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诗歌鉴赏集锦(附答案)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古城①春望

[明]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②,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象,前朝今是非。

正文】①古城:宿迁故城遗址,晋朝在此设宿豫郡,唐时郡治迁徙,故城废。②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1.下列对两首诗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乙诗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一种萧条的气氛,为全诗莫定了感情基调。

B.两首诗都是用一个“望”字总领全诗,都是赋予景物以情感,融情于景,都表达了一种感伤,读来令人无限感慨。

C.书信在古代是游子与家人联系的纽带,好像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说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D.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2.乙诗颔联写景颜有特色,请加以赏析。(从修辞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赏析)

3.同为“春望”,杜甫和李梦阳在各自的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 2.示例:此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偶使句式划一节拍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拍感。诗人赋予野色、林鸦以人的情感,通过“寒"和“雨"生动抽象地渲染出环境的萧条,突出故城遗址的荒凉,从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遗憾和担忧。 3.甲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感情,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在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解析】1.考查诗歌赏析。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为:和平持续不断,收到一封家信是多么的难得。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

故选C。

2.考查诗句赏析。

“野色吹寒立”和“林鸦逆雨归”两句对仗工整,可见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拍感。“野色”“立”起来,“林鸦”“归”来,这是诗人将它们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一个“寒”字,一个“雨”字,营建了阴冷萧瑟的氛围,写出了宿迁故城荒废后的破败与荒凉,渲染了环境的萧条,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情。诗人借景抒情,依托萧条的景物表达了内心的无限感慨、对古城不在的遗憾和对时局的忧虑。

3.考查比较阅读。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顺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由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忧伤国事,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古城春望》中,首联中“日欲暮”点明时间,“阴阴”“暮”“稀”等词营建了一种阴沉萧瑟的氛围。诗人在古城上远望,看到的是一派荒凉的景象,再结合最初一句“前朝今是非”,可以揣摩出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受朝代更迭的触动,对当下时局的担忧。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再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4.阅读刘禹锡的《秋词》,完成小题。

秋词

刘禹锡(唐)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①出浅黄②。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③人狂。

正文】①深红:指叶红。②浅黄:指枯叶。③嗾(sǒu):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1)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悲秋”的传统,无力称颂秋天比万物萌发、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

B.“晴空一鹤排云上”借一只鹤直冲云霄的孤寂和气势,表达着寥廓天空下凄清茫远、寂寞苍凉的感伤。

C.“便引诗情到碧霄”写诗人想象诗情磅礴,冲向碧空,表现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胸襟。

D.《秋词(其二)》中明净洁白的秋色使人感到清澈入骨、内心澄净,这是对“秋日胜春朝”的极佳注解。

(2)“自古逢秋悲寂寥”,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用刘禹锡《秋词》以外的古代诗歌具体说明。

【答案】(1)B

(2)答案示例一:同意,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两句,“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包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曹操《观沧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几句虽然写到秋风萧瑟,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海面洪波巨澜、汹涌崎岖,给人生意盎然、雄浑壮阔之感。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详解】(1)B“寂寞苍凉的感伤”错误,表现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2)此题可以回答同意,也可回答不同意,要结合诗句来分析。同意,“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如,《登高》杜甫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本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