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王维描写相思的两首小诗,情是这么浓,理是那样深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唐代大诗人王维不只号称诗佛,而且诗书画样样通晓。他十几岁就闯荡京城,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立刻享誉京城。他十九岁中了状元及第,官运亨通。诗人后来遭到贬谪,便逐步地归隐山林开始参禅信佛。

古代书中记载山中有石胆吃了可以长寿,知县便让人去找,其实知县是在做梦,百姓们当然找不到。知县就污蔑他们私藏石胆,立刻抓进监狱。王维很小就有胆识,他见乡亲们受苦,就灵机一动捡了几块石头交给知县。

知县大怒要处罚他,王维却安然自如地说:“龙和凤书上也都有记载,可您能找到么?”知县无话可说,只好收回命令,放出被关押的乡亲。

王维一生写了很多诗,尤其是他的绝句更是出类拔萃。我们都读过他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其实除此之外,下面这两首描写相思的诗也很精彩,情深意浓,值得回味。

伊州歌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第一首诗中,清风明月本来不相干,诗人却用来比喻天各一方的情侣相思之苦。你真是浪荡啊,从军很久了也不回来看我。出征时我再三叮嘱你,鸿雁南归时,千万要托它多捎几封家书啊!

诗人以怨妇的语气,仿佛向四周的人轻声诉说,话里有愤恨,有思念,更有一种担心。她可能猜测了很多种情况,为何丈夫很久没有回来,也没有托人捎带书信。

可能是路途遥远,交通不方便;可能是时间久远,没有共同的话题,不知从何说起;最担心的不是他忘了本人,也不是本人将会再遭多少罪,而是怕他在外面有什么闪失。

虽然嘴上骂他浪荡,心里却更多的是担心。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言语,简简单单的生活画面,三言两语就简约地描写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勾画了她吃苦耐劳、坚贞不渝的性情特点。

这样的情景我们难道不是很熟悉吗,亲人在外,可能是出差办事,可能是出国留学,可能是参军作战。没有书信回家,家里自然很担心。但也许是在外面的人有苦难言,怕说出来家里人愈加担心,于是就把那些伤心的话埋在肚子里。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第二首诗先写秋夜的景色,再借景抒情。桂魄(月亮)、秋露、夜寒、衣单、空房,这几个关键词,就把独守空房的思妇的内心情感,烘托得淋漓尽致。这还不够,再从动态的效果去强化,漫漫长夜里满怀深情不停地拨弄银筝,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既然是空房,弹琴又给谁听,难道是月亮,莫非还有本人的影子? 当然不是,越是花好月圆之夜,越是思念更切。她只是在回想当初为亲人弹琴时,那种美好的画面以及愉悦的心情。虽然亲人远离,却睹物思人,依然觉得亲人就在身旁,怕琴声骤停,人也消失;怕梦乍醒,愈加痛苦。

王维一定是有强烈的感受,才能在第一首诗里想到用“苦相思”和“殷勤嘱”,在第二首诗里用“未更衣”和“不忍归”。殷勤嘱也许很常见,未更衣则愈加细腻动情,因为天寒衣单,更能想到远方的亲人,担心他们不会添衣,能否受凉,一颗真心呼之欲出

其实我们再细心品来,深挖下去,还会发现王维秉承他一贯的诗风,诗中不只有画,一定还有禅意。第一首,清风代表浪子和征人,四处飘逸,无处安放;明月代表家乡,无论在哪,一抬头就能在夜晚看见它;也无论游走何方,家才是最温暖的可以永世停靠的港湾。

第二首,桂魄(月亮)反而成了引起相思的导火索,琴声代表内心的诉说,空房代表孤单和寂寞,衣单则表示思念更深,情愿同甘共苦。

我们还可以把这两首诗结合起来看,好像舞台剧的上下半场,先是分别不久,心里惦记,止不住就说给人听。可是次数多了,人们就厌烦了,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人们开始是同情,继而是嫌弃。所以下半场女主人公就愈加孤单,无人诉说,只好在月下独奏,望影自怜,对月伤悲。

王维有一首诗《鸟鸣涧》这样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不怕诗佛笑话,把它改编一下作为此文的结局:月出惊闺妇,夜静思亲苦,人闲盼家书,衣单问归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