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共6500字,需要读较长时间,细心读,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以前没有教的】
第一单元有《古诗三首》加上语文园地里的一首诗,学过四首了。第二单元又来了《古诗三首》。古诗教材真的好密集啊。
这次学的三首诗是《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预备这样教:
1.《元日》教法
(1)晓得这是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王安石,中学肯定还要学的。这个人物,可不可以引见一点呢?【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掌管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这一引见如果不引见,学生又怎样深刻理解“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呢?这是纠结的!当然,教材主编肯定不建议给三年级的孩子讲,因为讲了,大人们认为孩子不懂。
(2)几个难懂的词,还要更详细的解释,因为教材正文太简单了。
一是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也叫大年初一。
二是屠苏,一种酒,古代的一种风俗习惯,常常在正月初一饮用。教材对这个词解释非常简单,其实还可以多讲一讲。听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无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听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吩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除夕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传染等疾病了。人们得了这个药方,却不晓得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
三是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曈”的本义是,日欲明也,就是太阳初出由暗而明的样子。曈曈,两个字在一起就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四是“新桃换旧符”,就是新年到了,把原来的旧桃符换成新桃符。桃符,是桃树木做的,上面绘有神像,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桃符是从周代开始,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从宋朝开始,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名字改成了“春贴纸”和“春联”,到了明朝才广泛普及开了(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全部写在红纸上贴在门上,因而中国第一幅春联是由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生在五代,归顺北宋)题在桃木板上的,这幅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史·蜀世家》有记载)。
(3)读《元日》,看看北宋时期,人们过初一与今年有什么相同的、不同的。
相同的习俗:放爆竹
宋朝:喝屠苏酒,现在吃水饺,个别人喝酒,喝什么酒,非常自在。水饺作为春节必吃食品是从明朝普及的。宋朝的饺子叫“角儿”,不是春节大家都吃的食品。
宋朝:初一挂桃符,现在贴的春联都在除夕前贴好。
从这些相同与不同中,可以看出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首诗,记载了那时候的风俗,让读者知道晓得一千年的宋朝人是怎样过节的。
(4)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初升的太阳照射着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赏析: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著名的诗作《元日》,“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大约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不断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避瘟。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元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他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味。今天它还具有古代民俗学的价值。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意味意义 ,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大家晓得,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大力推行新政,这首诗,正是赞誉新事物的诞生好像“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重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重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5)这首诗有背诵任务。
2.《清明》教法
(1)晓得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
(2)反复读这首诗,达到会背诵。
(3)读思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人?
一是故人(去世的亲人等)
二是行人(去扫墓、踏青的人)
三是其中一个扫墓结束找酒家的那个人。
四是牧童。
(4)诗的前两句,“雨纷纷”写的是天气,这种天气描写,想表达什么情况,有什么作用?“欲断魂”,为什么用这三个字来写行人?“雨纷纷,欲断魂”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是不是很难过,很伤心,挺压抑的?诗的后两句,是这首诗最有创造力的诗句。为什么这么说?前面两句,非常悲伤,充满伤感。但人已去,不能复活,活着的还要活着,所以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走,喝酒去。没有想到,诗人让“牧童”出现。牧童是小孩子,是充满生机的孩子,不代表着未来。读“牧童遥指”能不能看到牧童的表情啊?但这首诗最最了不起的一个词,就是“杏花村”,为什么不是“桃花村”,为什么不是“梨花村”?杏花的花语是什么意思?杨万里咏杏五绝,其中一首是“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教过苏教版语文的都晓得《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如下:
这是一个阳光明丽的半夜。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放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晓得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晓得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途,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灰溜溜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怒放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清明杏花开了。桃花呢、梨花呢?还没有开,所以此处不能用“桃花村”“梨花村”。而关于清明的杏花开、杏花雨,还有故事呢!
相传,杏花村很早以前叫杏花坞。每年初春,村里村外四处开着一树又一树的杏花,远远望去像天上的红云飘落人间,甚是好看。
杏花坞里有个叫石狄的年轻后生,他膀宽腰圆,臂力的猎人忙问情由,姑娘含泪诉说了家世。才知是因家遭灾,父母遇难,孤身投亲,谁知,亲戚也亡,故无处安身,在此哭泣。石狄看着姑娘那张杏花带雨般的清纯面容,顿生怜悯之心,领其回村安置邻家,一切生活由石狄打点。数日后,经乡亲们说合,俩人结为夫妻。婚后,你恩我爱,夫唱妻随,日子过得很甜美。
农谚道:“麦黄一时,杏黄一宿。”合理满树满枝的青杏显露出玉黄色,即将成熟时,忽然老天爷一连下了十几天的阴雨。雨过天晴,毒花花的日头晒得本来被雨淋得涨涨地裂了水口子的黄杏“吧嗒、吧嗒”都落在地上,没出一天功夫,满筐的黄杏发热发酵,眼看就要烂掉。乡亲们急得没有法子,脸上布满了愁云。
夜幕降临,忽然有一股异香在村中幽幽飘荡。既非花香,又不似果香。石狄闻着异香推开家门。只见媳妇笑嘻嘻地舀了一碗水送到丈夫跟前,石狄正饥渴之际,猛喝一口,顿觉一股甘美的汁液直透心脾。这时媳妇才说:“这叫酒,不是水;是用发酵的杏子酿出来的,快请乡亲们尝尝。”
众人一尝,都连声叫好,纷纷打问做法,争相仿效。从此,杏花坞有了酒坊,清香甘醇的杏花美酒也远近闻名。
原来姑娘是王母娘娘瑶池的杏花仙子,因不甘王母责罚,才偷偷飘落下凡。今见乡亲们遇到困难,故用发酵的杏子酿出美酒,解了众人之急。
由于她酿造的美酒香飘天庭,使王母馋涎欲滴。急命雷公电母寻迹捉拿,为上界神仙们酿酒。
一个盛夏的午后,探得踪迹的王母亲身捉拿杏花仙子来了,她站在云端厉声喝道:“大胆杏花仙子,竟敢冒犯天规,偷下凡尘,罪在不赦!念你此番在人间酿酒辛苦,快将美酒带回天庭供仙人饮用,如若不然,化尔为云,身心俱亡。”
杏花仙子听罢,不但不害怕,反而据理力争,王母娘娘恼羞成怒,一声炸雷闪电劈下,待炸雷闪电过后,杏花仙子已不见身影。
从此,杏花坞一辈辈流传着杏花仙子酿酒的传说。每年到杏花开放时节,村里总要下一场潇潇春雨,听说,那是仙女们在天上思念亲人的泪水。
杏花有倾慕之情和侥幸幸福的花语含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用儿童指给我们看,侥幸、幸福在不远的地方,这也许是清明扫墓、踏青,既思念旧人,活着的人要走向幸福的含义吧。
我个人觉得,这样带着孩子学《清明》,才能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给真正的今天的孩子。诗是充满创造的。这首诗的创培养在这里。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学
(1)读熟并背诵这首诗。
(2)晓得这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通晓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这里的九月九日不是阳历的九月九日,而是阴历的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还被称为老人节,孝敬老人。但这首诗没有老人节的意思。这里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是华山以东。华山是五岳之一【五岳是指嵩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3)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4)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遭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本人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次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言语、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本人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逼真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迸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合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构成形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构成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愈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听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本人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本人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本人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本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之处。
(5)一些思考性作业
①千百年来了,这首诗有一句让人引用非常多,本人判断,你觉得是哪一句?
②这首诗,如果不看标题,你晓得是写重阳节的吗?从哪两句可以看出是写重阳节的?
③这首诗,哪两句可以用在很多节日里?
④多少年来,很多学者特别爱这首诗,他们反复研究,竟然认为题目中的“山东兄弟”就是王维本人。你觉得对吗?
⑤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如果变成“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五月五日(端午节)”忆你的兄弟姐妹朋友等,你觉得四句诗,哪两句可以用,哪两句必须改。如果你情愿改,改两句试一试。
上一篇:遇见李白——读《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