”的诗句:“谁能更学孩童戏,寻主春风捉柳花。”
《春日田园杂兴》
范成大 · 宋代
......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
上面两句,是宋代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中选取的两句。
范成大在这首诗中,描述初夏午睡之后,诗人带着一种慵懒的闲散心情,将市井、民俗、童趣的场景逐个刻画出来。
其中“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说的是:
田间祭祀的锣鼓声如打雷般响彻云天,日暮傍晚时分,喝得歪歪斜斜的人被扶回了家。
看那满地都是树木的枝条、残碎的花朵、凌乱的叶子,就晓得一定是那些小孩子们又在玩斗草了。
“斗草”,是古时的一种游戏,本来是在端午节的时候流行的一种季节性游戏,大家竞相采摘花草,比赛根据多寡优劣,来判断谁获胜。
后来,“斗草”渐渐成为孩子们的常规游戏。
孩子们各自挑选比较强韧的草柄,两个人一人拿一根,交叉呈十字状,再各自用力拉扯自己草柄的两端,如果谁的草柄断了,谁就输了。
这种玩法类似我们小时候玩的“拔老根儿”、“把根儿”。
古代小朋友们“斗草”的玩法可多了,有“武斗”,还有“文斗”。
上面这种“把根儿”的方式就称为“武斗”,通常被男孩子们所喜爱。
而女孩子们,则更喜欢“文斗”,就是一声令下之后,大家分别去采摘花草,谁采摘的花草品种多,谁就取胜。
在更为年长点的少女们那里,“斗草”的“文斗”方式,就愈加升级了。
少女们会采摘来品种繁多的花草,然后再用对仗的方式互报花草的名字,这时就不只要看谁采摘的花草品种多,还要看谁的对仗水平高了。
看来,这个方式的“文斗”,没有点文化,还真玩不了。
《村居》
高鼎 · 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放风筝,从古至今都是大家喜欢的文娱项目。
《所见》
袁枚 · 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捕鸣蝉”,就是抓知了,在我们小时候,男孩子们仍旧喜欢捉麻雀、蜻蜓、知了,这种捕捉小动物玩耍的文娱方式,同样是简单又快乐。
《长干行》
李白 · 唐代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此八句为李白《长干行》中的节选,其中“骑竹马”,也是古时孩子们玩耍的文娱活动。
把一根竹竿骑在胯下,就像骑着魔法师骑着扫帚一样,嘴里还要喊着“驾、驾、驾”。
只需孩子们玩得投入,竹竿就是奔腾的骏马。
细心想想,在没有手机、电视的年代,孩子们的快乐一点也不少。
相比之下,与大自然的亲近、与同伴们的交流,应该更让孩子们的性格愈加活泼、开朗、乐观。
也许,不管是今天的孩子们,还是古时的孩子们,没有繁重的课业,玩什么都是快乐!
----------END-----------
我是简秋,感激您的阅读!
上一篇:《唐代诗词300首大全集 》下卷(201—300篇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